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作者 罗衾不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作者 罗衾不耐- 第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身前为他挡箭。刘备连忙让法正退下,法正却说:“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刘备只好说:“孝直,吾与汝俱去。”这个故事说的是刘备的勇敢,也说了法正的机智,但更反映出阳平攻击战的惨烈。

刘备正面攻打阳平关始终没能打开局面。穷则生变,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和法正都想到应当另辟蹊径,不再死攻阳平,而是攻敌之必救,调动敌军,待机歼敌。最终,刘备和法正将目标锁定为汉中的西面门户——定军山。其实这不过是前几次攻击阳平关侧翼的继续,只不过前几次是偏师佯动,而这次是主力实攻。
建安二十三年(219年)正月,刘备领军悄悄渡过汉水支流,向定军山一带挺进。由于出其不意,刘备一举攻克守卫薄弱的定军山,打开了汉中门户,并威胁到阳平关曹军的侧翼,使阳平关失去战略意义,可谓取得了战略主动。
刘备拿下定军山,这回轮到夏侯渊慌神了。夏侯渊担心后路被抄,于是引兵来争定军山。同时,为了阻击刘备继续北上,曹军于汉水南岸和定军山东侧建营垒、修围寨、设鹿角,设置了一道坚固防线。
刘备早有准备,志在必得,立即发动夜袭,火烧曹营南围鹿角。夏侯渊命张郃守东围,自引轻骑往救南围,不料此举早被刘备算中。
刘备趁夏侯渊不在,急攻东围,并派黄忠领精兵埋伏在两围之间的险要地段。夏侯渊行至半路,落入黄忠的埋伏。居高临下的黄忠,以逸待劳攻击夏侯渊军。夏侯渊军猝不及防,战败溃逃,夏侯渊也死于乱军中。此后,刘备乘胜追击,最后占据了汉中西部各处要地。

夏侯渊竟然死于乱军,曹操征战多年似乎也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于是,曹操急忙亲率大军由长安出斜谷,赶赴阳平关救援,可此时战争的主动权已掌握在刘备手上。得知曹操亲率大军前来,刘备坚信胜势不可扭转,于是信誓旦旦地说:“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面对曹操,刘备曾经说过“曹孟德单车来,我自去”,到现在能说出如此豪言壮语,世道真是变了。

刘备胜券在握,但也没有莽撞从事,而是使出了最狠的一招:敛众据险,终不交锋。显然刘备清楚己方兵力处于劣势,只是占尽地利,易守难攻,后援得济;而曹军劳师袭远,补给线过长,无法保证补给,必不能持久。刘备据险不战,就是要耗走曹军。刘备同时还想到,自己是用攻其必救的招数才战胜夏侯渊的,而此时不能让敌军照葫芦画瓢,于是又派出数支游击队(游兵)前出袭扰敌后,劫其粮草,断其粮道,即使曹军难以分兵抄刘备军后路,也加速了曹军补给极限的到来。

曹军久攻不下,粮食不继,军心逐渐涣散,不时有逃兵出现。在坚持了一个月之后,曹操不得不在“鸡肋”的暗号声中放弃汉中,撤军回到关内。最终,整个汉中争夺战以刘备的全面胜利而结束。
取汉中一役,夏侯渊授首,刘备大破曹兵,夺取汉中,可谓蜀汉的立国之战。从定计取汉中,到战胜曹军,第一功臣无疑是法正。曹操也惊讶于刘备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头脑与战斗力,当听说招都是法正教的才明白了,说道:“我说嘛,刘大耳什么时候也长本事了,原来是法正那小子教的呀。”(吾固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因为法正在汉中之役所表现出的绝代风姿,曹操不得不说:“我把天下的奸雄都收尽了,怎么就落了这个法正呢?”

法正辅佐刘备的九年,是刘备一生中最辉煌的九年!不过法正死得太早,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的转年,法正即病逝,年仅四十五岁。对此,刘备非常痛惜,“为之流涕者累日”。大概法正个性突出的草莽气质很对英雄刘备的胃口,就像当年的湖海之士陈登一样。而谨小慎微的诸葛亮,刘备虽不得不用,但未必是刘备的朋友。
直到现在,诸葛亮的才智和贡献都是第二等的,甚至还比不上如流星一般耀眼的法正。陈寿对法正评价说:“法正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然不以德素称也。拟之魏臣,正其程(昱)、郭(嘉)之俦俪邪。”显然,陈寿把法正当成了有才无德的程昱和郭嘉,不过要真是那样,法正显然也是刘备的第一谋士了。而诸葛亮甚至不是谋士,而只是一个行政人员。

