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凋天龙游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神凋天龙游记- 第1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停蚨氖酆妥髌贩缑乙皇保诘笔庇跋旌艽蟆K〖母髦盅”荆褪撬摹案竦魉怠笔枥砺鄣奶逑郑堑笔笔搜暗姆侗尽U庑┭”颈4媪吮冉戏岣坏氖谑枰帐醴矫娴钠烙锲挠芯偌猓虼斯阄鞔两袢杂薪杓壑怠V螅褂姓庞癖嘌〉摹豆攀臀觥贰⒐苁烂嘌〉摹抖裂┥椒刻剖贰⒗畹髟嘧氲摹度宕贰⑼蹶'运编选的《八代诗选》等等。这些诗歌选集、总集的编纂,为清代诗人学习作诗提供了不同风格的范本。

    弹词与鼓词都是清代民间很流行的说唱兼备的曲艺形式。弹词流行于南方,用三弦、琵琶伴奏,多在城镇演唱,主要说唱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往往受到妇女的欢迎。许多有才华的女性也参与了弹词的创作,借以抒发了她们的人生理想,而女性要求突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愿望也在作品中有所体现。著名的女性作品有陈端生的《再生缘》、陶贞怀的《天雨花》、邱心如的《笔生花》、李桂玉的《榴花梦》。弹词的说白部分为散体,唱词部分以七言韵文为主,通常采用第三人称叙述,文字通俗易懂,篇幅往往很大,如《榴花梦》长达三百六十卷、约五百万字。从讲述故事和阅读欣赏的角度来看,许多弹词可以说是一种韵文体的长篇小说。弹词还有许多方言作品,在南方广大地区影响深远。鼓词主要流行于北方,用鼓和三弦等乐器伴奏,主要说唱铁马金戈的战争故事。其形式与弹词很相近,说的部分用散体,唱的部分为七言或十言韵文,句式较弹词更为灵活。传世鼓词主要是一些依托历史讲述战争故事和英雄传说的作品,最著名的是《呼家将》,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的爱憎和愿望。还有一些是根据古典文学名著改编而成的作品,如《杨家将》、《三国志》、《水浒传》、《窦娥冤》、《西厢记》等,这些鼓词一般与原作出入不大,对这些文学名著的普及有很大作用。另外也有少数描述才子佳人故事的作品,如《蝴蝶杯》等。鼓词在北方民间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弹词与鼓词作品多出自民间,往往曲折地表达了民众的理想和情感,成为人民自我教育的一种工具。由于这些作品难以摆脱正统思想的控制,往往有着较浓厚的封建伦理色彩,而其主体部分又是以七言为主的韵文,因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起到了诗歌教育的作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少数民族也流传着自己的说唱文学作品。如藏族长篇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传记性史诗《玛纳斯》被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的三大英雄史诗。这些史诗都是千百年来各民族生存和斗争经验的积累,篇幅巨大,内容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军事、医学、语言、宗教、美学等各方面知识,可称得上是百科全书。它们在各少数民族中代代口耳相传,在生活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清代文人继续明代学者的遗风,搜集民间通俗歌曲的风气更盛,保存下来的民歌作品远多于明代。清代俗曲总集主要有颜自德辑录、王廷绍编订的《霓裳续谱》,收曲词六百余首;华广生选辑的《白雪遗音》收曲词七百余首。俗曲的内容相当广泛,有根据戏曲改定的,有描绘民间风俗的,有表现诙谐嘲戏的,有玩弄文字游戏的,而比较集中又最有文学趣味的仍是情歌一类。男女相思是民歌永恒的主题,清代都市流行的民间俗曲也多为情歌,庸俗调笑之作较多,其中也有一些思想健康、清新俊爽的作品。由于远离社会主流文化,即使是茶坊、酒馆、青楼传唱的粗俗色情之作,其表达情感的大胆直露,也都对封建礼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虽然为正统“诗教”论者所不屑,但这些民歌在民间的影响却极其深远。一些诗人收集整理了比较僻远地区的民歌,如李调元辑的《粤风》、黄遵宪辑的《山歌》和无名氏的《四川山歌》。其中《粤风》中后三卷的《瑶歌》、《苗歌》和《僮歌》是南方少数民族民歌,作品多是情歌,反映了少数民族的一些生活习俗。这些民歌曲调简单,感情率真朴实,体现了民歌清新健康的风格,保持了民歌的真正本色。如《四川山歌》之一:“十八女儿九岁郎,晚上抱郎上牙床,不是公婆双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这是对封建礼教和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辛辣嘲讽。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儿歌专集,如郑旭旦辑录的《天籁集》和悟痴生辑录的《广天籁集》等,内容主要是训练儿童语言,向儿童传授知识,一般句子短小,节奏明快,语言平易流畅,适合儿童诵唱。在学校教育之外,民间的诗歌教育极为广泛,其作用不容忽视。

