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燃情·阿里轶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藏地燃情·阿里轶迹- 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巴宗听完李刚义副主任关于牧区未来发展方向的描述后,深受鼓舞。一下子挺直身子,扬起头来说: 
李主任说的太好啦!我出身于牧民家庭,深知牧民老人和孩子们的苦处。牧民老人和孩子如果能像李主任说的那样安居下来,有学校,有卫生院,那他们真的就上了天堂!青壮年放牧也就放心了!我们现在要学大寨搞农牧结合,试种青稞,建农业点。我们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这次下乡整社回来前,谢大军局长和我们大家已商量好,原来工作组的全班人马,一个都不动,只要县委一声令下,我们马上出发开辟一个新的战场,为农牧结合试点大干一番! 
大家由衷地为巴宗鼓掌,包括老书记周凌风。尽管那掌声很轻,因为人们还未完全从追悼总理的悲哀气氛中走出来。 
春节过后,经过简单的准备,李刚义、谢大军、巴宗带着原整社工作组的全班人马,很快便战斗在狮巴区狮麦公社的大草滩上了。 
狮巴区委书记兼主任德钦,早已听到了县上号召学大寨,要到他们狮麦公社搞试点的计划。 
他们提前做了些准备,位于狮泉河畔的狮麦大草滩上,已经选好了一块适合开垦、土质肥沃的土地,约百余亩。 
据说,当年民改初期,群众曾自发地在这大滩上试种过青稞。由于这里历来水草丰满,随便撒在地上的青稞种子,长出的青棵穗头,都很饱满。只是因为缺乏经验,几次都因为反青不能成熟而未获成功。相信这次在县工作组带领下试种青稞定能取得成功。 
县工作组一到狮巴区,德饮书记就把他们引到狮麦公社农业点,安排住进了已经腾出并打扫好了的库房里,男女住宿也比较近,照顾方便。男宿舍人多,房间大约有两间,同时可作开会、学习等场所。人们看到来农业点试种青稞的群众的帐篷,就搭在这块地的四周。架式已经拉开,专等工作组来指导他们便可马上开工。 
李刚义、谢大军、巴宗经商量后,很快在工作组住处召开了县、区、社、队干部联席会,把农业点的工作一竿子插到底,全部布置下去。狮巴区书记德钦与狮麦公社书记才旺都亲自到会认真听取了工作组的意见。 
会上谢大军作了重点发言,他指出: 
农业点从长计议,初步要形成一个生产队的规模。本身也要分农业作业组和牧业作业组两部分。眼前牧业组支持农业组,以肉食、酥油和奶制品维持正常生活。农业组以自产青稞供应农业点主食的需求,在近期内不足部分由区、社适当予以补助。整个农业点的群众生活水平不能低于其他各队。这一总的原则,受到了全体与会者的赞同。 
农业点的基层干部们,见群众生活基本有了保证,信心和干劲大增。一致要求对农业作业组的工作尽快做出具体安排。 
工作组与社队干部当场商定,由队长姜措带领青壮劳力,进行农田的基本建设,开地、修渠等项工作。 
由妇女队长兼民兵班长布琼率领其余老少全部人员负责积肥、选种、备耕等工作。 
工作组内部同时也作了分工,边出谋划策,边参与劳动。巴宗、洛桑、郑英参与妇女队积肥的活动。 
章春茂、次仁多吉协助修渠、开地等事项。 
事情定下来后,说干就干起来了。 
预备开垦的地块上,一堆堆的肥料四处都是。运送肥料的车辆、驭马、人员的配合越来越熟练,效率也越来越高。肥料的储备,日渐增加。 
队长姜措领导的修渠引灌工作,开始还比较顺利。他们在狮泉河上游一处自然形成的干涸的支岔上开辟引水口。而且,由于自高向低的天然有利的地形,引水灌溉成功的把握当在百分之百。 
不尽人意的是,高原的春季,毫无春意可言。仍然是春寒料峭,咄咄逼人。修渠中地冻天寒,十字镐刨在冻土上,一镐下去刨下来鸡蛋大一块,留下一个白点。许多青年虎口震裂,缠上布条坚持继续苦干。 
章春茂、次仁多吉两人无计可施,只好来找谢大军。 
谢大军说:“河滩地水分大,气候寒冷,地表冰冻坚硬。唯一的办法是弄些茅柴杂草来烧!”靠这种办法,修渠得以坚持进行,计划中的进度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但是有一天李刚义与谢大军一起检查修渠的情况时发现,渠道弄得弯弯曲曲的,连一点水渠的样子都没有。细说起来也不奇怪。祖祖辈辈的牧民们,加上县上拉拉皮尺的两个小伙子,能做到如此地步,已属不易。没有技术人员指导,没有任何仪器,连一根标杆都没有,光凭人的眼睛,要想修出一条几公里长笔直的水渠,也确实有一点困难。 
李刚义对谢大军说:“地区有个水利局,听说没事干。请他们派个人来,带上仪器帮助校正一下,以后的工程也让他测好做出标志。 
谢大军说:“请他们来倒是可以。只是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渠修的直一点,再修个简易闸门什么的,这又算不了什么技术活。请他们来出差费开支多少不说,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光是生活上吃住等招待就不太好办。我看还是靠我们自己,开动脑筋解决一下算了。” 
“你有办法?那当然最好!”李刚义忽然高兴地笑道:“我知道你会有办法的。” 
谢大军说:“让我想想,能不能弄个土办法试试看,完了再说。” 
第二天早饭后谢大军、章春茂带着次仁多吉,从引水口处查看到正在施工的地段,总的方向大至不差。只是一会向左修一段 ,发现歪了,再向右扭过来,就像画龙一样过来的。 
谢大军看过后笑道: 
“难为大家了!这样干有点窝工,费时费力。” 
次仁多吉用手画了个曲曲弯弯的样子,笑了笑。章春茂抬头看了他一眼,心里有点不服气,心想用眼看、用嘴说容易,做起来难,不信自己来试试……调皮的次仁多吉,猜到了他的心思,故意把头转到旁边去,左右摆摆偷着笑笑。 
谢大军对次仁多吉说: 
“找几个棍子来,帐逢杆子也行。我有用处!” 
