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持忠狻∫迳侠此担颐墙裉炜蠢吹乃秸蜗低车谋撞。芸赡苁且恢
统治所必需的合理代价。只是,这种代价在政治体系运作过程中 会逐渐累加,’一直大到足以损伤整个系统。而晚清政治格局的嬗 变,就是在这种代价累加到了一定程度,由于西方势力的介入的 刺激而发生的。政治重心由内重外轻转为外重内轻,新兴的湘淮 军制部分弥补了传统兵制的怠滞,从而使清代政治呈现出一定的 弹性和灵活性,虽不足以抗击西方的冲击,但巳可延缓其寿命。
一、清季政治传统:,卜丁机制
中国进人明清,以史家的公论’是进人了衰落期,统治方面 无论是制度还是经验手段都过分的致密而烦琐,政治目标体系中 保守主义倾向加重,过分地强调政治稳定,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 任何可能的动荡乃至波动。相较而言,清代比明代这方面的特征 更明显。
清季统治者似乎比前朝更加讲究“祖制”,或许是清代祖先的 文冶武功,或许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特有谨慎,总而言之,清朝统 冶者心目中的“祖制”有着近乎神圣的意味。日常事务,以循行 祖制为常式,但凡一政策出台,合于祖制则理直气粗,不合则躲 躲闪闪,有时明明是新举揹,也偏要打着袓制的招牌。像晚清祺 祥政变以后,西太后那拉氏与恭亲王奕诉联手,为了遮人耳目,混 淆视听,故意给奕沂以实际上已经废置了一百多年的议政王称号, 来陪衬她的“垂帘”,即让祖制上有的“议政王”掩着祖制上没有 的“太后垂帘”。
但是,看重祖制的清代政冶还远远谈不上像我们一般作为常 识公认的那样是儷化的,它在适应情势变化方面,还是具有弹性 的,而且在清代的多数时间里,能够应付统洽的需要。清代政治 在其运作过程中,衍生出一种“补丁机制”,即在原有的政治要素 或政策不再能应付局面,或者为统治者所不喜时,用某种“补 2
丁”政策和要素来修补之,并不去掉旧的。道光帝对此曾有段佳 妙的议论,他说:“譬如人家有一所大房子,年深日久,不是东边 倒塌,即是西边剥落,住房人随时粘补修理^自然一律整齐。”〔〗〕 这种“补丁机制”运行起来有两种情况,通俗点说,就是一种补 丁小,一种补丁大。不论补丁大小,要的就是补得“整齐”,面上 光。
前一种情况的例子比较典型的是清代的财陚政策。清代中晚 期,社会动荡加剧,军费开支陡增,囿于赋税不增的祖制,尽管 军情火急决没有人再敢在国家日常賦税上打主意,于是只好幵捐, 最后又加上厘金征收,尽管捐额与厘金比例越来越大,但比起国 家常税,它还是一种小补丁。又如总理衙门的设立,尽管不仅弥 补了原政府机构欠缺的外交职能,而且凡有详务之处,无不插手, 事实上侵犯了原有六部职权领域,但比起原来庞大的政府机构来, 它承负的行政功能还是要少。
属于大补丁的情况相当多,像内阁之于议政处,军机处之于 内阁,前者虽然没有撤铕,但职能均为后者抽空,成为名符其实 的“闲衙”。再有像以湘、淮军为首的勇营之于八旗与绿营,以及 后来的新建陆军,递次相补,国家正规军的位置先是由勇营挤走 了八旗绿营,而后新军又挤走了勇营,但直到清朝覆灭时,八旗 与绿营仍在苟延残喘。又如官俸,清承明制,实行低俸禄制,正 七品的知县,年俸45两,四品知府105两,巡抚与总着,贵为封 疆大吏,也不过155两和130两(乾隆时米价,每两不过买一石 米多一点:!。明知这点官律根本不够养家活口,却不肯加增,开始 默认官吏在耗羡上打主意,后来则添加高出俸禄百倍的养廉银。最 典型的莫过于漕政,漕运在晚清由河运改为海运之后,河漕的一 整套机构无事可做,但一直摆在那里,戊戎变法时好容易要撤了,
〔1〕张集馨,《道成宦海见闻录》,中华书局,第页。
3
没几天又恢复了。在这种情况下,补丁有时已经大过了它所补的 东西。事实上是听任原有的东西自我萎缩,自生自灭。
清代政治这种自我调节的修补功能,虽然能满足政治变革的 部分霜要,也确有减少政治震荡的好处,甚至面对西方的冲击,也 能作出相应〈虽然很笨拙〉的反应。但是,修补一且成为一种政 治惯性或者传统,就不可避免地使政治缺乏活力,为因循、守旧 提供堂而皇之的栖息地。当步人近代面临近代化和对付西方侵略 这双重课题时,修补功能就愈发力不从心,机构的叠床架屋,政 策的混乱重复,使得行政效率更加低下,随着西方'侵略的深入和 近代化任务的日重,这种修补政策实际上已经走上末路穷途。可 惜的是长期的修补传统在人们心理上已经形成了因循迟滞,得过 且过的惯性,和对彻底变革的本能排拒,以发以新补旧的操作定 势。这样,入们在进行大规模变革的吋侯,其各种有形无形的障 碍就显得格外的厚重。李鸿章在晚年曾不无自嘲地称自己是个于 事无大补的裱糊底。不错,李鸿章给清王朝这座风雨飘摇的大厦 裱上了淮军和北洋水师,裱上丁洋务企业和几个半洋的学堂,可 急风骤雨一来,依旧房倒屋坏,补丁毕竟只是补丁。
二、旗下闲人政治及其没落
