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做事会用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做人做事会用人-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对放任进行预防的最好办法,就是监督。
一个领导,即使他有再大的精力和才干,也不可能把公司所有的职权紧抓不放而事必躬亲,他总是需要把部分职权交给部属,让大家来共同承担责任。有的领导每次向部下交待任务时总是说:“这项工作就全拜托你了,一切都由你做主,不必向我请示,只要在月底前告诉我一声就可以了。”这种授权法会让部属们感到:无论我怎么处理,老板都无所谓,可见对这项工作并不重视。就算是最后做好了,也没什么意思。老板把这样的任务交给我,不是分明小看我吧?
不负责任地下放职权,不仅不会激发部属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反而会适得其反,引起他们的不满。
高明的授权法是既要下放一定的权力给部下,又不能给他们以不受重视的感觉;既要检查督促部属的工作,又不能使部属感到有名无权。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领导人,就必须深谙此道。
一手软,一手硬;一手放权,一手监督。只有这样,领导才算深谙放权之道。
要做到防止放任所带来的弊病,企业领导的用人原则应当是:
1.力戒没有信任的委任;
2.力戒没有责任的委任。
因此,惟有信任的委任,才能切实可行。 



□ 给部下压担子


有些职工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就个人而言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没有进取心,缺乏工作的动力;二是没有压力,做不做都一样。
针对这一特点,领导一方面应当改革机制,对于积极进取的员工进行奖赏,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积极创新。另一方面,领导可以施加压力,逼出人才。
其实每个士兵都有成为元帅的可能,关键是看他有没有一个逼他成才的上级。
有些下属精力充沛,足智多谋,但由于没有压力,因此就会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纵然有好的素质,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成绩平平,也无起色。
如果下属在没有压力的状态下时间一长,必会惰性大发,懒散成性,影响整个公司的效率和干劲。
对于这样的部下,一定要施加压力,用掉他的过剩精力,一来可以提高公司效率,二来可以满足部下个人的成就感,一石双鸟,成绩斐然。
人才都是逼出来的,越多的挑战,越加速逼迫其成为有用人才。
据权威研究显示,工作越忙碌,员工能力提升越快;工作多而人员少,员工不得不寻找最有效率的工作方法。如果任务紧迫,大家就不能再懒懒散散、得过且过,而必须设法使速度加快。大家只得加强合作,加快与其他人的配合。
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动力,忙碌则是培养人才之母,冗员太多的单位,三个人当一个人用,大家整天无所事事,懒散的气氛互相传染,这样非但不能造就人,反而使人才变为庸才,加速了人才老化。
王经理的秘书班子原有四人,由于公司采用了现代化办公设备,使原有的工作量大大减少。由于没有了工作压力,大家就都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了。
于是四个秘书把任务互相推诿,彼此间也明争暗斗,互不配合,这一来反而使不很多的工作被延误了很久。
在这种情况下,王经理当机立断,将其中三人调到人员相对缺乏的人事部。如此一来,剩下的一人每日忙于工作,把工作处理得井井有条,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其他人由于有了新的职务,工作热情大增,再也无心相互争斗了,于是整个公司的面貌大为改观。
可见,一个领导必须牢记,加大压力,促其忙碌最能出人才,当部下每个人都有事可做时,整个组织就会呈现出一片繁忙且生机勃勃的景象。每个人的精神面貌会大大增加,个人的业务能力也会有所提高,组织的风气会不断改善,其效率自会不断地提高!
但是,利用压力逼出人才时也要注意到两点:
一是要注意加量适度,遵从适量原则。
人不是机器,他的心理和生理的承受量是有限的,因此,领导不能一味增加工作量,不管部下的死活,否则部下的能力没有得到提升,却有折损部下的危险,这种管理就是不成功的管理了。
二是要注意劳逸结合,要适时为部下提供度假和休息的机会。
部下能从充实的工作中得到快乐和成就感,但为了进一步促使其激发热情,还要对其体力和精神适当投资,适量的休息机会既会提高部下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热情,又能为领导树立起“仁慈”的形象,这一来又可增进上下的团结,有利于顺利管理。 



