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魂1937》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血魂1937- 第50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搅菲稹

    得到生力军增援的31师向日军发起了几场中等规模的反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混战,台儿庄内的战线基本恢复到了31师发动夜袭前的态势。

    在31师和日军厮杀的同时,位于台儿庄东的27师开始向日军据守的村寨发动进攻,79旅一部很快攻下裴庄,进而又击溃了刘桥之日军。第8o旅159团将岔路口、前、后枣庄、杨家庙、张楼各村相继收复,16o团攻克邵庄,并将刘家湖之日军两个小队团团围住。被围的日军拼死抵抗,刘家湖的战况十分激烈。

    久攻不下的第27师发报给孙连仲,希望炮兵可以对刘家湖的日军进行炮火压制,孙连仲当即答应了第27师的请求,但由于没有炮兵观察员在前方实施引导,第2集团军射出的炮弹大多数没有击中目标,对刘家湖日军阵地造成的破坏极其有限。半个小时之后,矶谷师团的援军到达刘家湖,日军步骑兵五六百人在7辆战车的掩护下向包围刘家湖日军的第27师16o团发起了猛攻,16o团官兵死战不退,战况陷入焦灼。

    今日欠两千字,明天补双倍,更九千字

第六卷:南京!南京! 第一百一十二章:最后的准备

    第一百一十二章:最后的准备

    请各位书友明天上午观看

    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坦克装甲均是均质钢板,其厚度依据车辆的不同位置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均比较薄(多数在5-91du-I只有5-1omm)。当时设置防护装甲主要考虑的是保护乘员免遭枪弹和炮弹小碎片的伤害。坦克诞生初期,德国人的办法就是利用野战炮对坦克直接瞄准射击,以及靠近坦克向坦克外面投放炸药包、集束手榴弹、Rs弹或爬上坦克向车**击等,但效果不太明显。首先是野战炮对运动中的坦克的直接命中精度不高。例如,1916年9月15日在法国索姆河战斗中首次投入使用的32辆坦克中,只有一辆被德国的野战炮直接命中摧毁;其次是靠近坦克难度很大。

    看看德国a7V坦克内部结构乘员位置图就知道了:这玩意和豪猪似的,浑身是刺怎么靠近阿

    乘员所戴的面罩不是为了防毒气,它的来源如下:在早期生产的坦克上,到处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孔洞,例如,装配不合理的车门、窥视孔、观察缝、枪炮发射孔、手槍射击孔等等——因此,在装甲上布有大量缝隙,而处于烘热状态的熔化铅可以乘隙钻入车内。当带有铅芯的子弹命中坦克表面时,弹体首先被撞扁,接着铅芯被从壳**挤出,形成一个以圆周状向外辐射的“溅射体”。在高速碰撞的作用下,铅芯已近乎变成流体,并以近乎爆炸的速度向

    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坦克装甲均是均质钢板,其厚度依据车辆的不同位置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均比较薄(多数在5-91du-I只有5-1omm)。当时设置防护装甲主要考虑的是保护乘员免遭枪弹和炮弹小碎片的伤害。坦克诞生初期,德国人的办法就是利用野战炮对坦克直接瞄准射击,以及靠近坦克向坦克外面投放炸药包、集束手榴弹、Rs弹或爬上坦克向车**击等,但效果不太明显。首先是野战炮对运动中的坦克的直接命中精度不高。例如,1916年9月15日在法国索姆河战斗中首次投入使用的32辆坦克中,只有一辆被德国的野战炮直接命中摧毁;其次是靠近坦克难度很大。

    看看德国a7V坦克内部结构乘员位置图就知道了:这玩意和豪猪似的,浑身是刺怎么靠近阿

    乘员所戴的面罩不是为了防毒气,它的来源如下:在早期生产的坦克上,到处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孔洞,例如,装配不合理的车门、窥视孔、观察缝、枪炮发射孔、手槍射击孔等等——因此,在装甲上布有大量缝隙,而处于烘热状态的熔化铅可以乘隙钻入车内。当带有铅芯的子弹命中坦克表面时,弹体首先被撞扁,接着铅芯被从壳**挤出,形成一个以圆周状向外辐射的“溅射体”。在高速碰撞的作用下,铅芯已近乎变成流体,并以近乎爆炸的速度向四周扩展。在1 ft(o。3o5m)范围内,这种“溅射物”具有致命性的杀伤效果,并且这种高速运动的铅质流体,可以通过各种裂缝进入坦克内部。在通过缝隙和接合部进入坦克战斗室的铅质“溅射物”的作用下,无论是炮手还是车长都逃脱不了死伤的命运。这种作用对士气的影响十分严重。为了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曾经试制过一种十分原始的防护面具。这种面具由一付护目镜和一个缝在皮革上的锁子甲面盾组成,护目镜和面盾接在一个重量非常轻的头盔上。这种办法听起来似乎颇有道理,然而,没有人能戴着它进行战斗,因为戴护目镜向外观察时,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而戴着皮革面具又热得使人无法忍受。因此,坦克乘员们宁愿冒伤亡的危险,也不愿使用这种东西。