清王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满人是统治民族,自然拥有不言而 喻的地位和特权。清末的反清志士们I将满人对汉入的民族压迫 渲染得非常吓入,其实“纣之恶不至若是之甚焉”々满清入关之初, 八旗铁骑横扫华夏之时,对汉人的杀戮、欺凌与压迫的确堪称是 残酷的,“扬州十日”、“嘉定之屠〃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丨再加上 圈地的豪夺,“逃人法’’的暴虐,说是令人发指也并不过分。但是 经过清代盛时长达百佘年有意为之的文化敲合与政洽上的掩饰, 满汉矛盾已经渐趋缓和,满人虽有特权,但活动却被尽可能地限
制了,也可以说是尽可能地与汉人生活隔离开了,所以一般老百 姓对满人压迫的感觉并不那么直接,以清末刺杀五大臣而闻名的 反清斗士吴樾,在自述中就承认他在接受革命宣传之前,对满汉 之分毫无感觉。
当然,说满人压迫“不若是之甚”,并不是说这种压^&不存在, 终清之世,满人的特权和满汉在政冶、法律上的不平等“终存在。 而且尽管汉人参政的份额不断加增,但至少在太平天国起义之前, 中国政治的重心在满不在汉。只是当初賦予满人特权、给予满人 种种优待的清朝帝王所始料未及的是,他们的种种给予在历史发 展中反而成了满人的一种甜蜜的桎梏,不仅使他们在生活上丧失 自理自存的能力,而且在政治上日见其低能。
自从努尔哈赤将建州女真编为四旗,而后是八旗以来,满人 逐渐蠃得了旗人或旗下人的称谓《也包含少部分汉军和蒙军旗 人〉。八旗制度从其主导方向说;应该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 但这种制度决非只有军事上的意义,前辈清史专家郑天挺的看法 是颇有道理的,他说:“八旗究竟是一种什么制度呢?有人认为八 旗制度是军队制度,实际它并不是单纯的军事制度,有人说是户 籍制度,其实它也不单纯是户籍制度。因为它还有应尽的其他义 务和应享的其他权利。可以说这是在民族联盟的残余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一种阶梯统治,它是满人人关前的政冶制度广〃〕应该 说,八旗制度也是旗人介人政治的一种媒介和渠道。由于八旗制 度所特有的氏族残余性质的军事民主意味,旗下政治在满清未人 关之前主要表现为旗下人较为普遍的议政与参政,在上层表现为 八贝勒共议国政,连诸贝勒与汗(皇太极)相见之礼居然是他们 “各至汗前,依次抱见。”〃3在中下层则表现为各旗内部的相对自
〔1〕郑天挺:《湥芳蚴觥坟谢榫郑1980年。第29页。 〔2〕I满文老档3,中华书局,第885页。
5
治和甲喇、牛录及披甲人对各自事务的发言权。这在游牧、半游 牧的氏族军事民主制度中是常见的情况(八旗是由原来极民主的 穆昆塔坦制度发展而成的;)。
清朝皇帝接受汉化的诚意与速度是在他们之前的所有少数民 族统治者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汉化速度最快的部分,莫过于政洽 制度,从皇太极开始,清朝皇帝制度汉化的最大敌人,就是八旗 的议政制度与传统。不言而喻,这场较量皇权取得了胜利,但是 这个过程也小是一帆风顺。顺治应该说不箅是位很热心汉化的皇 帝,但突然发病身死的他,身后却冒出来一个痛悔自家“渐习汉 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委任汉官”,“以致满臣无心任 事”〔。即后悔汉化太快的“遗诏”。显然,这是满人元老意志的体 现。实际上是旗下政治传统对制度汉化的反弹。康熙时,辅政大 臣鳌拜在小皇帝面前还敢“攘拳咆哮”’抗旨不遵,把这种现象说 成是鳌拜有不臣之心其实是后来的诛心之论,说穿了不过是满人 军事民主传统的孑遗而已。直到雍正继位,满人人关已历半个世 纪,他还接二连三地采取措施削弱八旗旗主的地位,往八旗各派 御史二员,“稽察八旗一应事务”,改八旗都统在“私家办事”为 “俱于公所办事”/”并将旗都统的印信“固山额真”改为“固 山昂邦”,把旗主的意思抹掉。这说明,直到这时,八旗各旗自冶 的遗风尤存。
当然,满清人关以后,旗下政治还是发生『较为根本性的变 化。八旗原有意义上的“议政”传统在帝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 打击下的确逐渐消亡了,但旗人对国政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却没有 也不可能消失,用康熙的话来说,“满洲乃国家根本”,醉心集权 的清初诸帝,一方面伸出拳去打击旗下政治对皇权的干预,一方
:! 1《洧世祖实录》,卷144,厢治十八年疋月丁已丨 〔2〕《洧世宗实录》,狯9,雍正元年七月癸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