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时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天可汗时代- 第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李光弼强行出战,命人依险布阵,结果仆固怀恩非要在平原列阵。也许这次仆固怀恩并非有意不听号令,他有他的理由,“我用骑,今迫险,非便地,请阵诸原”,的确在险地上骑兵的优势是发挥不出来的。但李光弼所虑并不在此,而是万一败军的时候撤退的问题,他说,依险布阵可以进也可以退,而在平原列阵万一打不赢就全完了,史思明可不是个简单人物啊。当初在邺城史思明五万人和官兵斗得不分胜负,而对抗史思明的将军当中,就包括李光弼。那是不是李光弼被打怕了有些输胆呢?应该不至于此,因为此前李光弼按照他对形势的判断,几次击败了史思明,否则这个副元帅怎么可能当到现在?论能力李光弼绝对不差。但依然要“批评”李光弼一下,还没打就先想着撤退,别的不说,首先就不是一个好的先兆。结果史思明的军队趁官兵还未完全布好阵的时机,一下子冲了过来,把官兵杀得大败。而《唐书》上的记载有些差异,当时叛军用计,“委物伪遁”,使得官兵一下子乱了阵脚,一拥而上全去捡东西了,然后史军伏兵突然出击,官兵自然会大败。无疑这样的描述更详细生动,而且也更准确,所以这件事应当还是取《唐书》的记载为佳。    
    无论如何此战是败了,李光弼也只好引咎辞职。接替他的果然就是仆固怀恩。总之唐军副元帅就是换来换去的,如果再多打几年,指不定又要换谁呢。卸任之后的郭子仪后来去了趟绛州,原因是绛州朔方军兵变,杀死了主帅李国贞,肃宗只得命郭子仪前去镇守。不久肃宗死,代宗即位,郭子仪又被解除兵权调回长安,但他的情况相对来说是很不错了,以后还有若干露脸的机会,其地位也是非常之高。李光弼此后虽然也一直高官厚禄,却也一直小心翼翼,至于仆固怀恩,后来干脆就谋反了。    
    代宗即位后,仍然按皇子当元帅的惯例,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此时为仆固怀恩。雍王李适,即日后的德宗。由于叛军内讧,史朝义搞得“大燕”一团糟,因之当唐军再次东进时,很快便攻下了洛阳。    
    这一次唐军也是借助了回纥兵,其实回纥本来是要帮助史朝义的,代宗派了几个人费了好大的力气才让回纥倒戈。这里仆固怀恩帮了大忙,他的女儿是回纥登里可敦,说话当然有面子,但唐朝还是许下了准许回纥“自陕州大阳津渡河,食太原仓粟,与诸道俱进”的诺言,也就是说从陕州那里都准许回纥掠夺。代宗当然不愿意这样,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一旦回纥帮助史朝义的话,那就更糟糕了,两害相权取其轻,代宗只得选择让回纥来“帮忙”。而当雍王李适到回纥兵营的时候,年少的李适显然还很不谙于世事,不肯向回纥可汗拜舞,惹得可汗好生不高兴。事实上回纥的确太蛮横了,可是谁让唐朝此时有求于人呢?雍王左右自是向着自己的上司说话了,结果双方争执半天,最后谁有实力谁说了算,雍王一行人完全处于下风。回纥把李适带来的几个人全都打了一百皮鞭,有两人当天就死了,李适还好点,被人当作“年少无知”而没有挨这顿鞭子。    
    果然,攻下东都洛阳之后,回纥兵大肆烧杀抢掠,死者上万人,大火连烧很久都不熄灭。另外,鱼朝恩所率的神策军把东京、郑州、汴州、汝州等地视为贼境,于是任意掳掠。说实话,唐军官兵的行为,怎么看怎么有点像“三光政策”,元曲里有一句“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官兵和贼兵对百姓来说几乎没什么区别。在官兵的照料之下,这些地方十分凄惨,“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又是一句元曲的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十一月,史朝义自濮州北渡黄河,又被追赶而来的唐军打败。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叛军中的邺郡节度使薛嵩和恒阳节度使张忠志纷纷以自己统领的地盘投降了唐朝。


第三部分郭子仪像(2)

