《犁不开的冻土-莫斯科保卫战》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犁不开的冻土-莫斯科保卫战- 第2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新编第5、第43、第49集团军防守。德军企图沿最短的途径扑向莫斯科,坦克第4集群从西面经莫扎伊斯克向莫斯科突击。在博罗季诺这个古战场上,苏军第5集团军与德军进行了英勇的搏斗,5昼夜内多次击退德军冲击。10月18日,在德军坦克猛攻之下,苏军不得不放弃莫扎伊斯克。10月底至11月初,德军攻占了莫扎伊斯克防线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卡卢加等要地。苏军经过顽强的战斗,将德军阻止在纳拉河、奥卡河至阿列克辛一线。莫斯科已成为靠近前线的城市了。尚留在市内的国防工厂和科学文化机构紧急东迁。10月15日,莫洛托夫通知各国外交使团随苏联政府部分机关迁到古比雪夫。以斯大林为首的党中央政治局、国防委员会、最高统帅部和由总参谋部人员组成的作战组仍留在莫斯科。根据国防委员会的决定,从10月20日开始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区宣布戒严。
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作出在莫斯科近郊歼灭德军的决定,采取攻势防御的果断措施。根据斯大林的指示,苏联红军依靠前线防御工事系统,组织了坚强的攻势防御,以削弱和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赢得时间,准备集中后备力量,在一定时机,转入反攻,给予德军以歼灭性打击。
根据斯大林的命令,10月17日建立了加里宁方面军,从莫斯科西北面阻击敌人。10月19日,国防委员会号召首都人民不借一切,配合红军,誓死保卫莫斯科。20 日,《真理报》发表《阻止敌人向莫斯科前进》的社论,动贝全市人民在敌人到达首都之前,用自己的鲜血把他们埋葬。莫斯科召开全市积极分子大会,号召全市人民把首都变成攻不破的堡垒。
在莫斯科危急的日子里,全市人民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表现出了“临危不惧、气壮山河,誓死与敌人决一死战”的英雄气概。他们豪迈地说:敌人在哪里进攻,我们就在哪里歼灭他们!我们要在红场上为列宁而战斗,决不让纳粹的血手玷污列宁的陵墓!三天之内,就组建了25个工人营,12万人的民兵师,169 个巷战小组和数百个摧毁坦克班。参加民兵师的有各种专业人员:工人、工程师、技师、作家、学者和艺术工作者。当然,这些人员不是都具有军事技能,但却都具有一颗爱国家、爱首都的心,都有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很多自动编成的民兵组织参加了侦察、滑雪、袭扰敌人军营和截击敌人军车等活动。当他们取得必要的战斗经验之后,就组成为出色的战斗兵团,担任正规的攻、防任务。全市约有45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和少年。11月,在莫斯科附近,他(她)们构筑了7。2万米的防坦克壕,约8万米的崖壁和断壁,设置了5万米长的桩苔和许多其他障碍物,挖掘了近13 万米的战壕和交通壕。硬是在冰冻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双手,挖出了300多万立方的土方。
留在莫斯科工厂里的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们,同样表现出了英勇无畏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因全部贵重设备都已搬迁撤出,他们坚持用旧的、老的设备,生产前线极需要的武器装备。时间紧迫,军工产品必须在最短期限内完成,而工厂人员又严重不足。于是,工人们依靠加班加点,夜以继日的工作,大家一心想着的是保证按时超额完成任务。例如,负责生产帕金7。62毫米冲锋枪枪机的第一轴承厂、奥尔忠尼启则工厂,12月的产品比11月份多出34倍!
