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智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周恩来的智慧-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了极度的关注。

关于准备工作,主要是组织队伍,筹集武器和制定计划。工人纠察队扩
大到5000,自卫团扩大到500,同时组织特别队。工人武装按区组织成大队、
中队,每天夜里进行训练。周恩来经常到各纠察队去指导训练,并亲自教工
人练习射击。为了培养起义骨干,指挥部举办了军事训练班,由具有军事经
验的中共党员作教员,讲授枪械使用方法,《暴动须知》和巷战战术,并进
行战术运动射击刺杀等军事训练。经过训练1800 名纠察队员学会了使用武
器。周恩来还积极组织筹集武器弹药。他们在租界购买了250 支手枪,并用
染料制造炸弹。周恩来还化装参加了弹药的运送。当时,上海一些军阀和资
本家为了保护自身安全而组织了保卫团,周恩来指示工人骨干参加进去,以
掌握武器,分化敌人。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全市和各区都制定了书面作战计
划,对进攻目标、力量、方法、时间等作了详尽的规定。

关于时机掌握,即要与北伐军的军事进展相配合,又要独立行动,不能
失去时机。陈独秀的主张是,两个条件具备方可行动。一是上海没有驻兵;
二是北伐军到松江后仍继续前进,或者等它到上海南郊的龙华。周恩来不同
意。其主张为:“假使松江下,必可动,因毕决不致再守上海。苏州下,也
必可动,因他也不能枯守上海,同时他的兵队必有一部分溃散。”会议接受
了周恩来的主张,确定:“一、松江下。二、苏州下。三、麦根路与北站兵
向苏州退。三条件有一个就决定发动。”

3 月18 日,北伐军到达松江,与军阀部队激战。3 月19 日,上海区委主
席团召开紧急会议,周恩来估计说:“毕有败退可能”。他提出:“我意今
天都准备好,如果十二点以前,有毕军溃退消息,即一面下令罢工,一面今
晚动作。”当天,下达了预备动员令并颁布了行动大纲。第二天,北伐军攻
克松江,前锋推进到上海龙华。上海已有28 万工人罢工。


3 月21 日,中共最后作出武装起义的决定。12 时,全市各大工厂汽笛长
鸣,80 万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下午1 时,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爆发。


制鸿去翼竭泽而渔——指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

上海,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城市,不仅面积大、人口多,街道建筑
复杂,而且有着被称为“国中之国”的帝国主义列强的租界。在这样的城市
中举行武装暴动,必须有正确的军事指导,以求减少伤亡,较快取得胜利。
周恩来在领导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中,运用了制鸿去翼、竭泽而渔的谋略
思想,实行分区进攻,先易后难的办法,逐次攻克敌军据点,最后集中兵力,
对固守之敌展开武力上和宣传上的强大攻势,使其土崩瓦解,归于全面失败。

上海工人武装起义爆发后,起义军分南市、闸北、虹口、浦东、沪西、
沪东、吴淞七个区开始行动。当时军阀毕庶澄所部为了便于逃跑,将其主力
集中于火车站所在的闸北地区。工人纠察队依总指挥部部署,首先实行分区
进攻。当天下午4 时,除闸北以外其他各区相继告捷。起义中缴获了大批武
器,徒手的工纠队员武装起来。随后,周恩来命令各区工人纠察队向闸北增
援。

闸北敌军主要猬集于东方图书馆、北火车站等据点。这些地方工事坚固,
敌兵力、火力都很强。在东方图书馆,敌凭借四层的钢筋水泥建筑和两挺轻
机枪的火力扼守。在北火车站,敌设有重机枪阵地,其白俄雇佣军拥有装甲
火车,还配备了迫击炮。此外,附近的外国租界当局,也设立了重机枪阵地。
工人纠察队展开进攻则伤亡较大。

战斗进行中,吴淞区委送来报告:这天清晨,有500 余名敌军,携带机
枪,乘火车开往吴淞,准备从海上逃跑,因吴淞已被工人纠察队占领,又掉
转车头返回上海。现军车正向北站驶来。周恩来分析了战局,认为,决不能
让这列火车进入上海,否则就会冲破工人纠察队的防线,并增强敌人在北站
的力量。应将敌军分割包围,各个歼灭。他决定:对乘车返沪之敌,在市郊
天通庵火车站附近组织伏击,务期就地全歼;对东方图书馆之敌“围而不打”,
待其候援无望而停止抵抗;对北站之敌,步步为营,渐次压缩,以一网打尽。

决定作出后,周恩来亲自率领工人纠察队来到天通庵,勘察地形,修筑
工事,部署兵力,并将路轨道钉拔除。黄昏时分,敌列车进入伙击圈。由于
道钉被拔,列车倾覆,埋伏于铁路两侧的工人纠察队员立即发起进攻。敌人
毫无准备,又车门关闭反锁,只能在窗口抵抗。入夜,又有一部分学生纠察
队投入战斗。敌人军心涣散,于次日缴械投降。纠察队又得到新的补充。