    第二年,即广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正月,史朝义屡战屡败。他的弑父行为再加上搞内乱当然不得人心,虽然他“虚怀礼下”,但并没有什么才能,又是常败将军,更难聚敛人气。这一回他失败后,来到莫州,又上了田承嗣的大当。在田承嗣鼓动下,史朝义亲自带领五千精兵出城去幽州搬兵。临别之时史朝义再三嘱托田承嗣,田承嗣则顿首流涕,十分忠诚的样子。而史朝义一走,田承嗣便投降了唐军,还把史朝义的母亲妻子全都交给了唐军。史朝义又到范阳,但李怀仙也已降唐。史朝义又辗转去了几个地方,都不容纳他,他所率部众看到大势已去,也纷纷离去。此时史朝义十分悲苦,尝到了众叛亲离的滋味,也许他想到了他的父亲史思明,就在辗转的过程中,曾至梁乡拜了一下史思明的墓,可惜史思明在天之灵也没有保佑他。最后,史朝义带数百胡骑打算北去奚或契丹,又遭李怀仙穷追不舍。史朝义终于走投无路,自缢于林中。    
    这样,随着安史之乱最后一位首领的死,历时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落下了帷幕。    
    当我们卸下黑色的幽默,再次回顾一下的时候,突然心情沉重了下来,感到的只有心痛。——安史之乱让人心痛,它无论对于谁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安史之乱使人口锐减,从皇家到平民,从文士到武将,死亡名单上名字写得满满的。没有谁从中真正受益,即使是发动者安禄山,也早早丧命于此,其后几人也都不得善终,家破人亡。玄宗、肃宗在战乱之下退位的退位,病死的病死,皇子皇孙们死掉的也不少。还有众多将士,高仙芝、封常清、张巡等等等等……还有,那些悲惨的百姓们……    
    让我们默哀,默哀,再默哀……    
    十五    
    代宗的正式大业开始了。几乎和平定安史之乱同时,代宗也着手准备剔除绊脚石。    
    第一个是李辅国。    
    前面说过,唐朝后来逐渐形成了宦官把持朝政的局面。其实本来太宗定下的制度是内侍省不置三品官,宦官们做的事情也无非“门阁守御、廷内扫除、禀食”,就是看看门、打扫一下卫生、端个饭菜什么的。武后时期宦官多了起来,到中宗时,宦官人数猛增,官品也有所提升,七品以上者达千人。不过中宗毕竟“无能”,不敢打破祖宗定下的规矩,哪里像玄宗,大刀阔斧地就把宫嫔人数加到了四万,宦官黄衣以上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如高力士,其实和“力士”一起的本来还有个“金刚”,后来金刚不知道哪里去了,就只剩力士了。——这是题外话。    
    高力士虽然得宠,但还不至于想染指宰相,而李辅国就明目张胆地要肃宗封他为宰相,肃宗对这件事挺发愁,不好直接说自己不愿意,只推托说群臣不愿意。李辅国倒也实在,还真在朝廷上找了裴冕“推荐”自己。肃宗心里这个气啊,跟萧华说,如果裴冕真要这么做了,他还真没法拒绝。肃宗要萧华出去和裴冕说一声,不要这么做,裴冕回答说“初无此事,吾臂可断,宰相不可得”。这样总算把这件事压下来了。    
    代宗本来一直很讨厌李辅国的专权,但他能当皇帝,李辅国也算是出了力的,但是李辅国恃功自傲,变得更加专横跋扈,居然这样和代宗说:“大家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此话一出,估计所有人当时都瞠目结舌,实在是一句妙语。但李辅国手中握有禁军,代宗即使不高兴,也无计可施,外表仍然很尊敬他,称他为“尚父”。代宗当然并不喜欢这位“尚父”,时刻都想除去他。    
    机会来了。    
    “飞龙副使程元振谋夺李辅国权,密言于上,请稍加裁制”。原来和李辅国为一党的程元振,现在与他反目了。可见利益、权力真是让人疯狂的东西,因为它张后和李辅国反目,因为它安庆绪、史朝义会杀了自己的父亲。这都是权力惹的祸。有了同样手中握有兵权的程元振的支持,代宗敢于削夺李辅国的权力了,也就是说,当程元振请求代宗制裁李辅国的时候,无疑是给代宗吃了一颗定心丸。就在当年的六月,代宗将李辅国行军司马及兵部尚书的官职罢免,其他的仍然如故,又将他迁到宫外的府第中,同时以程元振代替他成为元帅行军司马。可以看到,这两个职位都是与兵权相关的,这是重点,另外,这两个官位显然没有中书令高,如果一上来就撤李辅国最高的官职的话,自然是不行,所以就拿这两个官职开刀了。    
    李辅国此时有些害怕了,知道皇帝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于是“上表逊位”。这本来是为了试探代宗的态度,没想到代宗也和他实在起来,当真把他的中书令给撤了。唐代中书省承旨制订法令和诏书,是立法机构,中书令掌管中书省事务,地位十分重要,是宰相之一。撤了中书令的职后,代宗又封李辅国为博陆王。事实上王爵除了地位尊贵之外,没有实权,也就是说,没有什么用处,这就把李辅国架空了。李辅国十分愤恨而委屈,和代宗诉苦:“老奴事郎君不了,请归地下事先帝!”这自然也不是实话,可是真替李辅国担心,如果代宗再实在一回的话,真的让李辅国去殉葬,他又如何收场呢?当然代宗不会这么做,就算这么做也没用,闹不好李辅国来个鱼死网破,于代宗也没有好处。    
    但这不代表代宗不想除去李辅国,同时他也不想明着杀李辅国。代宗所选择的手段比较奇特,直让人瞠目结舌——堂堂大唐皇帝,居然会派刺客去杀人……


第三部分郭子仪像(3)

    想是唐代武侠已经很发达了,否则也不会产生《虬髯客传》这样的传奇。“风尘三侠”中的虬髯客,就是一个侠气十足的人。另外,唐初齐王李元吉有一次想要谋害李世民,就想到了要派刺客去暗杀,虽然这次被制止了,但他后来还是派了一个刺客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