次仁多吉想了想说:“木棍子帐逢杆子,都要到老乡帐逢去找,这里有刚从区上拿来的一些铁锹把,直直的,也不短,行不行?” 
谢大军眼睛一亮连连答道: 
“行!行!马上叫人拿来!” 
没几分钟,次仁多吉就亲自抱过几根铁锹把来。 
谢大军先拿过两根铁锹把,来到人们正在开挖的渠道中间,叫大家暂时停一下,大家都拿着工具站到旁边看着。 
谢大军左手拿一根铁锹把,右手顺便从地上抓起一块石头。用石块把铁锹把钉在渠底中心位置上。然后用眼睛上下看看,左右敲敲,直到垂直后固定下来。 
这个铁锹把钉好后,谢大军向正在开挖的渠道前方走约十多米站下,反身向已钉好的第一个铁锹看一眼,再把手里拿的第二个铁锹把立在眼前,使两个铁锹把对齐,与远处已开出的渠道,想像的中心线一致。而后把这个铁锹把垂直钉住。 
谢大军再拿第三个铁锹把交给次仁多吉,让他向修渠的前方再走十米,自己回到第一个铁锹把处,通过已钉好的两个铁锹把,向次仁多吉手中立的第三个铁锹把看齐。并用手势指挥次仁多吉左右调整位置,直到在一条线上时,便叫人钉下来。最后再左、右微调钉牢。 
三个铁锹把笔直地立在了一条直线上。谢大军笑着拍拍手上的泥土,说: 
“好啦!照着这样干下去吧。水渠保证是直的。” 
牧民们好奇地挤着看排在一线上的铁锹把…… 
一个脑子灵光的牧民,用两只手比划着,交替向前进,像走路一样。牧民们终于都明白了,笑着向谢大军鼓掌。 
章春茂笑道: 
“我怎么没想到,两点连一线,三点成一线的事,像打枪瞄准一样的!” 
修渠中遇到的几个看似不大的难题,一经解决,群众的干劲马上就上来了。他们决不甘心落在积肥组的后边。而且发誓要扩大开地面积,要使试种不但成功,还能获得一定的收成。 
牧民群众的愿望,正好和区、社干部们的想法相稳合。德钦与才旺书记一致认为,当年开荒种地的单产虽然不会太高,但播种面积大些,总产就相对地增加。这是一种广种薄收的想法,只要条件允许,也无可非议。在人力、土肥资源较丰富时,在一定时期内,这种粗放形的经营,还是有一定效果的。只是部分群众有些累了,思想上有点想不通。积肥组的运距也越来越远,他们确有一定的困难。 
李刚义与谢大军商量,问:“怎么办?是不是保守一点,今年的播种面积就不要再扩大了。” 
谢大军说:“扩大开地与播种面积是区、社干部与修渠开垦组提出来的。现在问题在土肥组,他们的组长布琼有为难情绪,影响了一部分群众。我们一要做些教育工作,二要帮他们解决些实际问题,事情也就理顺了。” 
其实,谢大军的说法也正是李刚义的想法,两个人想到一块去了。李刚义笑道:“英雄所见略同!” 
中午,放工早些,让群众早点吃饭,然后叫土肥组的群众骨干们到工作组住处开会。 
李刚义出面主持会议,首先,对前一段积肥工作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表扬鼓励了一些表现好的积极分子。关于扩大面积多种几亩田的问题,留给谢大军去讲。 
谢大军并不推辞,他配合李刚义的工作,因为他们心理是相通的,多用实际行动沟通,而非语言。 
谢大军讲话,总是直言快语。他开口第一句就表示支持社、队干部们扩大试种面积的想法。 
他说,农牧结合试种青稞,获得一定的粮食收成,将大大减少与境外商人不平等的盐、毛粮交换的贸易额。这本身就是对牧业的支持和补充,牧业将因此而增值。半农半牧的并举与发展,这是对牧区整体经济的推动与提升。人民生活将因游牧定居而走向稳定与繁荣。从此逐渐消除原始游牧的痕迹与羁绊。彻底告别那种类原始的生产方式让自己真正过上现代人的生活,享受到现代人应该享受的幸福!所以必须克服眼前的困难,向幸福的路上迈出稳健的一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