为了支援前线,许多民用工厂即时改为生产军用产品,钟表厂生产地雷引信;无轨电车修理厂制造手榴弹;机械厂生产坦克和炸药,甚至有的原来是生产居民服饰用品的小厂,现在竟能为前线生产反坦克手榴弹。资料、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为了支援前线,为了保卫莫斯科,都是争先恐后接受任务,献计献策使转产符合前线的需要。
敌人对莫斯科的狂轰滥炸日甚一日,几乎每夜都有空袭警报,可千百万莫斯科人一面井然有序地工作、生活,一面积极参加反空袭的战斗。
战斗正在莫斯科西郊接近地激烈进行着。莫斯科市民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越来越困难。为减少损失,他们冒着空袭,对莫斯科市内和市郊的大型工业企业继续进行大规模疏散。8。8 万辆铁路货车,满载着设备、金属材料和各种半制成品,满载着工人及其家属,奔赴伏尔加河中下游地区,奔赴乌拉尔、西伯利亚、中亚和哈萨克。在开始疏散之前,莫斯科共有7。5万台金属切削机,经过疏散只留下2。1万台。战前,莫斯科供电系统发电能力大大超过1400万千瓦,到1941年秋,不足这个数字的一半。但是,他们硬是克服各种困难,保证了前线任务之急需。
前线指战员感受到,全城的人都在保卫首都,全国都在保卫首都,给了他们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鼓舞力量和可靠支柱。
朱可夫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深有感触地说:“当我们谈到莫斯科保卫战的英勇战绩时,我们所指的不仅仅是军队英雄的战士,指挥员和政治工作人员的战绩。在西方方面军以及在尔后各次战役中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完全是首都及莫斯科军民团结一致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全国、全体苏联人民对军队和首都保卫者进行有效支援的结果。”
二、红场阅兵
11月1日,一辆黑色吉斯—101小轿车,把朱可夫送进克里姆林宫。
汽车在一处台阶前停下,朱可夫走下车,疾步登上台阶。
台阶上的两扇雕花大门同时打开。他进门后,沿一条比较狭窄,但光线充足的走廊走了一段,然后从一条很普通的窄窄的楼梯登上二楼。二楼的走廊宽阔多了,铺着红色的长条地毯,走过十多米,终于来到一扇高大的深棕色的大门前。
这条路他走了不知多少遍,现在确实一切依旧。他习惯地正了正军帽,扯了扯军衣的下缀,准备进去见斯大林。斯大林只是通知他回克里姆林宫开会,内容没讲,他认定情况肯定重要,于是风风火火从前线赶回来。
朱可夫跨进门,只见到在一张铺着绿呢的长桌两边坐着几乎所有政治局委员和国防委员会成员,斯大林依然坐在长桌一端。朱可夫与众人打过招呼,斯大林示意他坐下。然后,‘自己缓缓站起身,从长桌一侧慢慢走到朱可夫身后,说道:
“朱可夫同志,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有一个打算。今年十月革命节,除了要召开庆祝大会外,还想在莫斯科举行阅兵式。我们请你来,就是想听听作为负责直接保卫首都的方面军司令员,你认为怎么样?前线的形势允许我们搞阅兵式吗?”
斯大林话音刚落,长桌两旁所有的人都以探寻的目光直视着朱可夫的脸。他知道自己的回答,不管是肯定还是否定都事关重大。
在敌人眼皮底下搞阅兵式,危险性是很大的,否则,斯大林也不会请他来商量,可是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隆重地庆祝节日,搞阅兵式,其意义又是何等重大,它不仅能充分显示出对法西斯侵略者的蔑视,对本国军民的鼓舞,而且能给世界上的同盟者、同情者一种莫大的宽慰,说到底,它甚至比在前线消灭法西斯几个集团军所引起的震动和反响还要大。一想到这儿,朱可夫便坚定地说:
“这个想法我认为是可行的。据我们的观察分析,敌人正在全线构筑防御阵地,备条战线上的进攻基本都已停止。这说明敌人在最近几天内不会发动大规模进攻。在前一段作战的严重损耗,加之不利于机械化部队行动的恶劣天气,补给不足等等,都不允许他们马上发动地面进攻。但是,危险是有的,这就是敌人的空袭。”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看到众人或是朝着朱可夫点头,或是相互对视着点头。
“你有什么建议吗?”斯大林不慌不忙地问。
“我建议加强对空防御,增大高射炮的密度,同时,把友邻方面军的战斗机调一些到莫斯科附近待命。这样构成空中和地面双重打击力量。”
众人纷纷表示同意并作了补充。
“我们的意见是一致的,”斯大林最后坚定地说,“就是说,阅兵式一定要搞,并要通过无线电向全国直播实况。”
此时,希特勒在他设在腊斯登堡的“狼穴”大本营,着实表现得烦躁不安。
这个“狼穴”,的确名副其实。它修建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四周高大浓密的树林,蔽风遮日。湿漉漉的林间空地上,到处铺着一层绿色的苔藓,空气中弥漫着腐叶败草的气息。几栋灰色的房子由一条沥青小路相连。希特勒办公、起居在“第一安全区”,那时是由一群木造营房和分成小分隔间的一层水泥地堡组成。“又冷又湿的暗堡”,一位文职人员当年写道,“在这里我们夜间冻得要死,电气通风设备不停地咔咔响声以及那可怕的气流使得我们不能入睡,每天早晨醒来时都伴有头疼。”几百码以外,在腊斯登堡通往安格堡(大本营的参谋总部)的那条路对面,约雷尔的作战局占据了同样大小的营地——那就是“第二安全区”。当年,一位女秘书问希特勒:“为什么叫‘狼穴’?”希特勒还得意洋洋他说:“这是我‘斗争’岁月的代号”。苏德战争爆发的第二天,他就乘火车进入这个暗堡,开始了指挥旨在打败苏联的战役。
在希特勒6 月23 日进入“狼穴”不到两个月时,他曾在这里夸下海口——预计冬季开始之前就能越过莫斯科——大概在10 月中旬。他当时认为斯大林已损失300 万军队,恐怕再也没有什么力量与他较量。他甚至想入非非地认为斯大林可能前来向他求和。
当德军沿着当年拿破仑进军莫斯科的老路向前推进时,一开始,气势汹汹,煞是像一股台风似的。10 月上半月,德军包围了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之间的两支苏联部队,并使之受到严重损失。到了10 月20 日,德军装甲部队的前锋已进抵离莫斯科40 公里的地方。这时纳粹的将领们也满以为凭着希特勒的大胆领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