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廖中翼5《康有为第一次来隹林讲学概况》,《桂林文史资料》第二辑,第
贝、
〔2〕《汪康年师友书札》(丨),第783页…136
主,则未免想入非非!”〔1〕章太炎的这种看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 开通士入对康有为的观感。在孙宝瑄将驳《孔子改制考》的日记 示给友入看时,友人固以为然,但却说:“然长素非立言之人,乃 立功之人。自中日战后,能转移天下入心风俗者,糗有长索焉。何 也?梁卓如以《时务报》震天下,使士夫议论一变,卓如之功;而 亲为长素弟子,亦长素功也。八比废,能令天下人多读书,五百 年积弊豁然祛除,而邺诏降于长素召见之后,亦长素功也。”〔2:| “立功之入,非立言之;”,这就是很多入对康有为的评价。而康 有为自己不仅想立功,更在乎立言,而且还想立圣人之言,后来 自撰《康子》,口吻都像先秦:可惜从来没有入当典籍视之。
其次,康有为以圣人自况的狂傲导致种种待人接物分寸失当, 也是许多很开通的士人反感他的原因,在维新期间,很多人对梁 启超到是颇有好感,但就是接受不了康有为,汪康年其实就是很 典型的例子。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许多论点出自廖平,这是人 所共知的事实,但康却对此讳莫如深,闭口不谈,圣人的架子端 起来就放不下,后来廖平自己找上门来,不是声讨问罪,而是自 托知己,可是这个橄榄枝康有为还是不接。如此缺乏风度。还真 像是“说经家一野狐?
康有为的确想象大胆,也有一定的见识,也堪称那个时代的 饱学之士,但是他对西学毕竟是半桶水,因此学马丁丨路德学不 像。马丁 “路德学了一半,又急急忙忙想去当伊藤博文,殊不知 教主与贤相根本就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回事,既想当前者,后者 就以免开尊口为宜。前者霈要狂热、神秘、非理性,而后者恰恰 相反。中国士人一向倾向于接受后者而排斥前者,虽说儒释道三 教一直这样叫下来。慊教的确不傢教,在先秦原儒那里就更没有
〔1〕萧一山:《澝代通史1四,第1918页, 〔2〕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第220页。
137
宗教气息,它太冷静、太理性,在科学极不昌明的时代居然公然 提出“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这种传统也被历代儒者继承了下 来,以致每当统治者沉缅于真正的宗教(或佛或道〉时,总会有 儒者站出来反对迷信唱反调,他们所本的就是儒学的理性精神。胡 适回忆说他小时候不是困于受到科学滋养而塀弃迷信,而是看了 《资冶通鉴》所载的范缜《神灭论》而觉悟,从而从信菩萨的积习 中超拔出来。这种能让他摆脱迷信的精神,就是橘学的理性。当 然,宗教不等于迷信,但是没有迷信的因素,宗教也就不成其为 宗教了。所以,康有为想将儒教改造成为真正宗教乃至国教的企 图,注定是要失败的,君不见两汉自董仲舒以后还有大量的谶纬 “大师”,处心积虑要把慊学变成儒教,结果还是徒劳。前车之鉴, 康有为未必不知,但急于改变中国一盘散沙现状的愿望使他不能 不试一试,在回答严复不同意康梁“保教” 口号的信中,梁启超 说保教或者说“改教”,只因为中国民智极塞,“民情极误,将欲 通之,必先合之,合之之术,必择众人目光所最趋注者,举之以 为目的,则可以合。”〔1〕这其实也是康有为的回答。 三、自误的“学术”―
怀着创教之志而炮制的“学术著作,’,自然难免为了证明自己 的论点而有意肢解古书,对不利自己的史料就忽略不见,抹煞证 据或曲解证据,强古人就我之范围。有时武断得到了连平日最熟 悉的典籍都视而不见的程度。孙宝瑄曾指出〃长素谓古无亲迎之 礼(即《孔子改制考》中说的:),自孔子始发之。然观《公羊》隐 二年:纪履输来逆女。传曰:讥始不亲迎也。则明明古有亲迎之 礼。若古无此礼,则云讥不亲迎足矣,何必日始?长素最信《公 羊》,以为真经,若如长素之说,《公羊》亦伪造耶?”〖2〕康有为作
〔1〕梁启超光绪二十三年与严复书,(戊戌变法》(二、第540页。 :2 5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上,第219页,
138
为今文经学派的一员,居然到了连今文圣典《公羊传》都疏忽无 视的地步,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然而;康有为所面对的却是一个中国有史以来学风最严谨,考 据最缜密的学界,百多年的乾嘉朴学虽然在近代受到理学复兴的 冲击,但这一学风培育出来的学人却依旧残存着“无征不信”的 传统。在凡有学问功底的士人眼里既然讲学问、讲考据就不能穿 凿附会,没有根据地妄下断语。尽管今文经学派晚清死灰复燃,经 庄存与、刘逢禄、龚自珍、魏源最后跃至康有为,但毕竟在整个 学界讲起来还是势单力孤(庄、刘、龚是否能算是疋宗的今文经 学派还很难说〕,嫌恶《公羊》学者大有人在。张之洞就“平生学 术最恶公羊之学,每与学人言,必力诋久”71〕而理学家可能很不 以朴学为然,但对今文经学也无好感,朱一新就很讨厌刘逢禄与 宋翔凤。康有为不幸地以今文经学家之身治考据,而考据又穿凿 附会活像“微言大义”,结果,汉学家不满,因为他糟蹋了考据, 理学家不满,因他师宗今文经,今文经学家也不太满意,因为他 有背弃家法之嫌。结果,除了那些已经早已被他中西合璧,气势 宏丽“作狮子吼”式的教学慑服的弟子外,真正服麻他这“两 考”的,除了刚刚入门而又撼于他的名声的青年学子之外,恐怕 没有多少人了。作为政治动员,“两考”虽如石破天惊,但效用却 不大。这两个东西出台以后,同情他们事业的人反倒要以他们的 功业来为他们开脱〔孙宝瑄和他的朋友就是这样〕,这是推动维新 事业呢,还是添乱?
