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作者 罗衾不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作者 罗衾不耐-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公孙瓒在涿县的时间并不长,即回辽东另赴重任去了,此后还将谱写更为动人的传奇。但从历史上看,公孙瓒此次来到涿县简直就是为了帮助刘备起家的,他好像就是特地为刘备而生的。
在关羽张飞入伙之后,刘备团伙已经卓然自立了。自然,他们少不了独立的经济来源,否则早就散伙了。《先主传》说他们得到了中山大马商张世平和苏双的赞助,原因是他们非常“赏识”刘备,一看刘备就“见而异之”。这个说法多少有点夸张,估计是刘备给他们提供了某种帮助。那时盗贼横行,而涿县又是商路要冲,最合理的解释是刘备他们为商人提供了武装保护,而商人们也给予了他们丰厚的回报。不过,给商人提供保护并不是什么值得特书大书的事情,这也是《先主传》对此语焉不详的原因。

现在,刘备羽扇纶巾,一步三摇,关羽张飞两个大汉各执兵刃紧随于后,简雍手提鸟笼周旋于前……估计这四位少年走在街头,必是涿县一景。从以后几次沉潜的经历看,刘备既心怀大志,又颇能顺时安命,假如没有乱世的到来,他也许会继续逍遥下去,估计很难走上仕途。不过,这段时光也许是刘备一生中最逍遥自在的。随着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二十四岁的刘备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不归路。

那么黄巾起义究竟给刘备带来了怎样的机会,刘备能否抓住机会扬名立万呢?请看第六回:起兵涿郡。
第六回:起兵涿郡
假如乱世没有到来,刘备也许永远是一个在涿县地面上晃晃悠悠的上等混混。尽管他是大儒卢植的“学生”,但到现在也不过是公孙瓒手下一个有文化的流氓,要混入仕途恐怕并不容易。
前面提过,一部三国史其实是出身史,许多人的命运因出身而被决定。现在要补充的是,三国史也是一部人才组织史,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主公能够组织什么样的力量。在乱世到来之际,袁绍掌握先机,门生故吏就用不过来,以至于他败就败在人多嘴杂上;曹操得以在家乡纠合宗亲和故旧,在巢穴被抄的危险时刻,亲党成了他的坚强后盾;孙氏盘踞江东已历两代,士人土著多有归附。

但他们的出身还不是最有利的,事实上在他们之上还有一个类型,那就是被朝廷正式任命的封疆大吏,他们具有宗亲和大员双重身份,即刘虞、刘焉和刘表,在乱世之初就领有一州之地。而在袁、曹之下,也有刘备那样在官方默许下纠集徒众的人物,刘备有足够的资格招纳游侠关羽和豪客张飞为之效力。说到底,三国时代各路主公级的人物在起家之初都利用了官方给予的合法身份与资源,即使刘备也不算真正的草根。

那么,有没有比刘备出身还低但又想聚众起事的草根人物呢?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发动黄巾起义的张角三兄弟。
张角是钜鹿人,出生在今天河北邢台市平乡县,东汉时虽属冀州,但与刘备的家乡幽州涿县并不很远。张角是读过书的,但属于那种最下等的读书人。刘备是大儒的学生、公孙瓒的宾客,能够吸引江湖游侠与土著豪客作为追随者。但张角就没这个命了,显然没有游侠和豪客为他“御侮”,他只能把目光对准了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那是一个最底层的人群。于是,张角抛弃了儒学,信奉并传播道教。按理说,老百姓对于道家学说并不陌生,事实上西汉初年的官方意识形态就是黄老之道,但在东汉末年,由道家发展而来的道教,却成了一种庞杂而模糊的危险学说,当时的正经读书人将之视为异端。

张角传教,是利用给人治病的机会,他的心理暗示与赎罪相结合的疗法据说颇见成效,让那些穷得无钱治病的人都对他非常信服。刘备能够给关羽带来安全和尊严,给张飞带来希望,而张角却无法给贫苦农民这些,他所能许诺的只能是免去他们的病痛,并自称能够创造一个美丽新世界。他靠行医逐渐在家乡一带闯出了名头,得以广收弟子,并自称“大贤良师”。他发现自己的事业是可以做大的,于是派出弟子奔赴各地,扩大影响,组织人马。不知是他的徒弟们都很能干,还是老百姓都过得不耐烦了,总之张角的传教事业发展得异常顺利,到处都有他们的人。于是,张角准备在甲子年(光和七年,也是改元后的中平元年,即公元184年)的甲子日(三月五日)在全国各地同时举行起义。

