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敌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青春的敌人-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即使走上了较为理想的道路,我们也会马上发现,代价是巨大的。
我们在教室里听教授讲课,他把建筑力学讲得栩栩如生,他谈起梁思成和大屋顶,谈起维斯宁兄弟,又从〃干打垒〃和公社大楼,讲到了人民住宅、长官楼、贵宾入口。窗外阳光灿烂,思维无比瑰丽,我们拥有了一个熙熙攘攘的大世界。但是有一天,我们邂逅一位昔日同窗。过去,她因为不爱学习而屈尊为一家书店照看仓库,但她的老爸颇具活动能力,竟在一个挣了钱便分光吃净的小广告部,为她谋下一职。现在,她花枝招展,眼光里流露的不光是自信,简直是对我们的同情。望着她扭搭扭搭地走远,除了觉得她夸张得令人作呕,剩下的便是感到自己可怜。瞧!我们穿的竟还是过了时的细跟儿皮鞋。
假如我们是司机,十九岁,却已跑下八万公里的路程。我们拼命劳动,一年时间中,把固定薪水、公里数奖金、帮忙礼金、黑车收入加起来,已超过五万元。但有一天,我们心满意足地收车回家,在运动场的外街上,被一位老同学叫住。早听人说起,两年前他去了复旦大学生物系。现在,他领着我们第一次走进健身房,看他躺在卧推长椅上,一下一下地推举着210斤的重量。他的胸臂肌肉线条分明,优美地隆起,而我们却骨瘦如柴,没有头脑。分手时,他说他一星期后就要去威斯康星州立大学了。想到未来的他,将用一个半月时间,挣够我们两年里的全部所得,强烈的自卑便袭上心头。为什么他总比自己强?我们一心赚钱,却忽略了其他。
假使我们边学边作,结果只是一切平平。我们进了绣花厂,托了人情,坐在厂长办公室里,虽说没有消耗性的体力劳动,但每天一张报纸十杯茶的工作,对一个年轻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傍晚,同事们抱着孩子,奔回温暖的家,我们却骑着破车,从城南窜到城北,冒着大雨去听课。我们清楚地知道,与一心挣钱的人比起来,我们的所得甚微,加起来不过八顿涮羊肉的钱,和专业学生们坐在一起,我们的谈吐又总进不了层次,每一次张口都被惊疑地盯住,仿佛我们都是些三个鼻子的怪物。后来,为了心理平衡,我们开始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看不起工人的无知,又指摘学生们缺乏生活经验。久而久之,错把幻觉混为现实,终于变成了高低难就的人。事实上,仅凭一张成人教育的文凭,已越来越难以提升自己。
我们生活在明灭闪映的恐慌感之中。但这时的恐慌,既不像青春期那样强烈,又不像十六岁时那样容易被忽略掉。它隐约可见,而且持久地延续着,但却不能从根本上妨碍我们向往美好生活。此时,恐慌的愁绪和担当重任的野心,一同争夺着我们。在很长一段时光里,我们的忧愁和好梦参半,这种混沌未开的性格,几乎把我们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于把冷与热、光明与黑暗、强弱、左右、爱恨、阴阳男女,看成是相互对立的两种东西。殊不知,在科学领域里,它们根本不是两种东西,而是同一事物的变异。不是吗?在若隐若现的恐慌之中,也同时蕴涵着期待、野心、责任感。

