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力量尽快失败,以免“战事蔓延,祸及生民”,以使自己那个伟大的理想得以实现,对于这样的人,不,这条狗,我们除了竖起中指,就是再配一句解说词:操你妈。


学生军们从未上过战场,连军官都是黄埔军校北方分校的学生,刚刚领到枪几个小时,重武器只有捷克造机枪,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大砍刀,而他们面对的是拥有飞机、大炮和骑兵的、齐装满员的二十师团加一个步兵联队,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比拼,学生们以10:1的战损比和全部阵亡的代价,只是将阵地的失守延迟了几个小时。因为无一生还,关于他们最后关头的表现,全部来自日军方面。
2006年,日本NHK电视台作节目时,有一个百岁高龄的日本老兵清晰地回忆;“从没有遇到这样顽强的中国军人”。
所有日军高级将领回忆此事,都觉得不可思议,不知道他们是怎样在飞机的狂轰滥炸,大炮坦克的冲击,骑兵的砍杀后,依然保存住了有生力量,当日军进攻时,他们会从尸体里突然冒起,冲进敌阵,与敌贴身肉搏。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已经永远不得而知了。
一手挑起“七七事变”的日军急先锋一木清直,在第二年接受朝日新闻采访的时候,对29军在南苑的英勇奋战表示钦佩:他们 “面对面地死战也不肯退却”,“甚至负伤几次依然冲上来拼杀”。
亲赴前线指挥的日军20师团师长川岸文三郎说;“这是一群不可思议,无法理解的军人”。
一位日本老兵山下弘一对中国记者方军说:“从那天起,我就知道我们的结局了”。
这群学生是不是很傻,当时中国总共才有多少大学生啊,几个小时里900多人就命丧沙场,你们的命不能这么不值钱啊,你们如果退出战斗,在以后的抗战中将会发挥多么大的作用啊,可你们却只拼掉了百十来个鬼子,这值吗?
我要大声的说:值!!!!!!
如果在敌人冲上来的时候,每个人都去计算值与不值,那中国的希望又在哪里?滚烫的鲜血泉涌、鲜活的生命逝去,唤回的是萎靡太久的激情,唤回的是沉睡多年的血性。
在学兵团阵地失守的时候,南苑已陷入日军的围剿之中,战斗至激烈处,佟麟阁将军被日机轰炸击中阵亡。
加入南苑战斗的还有一支部队,就是本来驻守河间的132师,师长赵登禹。事变爆发后,他们奉命驰援北京,在南苑与佟麟阁汇合并被任命为南苑总指挥,此时他的主力尚在涿州,自己身边只有一个团。赵登禹,身高近一米九,从小练武,是从一个不拿饷的副兵一步步打上来的,长城抗战时,他为喜峰口前敌总指挥,亲率大刀队与敌肉搏,凶悍异常。在南苑的战斗中,已经39岁且身为总指挥的赵将军再次抡刀上阵,与日寇展开白刃格斗。然而,喜峰口的胜利没能在南苑复制,29军败退大红门时,赵登禹将军阵亡。
1946年7月28日,国民政府在北京为二人举行国葬,并将北京市中心的两条路分别命名为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 
在两位指挥官相继壮烈殉国后,南苑旋即失守。国民政府给宋哲元下达了撤退命令,以劣势装备与敌周旋22天的29军撤出北平。张自忠奉命留守北平,代理北平市长,与日军交涉战后事宜。在29军撤出平津后,大街小巷到处张贴了署名张自忠的安民告示,劝告民众各安其业,不要惊惶自扰。一时间舆论大哗,想当初就是你跑的日本跟人家说什么中日亲善,七七事变,佟麟阁、赵登禹英勇抗敌直至舍生取义,你张自忠却还在那主和?现在可好,竟公然和日本人合作,还发安民告示了,这要不算汉奸,那这世上就没有汉奸了,在媒体的口诛笔伐中,张自忠已经变成了“张逆自忠”。如果张自忠真的和潘毓桂那个混蛋是一路货色,也许过的倒还滋润,可偏偏张自忠是一个有着极强自尊心和荣誉感的汉子,这样被全国人民骂,让张自忠郁闷难平,从此萌发以死明志之心。
 29军的英勇表现感动和激励了全国人民,在上海,一个叫麦新的23岁的小职员,热血沸腾,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一首粗犷的歌曲——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后改为“全国武装的弟兄们!” ),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后改为“咱们军民团结勇敢前进” ), 
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 
把他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杀!