在东方图书馆,纠察队紧围敌军,并对露头敌军实行火力压制。天通庵
战斗结束后,起义指挥部用广播喊话,通知对方天通庵战况,劝告对方立即
投降,否则即实行炸药爆破。敌军挥舞白巾乞降,武装工人并未马上理解其
中含义,还继续进攻,又有6 人牺牲。这时周恩来赶到,命令停止战斗,接
受对方投降。这样,攻占了东方图书馆,起义总指挥部也随之迁入。

此时,敌人在上海只剩下最后一个据点——北火车站。按照周恩来的部
署,纠察队在机枪掩护下,在敌人前沿修起了三道防御工事,逐步接近敌人。
黄昏后,敌重机枪及白俄迫击炮射击,引起居民区着火。在现场的周恩来一
面组织工人救火,转移居民;一面调整火力配备,以防止敌军反扑。果然,
敌人借助火势,向纠察队发起进攻,纠察队被迫后撤。这时,周恩来亲自指
挥纠察队实行反冲击,将敌打回北站。

在最后的围歼战中,周恩来与工人们一起冒着炮火加固工事,并开展战
场除奸活动,就地处决一些在前线造谣生事的工贼和敌探,鼓舞了士气。当


时,北伐军东路军已抵达市郊新龙华。上海市总工会派员前往慰问,希望北
伐军速进上海,与工人纠察队一道解决战斗,会师北火车站。国民党右派分
子则称,北伐军不支持上海工人纠察队,让毕庶澄消火了纠察队再进上海。
慰问团向周恩来汇报后,周恩来说:“我们上海工人纠察队是有骨气的,我
们完全有力量拿下北站!”周恩来在前线召集军事会议,决定集中兵力、火
力向北站进攻。

22 日下午5 时,传来消息说,敌首毕庶澄见大势已去,已化装逃入租界;
敌军及白俄雇佣军已近土崩瓦解。周恩来向工人纠察队员发表动员讲话,指
出,全市各区敌人已基本被我们消灭,现在这里剩下的最后两千敌军已经成
为网中之鱼,逃不掉了!他们坐火车也不行,因为火车头早开走了;若想从
吴淞口出去也不行,因为天通庵的敌人被我们解决了。他向全体纠察队员下
达了总攻的命令。纠察队员士气高涨,立刻向北站发动总攻。6 时,北站大
厦上升起了革命的旗帜,工人们举着形形色色的武器,兴奋地欢呼胜利。

制鸿去翼,竭泽而渔,就是说,要达到目的,就要创造达到目的的条件。
《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称“夫鸿鹄所以不可制者,以羽翼在也。欲制鸿
鹄,必先取其羽翼。”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开始时,工人纠察队有5000 队员,
150 杆破旧枪枝和3 枚炸弹。而面对的敌人,则是固守各军事据点,装备精
良的5000 反动军警。依当时双方军事实力,如首先集中进攻敌重兵防守坚固
据点,必会造成久攻不克、损失惨重的局面。周恩来等审时度势,指挥纠察
队对敌实行分区进攻,先易后难,各个击破,不断夺取敌人武器武装自己,
不断用新的军事进展对敌展开心理攻势,使敌之首要四面楚歌,步步孤立,
犹如鸿之被去羽翼,鱼之被竭池泽,最后丧失抵抗能力。仅经过30 余小时的
激战,敌全军覆灭。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是中国革命史上的辉煌篇章,
也是世界工人阶级武装起义史上有数的成功范例,其军事指挥艺术十分值得
珍视。


射人射马擒贼擒王——“四·一二”政变后提出东征讨蒋的建议

杜甫诗云:“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出
塞曲·前出塞》)。《三十六计》把“擒贼擒王”作为第十八计,其解语曰:
“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龙战于野,其道穷也。”在军事活动中,敌
对方面,有主要部分,有次要部分;而主要部分中,有首要分子,有协从势
力。高明的军事家,要在纷纭多变的情况下,正确判断和打击主要敌人,从
而游刃有余地把握在战略上的主动和优势。周恩来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后,向中共中央和武汉革命政府提出的迅即出兵东征讨蒋的建
议,充分体现了这一谋略。

1926 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其军事锋芒首先指向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等北洋军阀。但当革命胜利推进到长江流域时,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
集团,在帝国主义和地主买办阶级的支持下,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
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东南各省陷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4 月15 日,蒋介石在革命人民的血泊中,建立了所谓“南京政府”这一反动
政权。

当时,周恩来正担任中共中央军委书记。“四·一二”政变爆发时,他
作为上海工人纠察队总指挥,率领群众同国民党反动军队进行了英勇斗争。
时局的变化,使他敏锐地认识到,所有这一切,“纯由蒋氏直接指挥”,蒋
介石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和买办地主阶级的忠实走狗,成为革命的凶恶敌人。

当时,在北方还存在着张作霖军阀集团,他们已经出兵向武汉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