兼有启蒙者与政治操作者两种身份,就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角 色冲突,然面康有为还有第三种身份,或者想有第三种身份,这 就是“教主”。角色间自己的一场互不相容的混战,教主与贤相不 容;而启蒙思想家激烈的民主姿态又为教主与贤相不容,结果真
1;1〕张之洞:《抱冰堂弟子记》,《戊戌变法》(四》,第230页,
139
正需要进行的变法政治却受到了极大的干扰。连康有为的弟弟康 广仁都看出乃兄的毛病,他批评说康有为“规模太大,志气太锐, 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在他看来,他们这些人能做到 启蒙(开民智)废八股巳足矣。然后“则危崔上转石,不患不能 至地:〔1〕应该说,这位维新派的小老弟说得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1〕康广仁:《致易一书》,《戊戌六君子遗集》,第六册丨
140
第五章维新的陷阱
就像在以往各章节一样,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复述百日维新 的艰难过程,因为这种过程的描述已经太多了,想要大略了解可 以看众多的教科书,想要详知端底可看几种专门史。而且我们也 不想重复维新派和顽固派力量对比悬殊的老调,因为很少有政治 变革中,变革的力量能占到优势。关键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谁 代表进步的方向,没落的一方在开始总是力量强大的,过于强调 这一点,就等于什么都没说。
我们在本章所要讨论的是百日维新自身所特有的因索,正是 这些因索导致了变法的发生也引向了它的夭折。
中国人比起东邻日本来,在近代的遭际真可谓是多灾多难,遭 受西方的侵略要比日本早,失败的消息传到日本使它不吃大亏就 能学乖。日本的变法,是在没有多少战争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而 中国却只能在割地赔款,最终负债累累、国家残玻的情况下开始, 而土地与金钱《相当于清朝两年多的岁入〉恰是便宜了日本,本 该近代起步(原始积累)的资本变成了负值。从此以后,贫困和 资金严重匮乏就成为中国近代化的瓶颈。
从国内政治来看,戊戌变法也是有点生不逢时,中国真正的 铁腕人物慈禧太后恰在变法契机到来前后而临她在制度和舆论压 力下不得不交班交权的局面。在皇权政治中,几乎再没有比这种 事更令人难堪而且难以忍受的了0其次,经过太平天国之后几十 年汉族官僚的势力上升,能力虽差但心气颇高的旗人开始出现反 弹,至少在中央政府,他们加强了自己的声音/从政治上说,这
种反弹是一种倒退,因为长期养尊处优的旗人确实拿不出太多的 人才。但又是满清王朝特殊政治结构的一种必然结果。这种反弹 从19世纪最后10年一直断断续续拖到清王朝覆灭,甚至成为满 清灭亡的一个原因。
这种两个特殊的情况极大地改变了变法前口中国政治的格 局,也改变了中国政治的走向,当然,这是中国的不幸。
一、失重的中央政治架构:大太后与小皇帝
约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女人,虽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机会,也 不许有参与政治的权力,但是看来却不缺乏政治才能,在历史很 少的机会里,往往有出人意料的表现。从舍身当第五纵队的美人 西施,到幕后出谋划策的丑妇无盐,个个身手不凡。由于中囯传 统政治的特殊氛围,有施展机会的女人多限制在冇可能生活在帝 王将相这种权力重心周围。她们本来只是由于美色或者出身地位 而成为这些有权男人的配偶,原本的意义只是生育工具和玩弄对 象,但由于特殊的政治机缘,也由于传统政治伦理中不可逾越的 孝道原则,往往会使她们脱颖而出,在政治舞台上一试身手,甚 至成为中国的最螅持握摺5俏侍馐牵杏谢嵋豢摹「救瞬⒎嵌际蔷哂姓尾拍苤玻行┯姓我靶亩狈φ尾拧「桑行┰蛉狈Ρ匾男亟蠛偷赖赂校杂行┡鞯恼问导ā〔⒉惶茫蚨耸粲谀行允澜绲恼温桌硪钥谑担碇逼场〉厝ヅ懦馀浴F涫担莨壑泄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