说到张角发动黄巾起义,的确有着充足的理由,实在不是他和徒众突发异想、无故捣乱。东汉末年朝政极其黑暗腐败,特别是汉灵帝当政的二十年,腐败程度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翻遍二十四史也找不到几个与之“媲美”的例子。汉灵帝存在的价值,好像就是为了让大家看看什么叫最后的疯狂。那时,外戚专横跋扈,宦官穷凶极恶。为了满足他和董太后无法填满的欲壑,灵帝让宦官在西园公开卖官鬻爵,自关内侯、虎贲、羽林,直到国家最高官职,什么都能卖。三公的位子值一千万,九卿的位子值五百万(《后汉书·孝灵帝纪》),而具有实权的郡守位子则水涨船高地卖到两千万。公元182年,权势根深蒂固的袁家买了个三公之位。不过那时老曹家就已经不甘示弱了,曹操的父亲曹嵩当仁不让地花了一亿的高价也买了太尉(三公之一)做做(《后汉书》第52卷、第78卷)。看来十几年后官渡之战在袁曹家之间发生并不奇怪,袁曹两家斗法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灵帝卖官卖得还很“公道”,假如求官者名声不错,也有一定资历,那么价钱还可以打折。此外,没钱的人也可以买官,等到任后再连本带利地偿还了,有钱人买官则概不赊账。




TXT小说共享论坛 http://freetxt。5d6d。,欢迎您上传、下载、推荐、交流小说
《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8节

敛了这么多的钱,灵帝用它干什么呢?其实,灵帝这个人还是很注意民生的,他首先要用这些钱搞“扶贫”。在他被“选调”接桓帝的班做皇帝之前,是在河间(今河北河间)做侯爷。成为国家领导核心以后,他不忘“老区”人民的恩情,于是就在那里购买良田,修盖房屋,积极发展旅游事业。为了进一步推动商业经济,他还在后宫中划了一个“开发区”,在里面盖了一个具有先进性的大型农贸市场,让宫女假扮商人和顾客进行“交易”活动,以此给天下百姓做示范。刘备跟妈妈当年下海卖鞋,估计也是受了全民经商风气的影响。为了以身作则,灵帝也经常脱下龙袍,穿上商人的衣服,拿着秤杆跟“顾客”讨价还价。同时,灵帝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懂得民间疾苦,知道群众的觉悟有高有低、素质良莠不齐,做生意哪有那么和和气气、顺顺当当的?为了推广实事求是的风气,他还让“商人”和“顾客”互相盗窃争夺、吵吵闹闹,这才符合国情嘛。看来,灵帝生在东汉是屈才了,他要是生在今天,弄好了会成为一位大思想家或理论家,最次也是世界一流的大导演,他拍出的片子、导出的开幕式啥的肯定错不了!除此之外,他跟刘备一样也喜欢犬马,还给爱犬们戴上文官戴的“进贤冠”,另外,还喜欢亲自驾着白驴车在后宫驰骋游戏。

既然皇帝自己都不把天下当回事,那就怪不得别人惦记了。实际上在东汉末年,图谋改天换地的造反已不是一次两次了。其实,许多郡县的官吏对张角的活动也有所察觉,但王朝末期的官僚总是报喜不报忧,因此一步步使事态扩大、“犯罪”升级。其实,张角的事早传到了朝中大员的耳朵里,在起义爆发的前三年有人就向灵帝上疏建议进行“严打”,但不知何故灵帝并未理睬。朝廷上下的昏聩无能,使张角组织起事减少了很多麻烦。后来这一幕在洪秀全、冯云山在广西发动人马时也再次重演。

最低等的读书人张角,用迷信和救世主的形象把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农民也动员组织起来了。看来,当时东汉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都不安分了,都要有所作为,东汉帝国因此摇摇欲坠。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在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二十四岁的刘备、二十二岁的关羽、二十岁的张飞以及年纪略大一些的简雍(刘备对他优容有加,除了发小的因素,似乎也因简雍年纪稍长),带着大概百十来号兄弟,步伍不整地走出涿县城门。这里面大概只有二三十号人是骑马的,他们是跟随刘备多年的嫡系,其余七八十号人是临时招募的。带着这个班底,刘备迈出了打天下的第一步。

几年来在涿县地面上为商人保驾护航,刘关张显然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如,如何派哨探摸清敌人的情况,如何运用埋伏、夹击、冲击等最简单的战术,如何鼓舞士气和保障后勤供应,对此他们应该熟谙于胸了。他们的手上也应该沾过血了,对杀人也不会再有心理障碍。
但此时,他们究竟要打谁呢?究竟为何而战呢?他们面对的是半吊子文人张角发动的起事,面对的是头裹黄巾、手拿刀矛的农民,他们下得去手吗?
事实上,对于一个大肆卖官鬻爵、信用宦官(以至于叫张让为父,叫赵忠为母),坐视宦官发动党锢之祸残害士大夫、荒淫无度的汉灵帝,很多士大夫早就心怀怨毒,甚至一些人公开发出了“天下将乱”、“汉室将亡”的呐喊。那么到了张角起事,为什么没有一个士大夫支持他们?甚至连关羽那样的亡命徒也不肯落草为寇,而宁愿跟着刘备扮演官军的角色呢?而在西汉末年,赤眉、铜马也曾发动起义,那时收拾江山的刘秀却曾与他们合作。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任何时候,中等以上的任何阶层都不能接受暴民作乱。无论是赤眉、铜马还是黄巾,对于那些从最底层被煽动起来的农民和流民们,一旦走上暴乱的道路,在失去锁链之后,却只会破坏。特别是黄巾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