    自1915年以后,德军曾经给其机枪射手和阻击手发放过一种特殊型号的子弹,这种子弹就是著名的“k”型子弹。k型子弹比普通子弹重,并且含有一颗碳化钨弹芯。这种子弹的加工非常精细,弹丸的重量与发射药的重量严格相匹配,这就使得所有这种子弹都具有相同的初速和弹道。它们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对远距离目标和带有防护的目标进行精确瞄准射击。这种重型碳化钨弹芯子弹的远距离射击精度比普通的铅芯子弹要高,这就给阻击手对8oo yd(731。2m)甚至更远距离的目标进行射击提供了条件。在稍近于8ooyd的距离上,它可以穿透用以防护前沿堑壕内的哨兵与了望哨的薄纲板。但在阿拉斯(arras)战斗中却发现这种子弹还能穿透英军mk I和 mk II型坦克的装甲板。这两种型号坦克的装甲薄得要命,它们的厚度在o。2…o。4in(5。98…1o。16mm)之间,而且使用的是一种在商业上被称之谓“锅炉板”的软质钢板。然而,对于这种“锅炉板”的缺点,德军最高统帅部并不知道,那是在阿拉斯战斗已经开始2天之后,即在1917年4月11日,在布里阔特(Bu11ecourt)的一次猛烈反击中,德军缴获了2辆英军坦克以后,k型子弹的实际效能才被德军发现。在此之后,为了跟坦克进行作战,德军最高统帅部立即给每个德军步兵战士发了5发k型子弹,而给每个机枪手则发给了—条满装 k型子弹的弹链。英国人也发现了“k”型子弹的侵彻威力,对行将发展的下一代坦克提出了“必须增强装甲防护力”的要求,将下一代mk-IV型坦克的装甲厚度提高到6-12mm,其防护力足以抵御“k”型子弹。德国人在得知“k”型子弹不能击穿mk—IV型坦克防护装甲时,开始着手研制一种专门对付坦克克的武器,并最终导致了世界上第一种反坦克武器--“坦克一格屋尔”(Tank-ce91duehr)反坦克枪的诞生。该枪是由毛瑟(manser)公司将制式7.92mm步枪按比例放大到13mm,并加长了身管,在11o米距离上,只要射角适当,便能够击穿mk-TV坦克的防护装甲。这个时候,步兵和坦克较量算是真正开始了。 德国人试验过一种反坦克枪,它是德国反坦克枪系列中尺寸最大、性能最好的一种。如果能够提前2年问世,它或许还可以得到一个成名的机会,可惜到1941年才出现确实是为时过迟。这种武器就是41式反坦克枪。这种枪的口径为2omm,它是一种制作精巧、造价昂贵的武器,采用了半自动弹匣装填机构和空气冷却装置,它以1933年索罗通公司的设计为兰本。早在1938年人们就已看到,口径为7。92mm的枪弹的威力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增加子弹的冲量和动能。德国人为这种单人用武器选择了一种最切合实际的彈藥尺寸,然后,围绕这个最佳彈藥尺寸,对“索罗通”进行改进。由于这种枪由莱茵金属公司生产,因此,有时称其谓“莱茵”枪,而有时又称其谓“索罗通”枪。

    一根可以迅速进行更换的枪管通过一个枪尾闭锁螺帽同枪尾结合在一起。整个设计的出发点是后座部件在向前运动的过程中进行击发,这也就是说,在把反后座装置推回后方之前,后座力首先必须克服掉枪管与枪机这一组合质量所具有的动量,这就使得作用在射手肩部的后座力变得较为缓和。美军在对这种武器进行试验以后宣称,这种反坦克枪的后座力并不比7。第一次发射时,必须由人力将后座部分拉向后方,此时应转动位于右侧的手轮,手轮上环绕有自行车链条,通过链条,即可将后座部分拉向后方。在第一发完成*人工开闩动作以后,以后各发在发射时的火药气体作用下,枪机即可自动构成待发状态。它的弹匣系由左方供弹,弹匣容量为5发。其步兵用型号的全重,包括双脚架在内,大约为44kg。枪手班的人数不得少于2…3人。它的人员数量虽然有所增加,但却可以在228。5m距离上穿透3omm厚的装甲。这种威力虽然已经达到其它反坦克枪的2倍,但对于1941…1942年的中型坦克仍然毫无效力。37mm反坦克炮的炮弹尚且从T…34坦克上跳飞,而2omm口径的枪弹——不管它的飞行速度多快——也不会有更好效果。更何况,这种武器还有其它一些缺点。譬如,它的部件结构比较复杂,只有使用复杂的机加设备才能制。造;此外,它的运动机件对尘土和雨雪也比较敏感,因此,在使用中经常出现麻烦。同时又由于它必须由2…3人的射击组才能进行操作,因此在步兵连内很少有使用机会。然而,步兵连又恰恰是最需要它的单位,也只有在步兵连里,它那本来不大高超的性能才有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办法,后来只得把它改装到步兵营,作为营一级的专用武器,尽管它也曾受到一些部队的欢迎,但并未普遍进行装备。这种反坦克枪后来有很大一部分被转交给意大利6军,意大利人曾将这种武器使用于北非和西西里岛战役。1943年,在意大利投降时所交出的清单中,就有这种武器的名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