责任感如期而至

为了战胜心中的恐惧,我们安慰自己说,也许再过那么一段时间,我们就能做得比现在更好。我们崇拜自己的偶像,以大英雄作为鞭策自己的力量苏格拉底、屈原、唐宗宋祖、白发飘逸的爱因斯坦、温文善辨的肯尼迪、刚毅铁血的里根、容貌高贵的撒切尔夫人,甚至隆梅尔、蒋经国、毛泽东,从乔丹到李宁,从赫本到姜文,一切能催促我们追求不朽的大人物大明星,都成了我无限讴歌的神明。我们在自己的床榻边,挂上他们的肖像,好像鲁迅每每倦怠于劳作,抬眼望见他的藤野先生。我们和父母无话可说,却可以随时向偶像倾诉。我们向伙伴们推介着自己的英雄,当我们察觉到听者不以为然时,便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转身告诉他人:〃冯其实根本不懂霍金,真浅薄!〃十八岁,所有风云人物都会从我们空空如也的心田走过。我们追随伟人,成为他的战士。他们时常投以目光,督促着我们,要我们朝更高的目标奔跑。
时间慢慢地在我们肩头加着分量,一次又一次。为了胜任,我们开始学习克制自己多余的欲望,并且学习技巧,去适应生存环境。作为一个推销员,我们有责任熟悉手中商品的性能,并对它表现出格外的热心。我们必须不疏漏每一张经手的票据,懂得业务规则。作为一个中文系学生,我们有责任了解文史长河的来龙去脉,并向其它领域突破。作为一个公民,我们有责任保持自己所及范围的美丽,并增加它的色彩。作为一个十九岁的小青年,我们有责任呵护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而且,只能在尊重长者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异议。当我们欺骗了别人,哪怕只是为了一桩合理的阴谋,我们也会在心底感到害羞,因为,我们是妹妹弟弟的榜样,也是父母的面子。我们不断地作出一些小小的决定,独立承担起它们的后果。我们打碎了邻居的暖瓶,不得不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偿还。一切的一切,只要稍一疏忽,强烈的内疚便会澎湃在心头。
如果十九岁时,我们的责任感没有如期而至,这便是我们茁壮成长的敌人。
假如此时,我们仍拒绝接受应尽的义务而且毫无愧疚,我们就属于那些被庞坏了的孩子。这一点不难理解,一个习惯了凡事都要父母照料、总是要求别人服从自己的孩子,要他担负起成年人的责任,便会显得格外不开心。于是,他就会用恶意的破坏、冷酷的待人态度、多生一些与活动能力和神经有关的疾病,来证实自己还没不到负责的年龄。这就是青年时代一种比较典型的失败者的心理,而正常的十九岁人应该有着拯救人类的使命感,并为得不到救世主的委任状而郁郁寡欢。
这时,我们活得还是不轻松。多少次,我们的心情就像临近高考时那样沉重,真想停下来不干了。但我们没有停下脚步,而且这一次,完全是我们自己不愿停顿。比一比那些成功的幸运儿,妒忌心也不允许我们甘心。我们自以为身肩大任,把未来的工作想象为史诗,认为自己有权成为世界的代言人,并理应为此占据一个席位。在迷蒙的好梦中,我们认为随便拿出哪一个,只要把种子播出去,两年之内就会发芽抽技,二十一岁就会成为名人。我们手倚长剑,在所不辞。为了夺得青睐,为了向父母证实自己的实力,为了给导师们争光,也为了祖国,我们觉得有责任要这样作。
一位外贸中专的男学生,坚信毕业后立即就会赚到几笔大钱,并把想象中巨款做了预先分配,一半给母亲,一半和女朋友享用,给她买最好的衣服。目前,他最为不满的是〃时间过得太慢〃,无法证实他的自信。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作?他的回答是:〃我想这样做,并且有责任。〃这是一个体魄健壮的男孩子的责任心。他认为,梦到明天,就是现实。
另一个女孩子,从皖南农村只身来到北京。四年后,在一家仪器公司作会计。她的身上,已很难看出乡土痕迹,她的梦想是当律师。为此,她申报了自修大学考试。但每次考试前,她都能找到一个恰当的理由,躲避验证自己的机会。她常说:〃阿忆,我又病倒了。〃或者说:〃年底结算太忙了,经理没给我假。〃不过,每逢来拜访我,她却依旧雄心勃勃,重复着她的理想,发誓要对得起一切帮助过她的人。实际上,这是柔弱之人对于难以承兑的责任,抱着不灭的幻觉。她常常安慰自己:〃再等些时候,一切都会好的。〃
十八岁之前,我们对自身、社会、未来还没有真正形成冷静客观的看法,因此还没有一种东西可以减损冲淡我们理想中不切实际的成分。但是到了十八岁,特别是十九岁的时候,我们就会因为接二连三的失败而稍微真切地看清自己。于是,我们不得不在幻象和现有条件之间,作出一番前所未有的检验,从而在人生旅途中进一步缩小梦想与可能性之间的差距。这种反省工作,加大了实现责任的可行性,大大减少了失败机率和慌恐感。这是我们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因为现实感已经开始把握我们的灵魂。
过去,一个八岁的男孩子想做司令官,指挥100位元帅打败自己的仇敌。十二岁时,他可能又想去当画家,专画小动物。到了十三岁,他想作革命党人,发起几次暴动,铲除他所遇见的不平。十五岁,他在日记里写下了〃爱情价更高〃,他埋头苦干,为能燃烧而积蓄木材。十六岁,他的理想不只一个,既想当数学家,也想当物理学家、运动员、军事专家、半导体修理工,他还想写自传!十八岁,他突然发现这样漫天幻想不行,于是他想把写作当成人生的职业,并异想天开,认为只要发表一篇短文,世界就会轰动。
但十九岁时,我们又长高了两厘米,尽管少年美梦并未消失殆尽,但在我们急速成长的过程中,原来数以百计的理想,已被现实地割舍掉一大批,剩下的一些梦又被合并同类项,变成为数很少的几个。因此,就这几个梦想所平均承受的关注而言,每一个梦都得到了相对更多的浇灌,加大了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部分
烟雨蒙蒙的梦幻
(18岁…20岁)


成年意味着放弃童年最可爱的夸大妄想的梦,意味着懂得了这些梦不会实现。成年意味着掌握智慧和技巧,从而在现实允许的范围内,获取我们所需求的东西。这个现实,包括减少了的权利、有限制的自由、与我们所爱的人的不完美的联系。

J。维尔斯特《必要的丧失》


A·阿德勒恐怕是搞错了什么,这位世纪初伟大的个体心理学家,在他那部思想熟透了的《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中,谦逊地说,他无法给青春期订下严谨的起始界限。他认为,青春期大致是起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