□ 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有些人像林妹妹似的,心眼太多了:今天想宝哥哥怎么和我说了一句赌气话呢?明天想宝姑娘怎么又有事没事往宝哥哥跟前凑呢?后天又被史姑娘调笑宝哥哥的一句话吓了一跳,回潇湘馆琢磨得一夜睡不着。其结果尽管聪明绝顶,“心较比干多一窍”,也未能干点事出来,反倒还把人际关系搞得十分紧张。
从管理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林黛玉的心理是导致管理失败的消极型心理。一个领导要多琢磨事,少琢磨人,要引导部下多干实事,少搞猜疑。对管理者来说,在人际关系思考方面,不要“心较比干多一窍”,而应该是“心较比干少了几窍”,要充分信任部下,要放手让部下多干正事,多干实事。
要做到放手让下属干正事,首要的是领导自己要少对下属犯琢磨,要克服自己的疑忌心理,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齐桓公是个胸有大志的君主,想要成为天下诸侯的霸主,于是他向管仲请教一个君主的哪些品质有害霸业。
管仲回答他:“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领导对于下属要信而不疑,对其有疑就不要任用,一旦任用了就要放手让他干事,要有坚定的用人信心。领导要听取来自各方的意见,但是不能因少数人的流言蜚语就心生狐疑,也不要因下属的小节不谨而产生猜忌。
吕蒙正在宋太宗手下任宰相,由于他出身寒微,起于寒窑之中,所以颇有些人瞧不起他,当他首次出席朝廷会议时,群臣之中就有人冒出一句:“他凭什么当宰相……”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就走过去了,也没想去细究。
他的同事想查出那人的官职和姓名,但被吕蒙正制止了,此人十分遗憾。吕蒙正劝说:“还是不要问为好。如果知道了他的名字,我也是人,总会恨人吧,这样两个人明争暗斗又有什么意思呢?还不如留点精力干正事吧!”
在吕蒙正等实干型的政治家的影响下,宋太宗也培养起一种实干的气度。一次,有人检举揭发说,汴河的水运者暗中出售官货,太宗却说:“无论哪朝哪代,总会有人贪赃枉法,这就好比难把天下的老鼠洞都堵起来一样。船夫之流做做黑市买卖,只要不影响大局也就算了。只要大部分物资能够流通顺畅也就无所谓了。”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谨则无智”,天下没有完美的事情,所以在管理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去琢磨,而应当多用点时间来干正事。这一来可以提高政绩,二来可以把员工的精力集中于一个实在的目标,三来可以让部下安心,有一举三得之妙! 



□ 重视智囊团的作用


《战国策·楚策》中记载楚襄王做太子时当过齐国的人质,他回国的条件是献地500里给齐国。回国当上了楚王后,齐国便派人率领车马到楚国索要500里土地。
虽然自己亲口答应,但这明显是乘人之危勒索人家,襄王不想给,就问计于慎子:“齐国要割去我们的土地500里,怎么办?”
慎子说:“明天早朝,大王叫群臣献计。”
果然,第二天早朝几位大臣都提出了主张。
子良说:“不能不给。大王金口玉言,答应的又是强大的齐国,要是不给,别人就说大王不守信用,以后大王就在诸侯中不好说话。请先给他们,再夺回来。给他们是守信用,夺回来可显示我们的武力。所以我主张给。”
昭常说:“不能给。君主不能嫌土地广大,而且500里实占去楚国一半。这样,君主虽名为大王,若失去了500里国土,实际上成了小地方官了,坚决不能给,昭常愿带兵去东地坚守!”
大臣景鲤则说:“不能给呀!虽然是不能给,但仅靠我们楚国的力量又不能独力守住。大王金口玉言,既然答应了又不兑现,必然在天下人面前背上不义的名声,我们输了理,更是不能独自守住。我建议向秦国求救。”
三个人说得都有道理,襄王不知怎么办,就把三人的计策一一告诉慎子,并问:“您说我该采用谁的计策呢?”
慎子想了想说:“全部采用。”
襄王以为慎子在开玩笑,立即恼火地拉下了脸:“你是什么意思?”
慎子说:“我可按照他们的主意做,大王就可以收到像他们预见的效果。大王可派子良率车50乘,向齐国履行献地手续。第二天您可派昭常大司马,带兵前往东地驻守。第三天,您再派景鲤求救于秦。”
襄王说:“行。”一切依计而行。
子良到齐国交付手续,齐国人就同子良一同到楚国东地接收,昭常立即带兵抵抗,并说:“我租用主上土地,将生死与共!”
齐国人就问子良是怎么回事,子良回答说:“我是受楚王命令而行动,这是昭常不把楚王与齐王放在眼里。你们发兵进攻吧!”
齐王大怒,立即组织军队,大举进伐昭常,军队没有开出国境,秦国50万大军已逼近齐国边境,秦国指责齐王说:“你们扣押楚太子不让他回国继位,这是不仁;接着又要夺人500里国土,这是不义。如果你们把刀兵收起来那就没事了,如果你们动手,那我们也等着了。”
齐王立即害怕了,就请子良回国,又派人去秦国谈和。这样,楚国不动刀枪,土地500里得以保全。
这就是楚王听从慎子的主意,充分发挥智囊团的综合长处,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三人计策,缺一不可,三种计策运用次序颠倒也不行,尤其是没有慎子的独具慧眼、博采众长,更不行!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胜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