当然,取得汉中的胜利是属于刘备的,自然,最大的功劳也应该记在刘备的账上,法正纵有奇画策算之能,但计策是对是错、孰优孰劣也需刘备分辨,最后也得刘备拍板。这场胜利,一洗刘备逢曹必败的耻辱,也洗刷了诈取刘璋之兵而不攻汉中之羞。没有这次胜利,刘备三分天下的确非常勉强了。
从曹操手里夺取汉中后,刘备志得意满,当仁不让地自称汉中王。
据《先主传》所载群下上刘备为汉中王的表中写道,刘备的“汉中国”仅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国”,把蜀排在巴的后面,也不包括荆州的南郡、零陵、武陵三郡。这是因为只有汉中和巴是硬打下来的,以此立国才硬气,荆州和西蜀得的都不大光彩。不过庞统早就说过“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吴,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现在荆州又失去大半,诸葛亮“跨有荆益”的设想早成泡影,大概此时已被刘备置诸脑后了。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这个头衔既不“巴”也不“蜀”,大有继承汉室高祖刘邦余烈的意味,又有前进长安威胁曹操的用意,政治上相当高明。
此时此刻,刘备一生的事业达到了顶峰。而稍后他的头号追随者关羽在荆州也立下了赫赫武功,一时间“威震华夏”。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第三十五回:兵临襄樊。
第三十五回:兵临襄樊
刘备在建安二十四(公元219年)五月拿下汉中,七月称汉中王。而也正是在此前后,镇守荆州残留三郡的关羽大举北进,上演了“水淹七军”和“大意失荆州”的悲喜剧。
至今,关于关羽北进的时间和动机都是有争议的。事实上,隆中对上“跨有荆益”的设想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关羽的北进并非是隆中对所设想的北伐。

隆中对北伐的前提是刘备方面占有荆州,而且结好东吴。但事实上,刘备从未完整获得过荆州,荆州一开始就为三国所分。更重要的是,占有荆州是东吴的国策,在任何时候他们都不能坐视刘备独占荆州,因此怎么可能容忍关羽以荆州为基地进行北伐扩大西蜀的势力呢?
其实,在这种情况下,西蜀的战略应改为以益州为主,而以荆州为辅。假如刘备真想杀回中原的话,应当彻底放弃隆中对,而以主力出汉中直取关中,再派一员上将由荆州出宛、洛以牵制曹军。但即使这样,前提也应该是东吴彻底放弃荆州,或者是刘备在荆州留有重兵以备东吴。



TXT小说共享论坛 http://freetxt。5d6d。,欢迎您上传、下载、推荐、交流小说
《江山岂是哭来的——正说刘备》 第53节

但关羽北进时的情况,一是仅据有荆州三郡,不是出宛、洛,而是取襄樊;二是刘备并没有向荆州派出战略预备队,以填补关羽留下的巨大空当;三是东吴方面非但不想放弃荆州,反而要趁机收回。因此,关羽的北进不是对隆中对的实践,而是一次误打误撞的战术投机。
事实上,关羽在进击襄樊之前,已经同曹仁火拼已久,否则,南阳守将侯音不会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十月欲与“关羽连和”,并拿获太守,据城造反。而朝中的太医令吉本等人在造反时,也正是看重“关羽强盛”。这时,关羽兵锋应已北进并有所斩获,否则何以称“强盛”?
《三国志》中没有明载刘备给关羽下达过北伐命令,刘备进位汉中王后曾“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铖”。“假节铖”不是一般的待遇,而是赐予臣下拥有代帝王旨意、掌握生杀的特权。此举是为便利关羽最大限度地发挥指挥和统帅作用,也是鼓励关羽可以大举用兵。不过,关羽得到这一封授时,应该早已同曹仁在襄樊一带交手多时了。

关羽对荆州北部的军事行动,在汉中战役尚未结束时就已打响了。我们有理由认为关羽的北进是为了策应汉中战役,以箝制曹军。后来,曹操果然把徐晃从汉中战场调往襄樊。
一开始,关羽未必要长驱直入,甚至未必有拿下襄樊的企图。不过,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竟然瞬间覆灭了于禁七军。在这种情况下,已被“假节铖”的关羽打顺了手,想取得更多的战果,于是兵围襄樊二城。
关羽督荆州多年,而地方行政却为糜芳、士仁把持,征兵征粮都需仰仗地方,日子过得并不舒服。同时,由于刘备在东线持退让政策,荆州版图日蹙,这个督荆州的虚名未必为关羽挣了什么面子,反倒是在“单刀会”上被鲁肃骂了个狗血喷头。在取西蜀、夺汉中的战役中,刘备新收的黄忠和魏延屡立奇功,俨然与自己并驾齐驱,这也让关羽心中大为不快。这次大举北进,对于关羽来说未必不是要吐出心中的块垒,让黄忠、魏延看看自己是不是病猫。

关羽北进具备条件吗?他手里到底有多少本钱呢?
昔日东吴第二次来夺三郡时,关羽手下兵马号称三万,而此时大概也不会增加多少,因为征兵既受“荆州芜残”的条件所限,也受糜芳、士仁离心离德的掣肘,同时还得刘备首肯,关羽的实力哪能轻易扩张?
既然关羽手里本钱无多,一开始他就不可能同时承担防御荆州和北伐两个战略任务,因此,关羽的进军最初应是配合刘备夺汉中,但在获得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的辉煌胜利后,关羽突然生出一举拿下襄樊的决心。但即使如此,现在关羽所做的也不是隆中对上所说的北伐,而目标仅仅是先拿下荆州北部的襄阳和樊城。
关羽清楚背后有虎视眈眈的东吴,因此,出兵时就想到自己将同时担负起进攻与防御的双重重担。关羽至少留下一半兵力用于防备东吴,因此,关羽北进时的兵力最多是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