    晚清时期的民间歌谣中有不少反映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务团运动的作品。这些民谣是我国人民在同国内外敌人的浴血斗争中产生的,一般都具有高度的战斗性。这些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既教育人民认清了统治者的反动本质,又进一步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斗争意志。林则徐领导禁烟斗争,坚决抵抗侵略军,获得了百姓赞颂:“林则徐,禁鸦片。焚烟土,在海边。开大炮,打洋船,吓得鬼子一溜烟。”《三元里民歌》概括反映了广东人民的抗英斗争。“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的民谣刻画了清末中国社会的一个“怪圈”现象,既讽刺了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又表现了人民对侵略者的蔑视和对自己力量的确信。

    十九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获得了人民的热烈拥护。一些歌谣表达了百姓对太平天国的歌颂,充满了自豪的感情。如:“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处跑,旗开得胜万民笑,拿下南京立天国。”有一首苗族民歌表现了苗族百姓对太平军的欢迎:“苗家救星是翼王,枯苗得雨喜若狂。从今耕作齐落力,为保太平把兵当。”在彝族、壮族中也都有类似的歌谣。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依然活在百姓心中,《愁你一去不回头》、《不见哥哥回家中》等民歌就表达了人民对太平军的深切怀念,如:“豌豆花开花蕊红,豌豆结荚好留种。来年种下小豌豆,花儿开得更加红,太平军哥哥五个字,永远记在人心中。”这些民歌的流传,极大地鼓舞了广大群众的斗志,成为人民群众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

    少数民族中也产生了一些歌颂本民族起义领袖的民歌,如长篇叙事诗《张秀眉颂》(苗族)、《英雄沙迪尔的歌》(维族)等,反映了各族人民的英勇斗争,是具有史诗意义的作品。

    义和团运动中所产生的民歌有鲜明的反帝色彩,如:“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那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这首民歌中饱含着对帝国主义侵略军的刻骨仇恨和无比蔑视,表现了人民群众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有的民谣歌颂了义和团英勇战斗的精神,如:“义和团,真勇敢,不怕枪炮和子弹。一心只想灭洋人,顶着枪子往上窜。杀尽洋人头,中国保安全。”有的民歌还揭露了帝国主义者借传教为名进行侵略活动的罪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宣化葡萄甜又香。信什么圣母娘,进什么天主堂,外国人,胡来闯,鹞子充鸡没有好心肠。”这首民歌剥去了侵略者的宗教外衣,揭露了帝国主义的豺狼本性。人民群众在斗争中也进一步认清了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媚外投敌的罪行,一些民歌对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嘲讽。如:“清朝兵,太稀松。见了洋人就害怕,见了百姓可真凶。”“清朝太无能,洋人当祖宗。多少财宝送了情,卖国人儿高官升。”这些歌谣画出了清政府屈膝事敌的丑恶嘴脸,提高了人民的认识,增强了人民的斗志。由于清政府与帝国主义的勾结,义和团运动既要反对帝国主义,又要反对封建专制。如:“大师兄,砍洋头;二师姐,杀官兽。打倒洋和官,百姓有盼头。”这首歌谣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清醒认识,表达了他们斗争到底的坚强决心。“女的红灯照,男的义和拳;赶也赶不散,捉也捉不完。”这样的歌谣,显示了人民决不屈服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信心。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其领导者往往运用诗歌宣扬其政治理想和宗教思想,反对封建专制统治,鼓舞千百万人民的斗争意志和胜利信心。洪秀全颇喜作诗,其《天父诗》录诗600多首。他曾编写《原道救世歌》宣传宗教平等思想,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其中写道“开辟真神惟上帝,无分贵贱拜宜虔。天父上帝人人共,天下一家自古传。”他在《原道醒世训》结尾题了一首诗:“上帝原来是老亲,水源木本急寻真;量宽异国皆同国,心好天人亦世人。兽畜相残还不义,乡邻互杀断非仁;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太平。”这首诗为百姓描绘了天下大同的美好景象。洪秀全有一首述志诗:“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展爪似嫌云路小,腾身何怕汉程偏。风雷鼓舞三千浪,易象飞龙定在天。”杨秀清也有一首《果然英雄》,其中写道:“拔地参天皆勇将,安邦定国尽忠臣;冲锋恐后常虞我,遇事争先讵让人?”这些诗篇都充满着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理想和改天换地的英雄之气。他们的诗篇往往通俗易懂,朴实明晓,生动有力。太平天国还进行了一系列文化教育改革,特别重视儿童教育,专门编写了自己的蒙学教材,主要有《三字经》、《幼学诗》、《御制千字诏》等。《三字经》主要宣传宗教思想,如:“皇上帝,造天地。造山海,万物备。六日间,尽造成。”《幼学诗》共三十四首五言体诗歌,内容涉及做人和教义两方面,主要是进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道德说教,如:“真神皇上帝,万国尽尊崇;世上多男女,朝朝夕拜同。”这种寓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