下一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将为大家讲述淞沪战役。
第三十八章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时任日本陆军参谋总长的闲院宫载人亲王,在回答裕仁天皇“如果苏联同中国联手夹攻日本怎么办”的问题时说:不用担心,解决中国只需两三个月。这就是“三个月灭亡中国”之说的由来。要我看,日本“三月亡华”之说不过是理性分析后得出的理性结论,根本算不得什么疯狂的叫嚣。毕竟只二十来天,10万坚贞勇猛的29军将士就被不足4万的日军杀败,还付出佟、赵二将殒命沙场的惨烈代价。
当时中国陆军有170万人,与日本相当(日本陆军38万人, 万预备役73。8万和后备役87。9万),但训练水平极低,不要说和日本人比射击精度,就是和人家拼刺刀,咱们还得几个拼人家一个。而且派系林立,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协力抗敌。武器装备上,中央军比日本略差,地方部队与日军相比则相差悬殊,你想啊,咱们还有大刀队呢。中国海军几乎可忽略不计,中国飞机数量与日本比是1:9。这只是军事上的差距,而在整体国力上,日本不仅拥有完整的近代工业体系,其军事工业相当发达,所有武器均可以自行制造,且产量充足,而我们的飞机、坦克基本是打一个少一个,根本无从补充,机枪、步枪、手榴弹的生产能力也极为有限,子弹的供给根本无法满足战场消耗。
可就在这样的劣势下,在华北兵败后没几天的时候,也就是1937年的8月10日前后,中国方面调动大军冲入上海,最先进入的是中央军的王牌部队,王敬久的87师和孙元良的88师,接着是当年“铁军”军长张发奎率领的56、57师和张治中挂帅的第九集团军,13日中日展开交锋,淞沪会战爆发。 
32年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规定中国不得在上海驻军,中国军队不得跨越昆山以东,上海市内只许驻扎中国警察部队,而中国突然派精锐之师入沪,显然是单方面撕毁了这个屈辱的“协定”,这是一件很出人意料的举动,要知道中国军队在过去几十年里,面对日本从来没有主动出击过,你噼里啪啦抽我一顿嘴巴,我如果能啐你一口,全国人民都得跟着激动半年,这次是怎么回事呢?


前面讲“七七事变”的时候,有心人一定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蒋介石不断电促宋哲元抗战,可却一兵一卒都没派,任由孤军奋战的29军最终败北。那么蒋介石在干什么呢?难道他是想借日本人之手干掉非嫡系的29军?要我看这种猜测没有根据,因为在7月下旬,也就是29军开始全面抗击的时候,国民政府已经决定要在上海开辟第二战场,并从8月初从全国各地向上海调兵。
放着华北之敌不去抗击,却在繁华的大上海开辟第二战场,这是为何呢?蒋介石次子,军事教育家、战略家蒋纬国给出了这样的分析:“假定华北这许多空间丢掉,对而后的作战不起一个战略性的影响,那可以忍耐,拿这段时间来争取我们改善国军建军备战,但是如果让他从北一直向南打下来,主力顺着平汉路、有力之一部顺着津浦路,这样下来,那么国军便被逼到东南沿海,(那么)就被包围而歼灭了,这仗就打完了。因此委员长的战略,是如何让日军的主力把从北向南的打法变成由东向西打,我们背对着自己的基地,边打边退边打边退,这样子的空间换取的时间才起作用,那么我们主动在淞沪地区引起另外一个作战……”。
蒋纬国的讲述难免有抬高乃父之嫌,因为这套对日战略构想的提出另有其人,蒋委员长的作用是将这一十分冒险的战略构想付诸实施。
提出这一战略构想的人叫蒋百里,此人早年留学日本学习军事,和蔡锷是同班同学,后又留学德国,此人从无带兵打仗的显赫战绩,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有带兵打过仗,却是中国近代军史无论如何不能避开的人物,他曾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后代理陆军大学校长,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可对这两所学校可能不太熟悉,我这么解释一下吧,黄埔军校的许多教官包括校长蒋介石都出身于保定军校,从黄埔军校毕业的那些个学生,只能从排长干起,而到陆大学习的都得是团长以上。这么解释,大家就知道蒋百里的地位了吧。
蒋百里一生从事对日军事战略研究,其诸多观点最后都被用在了抗战之中,其理论主要有三点,
一是持久抗战,“彼利急,我利缓;彼利合,我利分;彼以攻,我以守。此自然之形势,而不可逆者也”,“我侪对敌人制胜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与之相反,彼利速战,我恃之以久,使其疲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线,我侪则置之第二线,使其一时有力无处用。” 
二是全面抗战,“不畏鲸吞,只怕蚕食”。如果让他占据一个地方稳固一个地方,那么我国将被蚕食掉,但如果我们发动全面抗战,日本国土狭小、物产不丰,那么他将无力在大纵深对我进行持久攻击。因此,不打是不打,要打,就要尽可能将战线拉长。
三是大纵深防御作战,他主张国防线划分应按照“三阳线”(洛阳、襄阳、衡阳)为准。中国不是工业国,是农业国。对工业国,占领其关键地区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纽约就是半个美国,大阪就是半个日本。但对农业国,即使占领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区也不要紧,农业国是松散的,没有要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