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梦醒与嬗变--戊戌百年沉思 作者:张鸣-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醣淝浚鹤罘奖阋仔械陌旆ǎ褪侨》ㄈ毡尽T槐揪拖瘛≈泄碌南虻贾洌瑴y水之竿,探险之队,尝药之神农,识途 之老马,“彼与我同俗,则考其变政之次第,鉴其行事之得失,去 其弊误,取其精华,在一转移间,而欧美之新法,日木之良规,悉 发现于我神州大地矣。” 正因为如此,康有为详尽而不无某改地 编辑了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经过的《0本变政考》,逐条、遂事地向 光绪介绍“日本经验”。这本书的主要参考书就是他和他的长女康 同薇一同收集的原安之的《明治政史》、坪谷善四郎的《明治历 史》、和木村芥舟的《三十年史》等日本史学著作和黄遵宪的《日 本国志》,
学习日本的第二个目的,是想通过日本这个中介,更方便地 学习西方,更实用地单握西方。甲午后第二年,光绪在一份上谕 中说:“现在讲求新学,风气大开,惟百闻不如一见,自以派人出 洋游学为要。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诚以路近费省,文宇 相近,易于通晓,且一切西书,均径日本择要翻译,刊有足本,、何 患不事半功倍。”这段时间大量的日本翻译西方的著作被再次 翻译成中文引进,不少士人还积极地学习东文(日语〉,力求直接 阅读0文书籍,由于那个时代的日文汉字颇多,如果不追求所说, 仅仅是阅读,很容易达到目的。当时黄遵宪、孙宝瑄还有孙治让 等人都变成了 “东文通”,孙治让还打箅办一个“东文馆”并托人
^ 1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223页。 〔2〕《戊戌变法》(二)第49页,
72
“延一华友樁通东文者为教习/…〕康有为自己虽然不学“东文”, 却让他长女康同薇学。并由她协助于1897年编成《日本书目志》。 据统计,在丨—1889年间,从口文翻译著作占总翻译著作的 15。15^,而1902 —1904则达到占60。2外。〔2」而在中间间段的 1895—1895年,可以肯定只会比15。 1兴的比例高。这段时间被介 绍到中国来的外国史书中,有不少是从日文转译的,有些还出自 日本人的再编辑,像冈本监辅的《万国史记》、冈千仞的《米利坚 志》等等。康有为后来回忆说他之所以大力引进“布学”,是缘于 他1879 —1880年间他的两游香港,那时他邂逅一乡人陈焕鸣,陈 氏精通英文才华出众,曾受聘任中国驻日公使馆英文翻译,后弃 官隐居于香港。他在日期间,收罗了不少日本所翻译的西学书,这 些书籍被应邀至陈家的康有为看到。于是“吾(指康有为^笔 者注〉于君所见日本书目,乃惊日本之治学,而托买群书。自幵 译局后,请译日本书,派游学,因缘实自君来也/夂”在那个时代, 康有为的确是名符其实的早慧者,有这种“先见之明”应该是情 理之中的事々
20世纪初的中国留学日本渐,也在这个时间开始涌浪,由于 费用低,交通方便且文字相近,去日留学从一开始就有迅速上升 之趋势,这一趋势虽然被政变和随后到来的庚子之变打断,但未 几就达到高潮,1905’⑶06年间,留日学生攀升至万人。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引进外加游学的东学之渐中,大量 的由日本转口的西学名词进人中国。湖南名绅也是劣绅叶德辉曾 抱怨说:“自梁启超、徐勤、欧榘甲主持时务报、知新报,而异学 之波词,。西文之俚语,与夫支那、震旦、热力、压力、阻力、爱
〔门《汪康年师友书札》,口)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476页, ^ 2〕《剑桥晚清书国史》下,第409页,
〔3〕《南海先生诗集丨延香老屋诗粲》,上海广智书局^ 1911年,第16—17页。
73
力、抵力、涨力等字触目鳞比。”〔1〕不错,令老学究们头痛不已的 新学的名词概念,相当大一部分都来自日本的转口。诸如科学、经 济、政治、国家,社会阶级、主义、政党等等,有的名词引人还 经过一番曲折,比如“经济” 一词用来对应&:0110017,在时务报 1896年第十四册的一篇文章《日本名士谈经济学》中已引进,但 接下来却又极力回避,因为经济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表示的是 “经国济世”,为怕引起误会,时务报一段时间内尽可能用资生、生 计、平准、理财等词来代替,可借都流行不起来,最终还是回到 “经济” 一词来,以它来对应5000011^。
由于中西两种文化体系存在很大差异,近代文明与古代又有 相当的不同,因此寻找汉语与西学名词的对应词并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严复在译约翰^密尔的《00 1^ '山过巧》时,就曾苦于难 觅与作的对应汉语词汇。因为汉语语言体系在引人新词时, 多在以往的词兄兄匦伦楹洗钆洌毡炯热幌纫徊阶鐾炅苏庵盅 ≡翊钆洌匀灰簿褪×酥泄说墓Ψ颉SΩ盟担馐窃谥泄〉谝淮嗡枷胛幕笃裘芍校岸А倍灾泄卵У暮艽蟮墓毕住
不能否认,从19世纪末开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的“东 学之渐”,有着很明显的应急速成的强烈功利主义特色贞学习日本, 背后最强烈的动机就是卧薪尝胆,尽快攀握日本经验,事半功倍 地富强起来,也好报仇雪耻。在当时,最流行也最令人听得舒服 的西方历史故事是普法战争法国战敗,割地賠款,然而法国上下 一心,再次崛起的经历。康有为甚至想当然地认为,西洋各国至 富强花了三百年,日本学西方致富强用了三十年,而中国“近采 日本,三年而宏规成,五年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举,十年而霸 图定矣广〔2〕又据台湾学者统计,“1905年至1906年,留日学生
〔1〕扬志钧:4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下,第603页4 〔2康有为政论集》,上册,第224页。
74
几及万人,单人数目上面看,的确值得夸皤,但是这近万的留日 学生中,习速成者居60《,习普通者居30冗,中途退学辗转无成 者居5—6外,人螅茸耪呔3—4义,人大学者仅1乂:〔1:!实 际上,这种“学速成”的现象从东学之渐的开初就出现了。本身 学日本就意味着想求“速成”,而进了日本又去读“速成科”,结 果成了速成的速成。东学之渐这种“速成”特色,为中国日后的 变革速成出了一大批“人才”,也为日后隐伏了无穷的麻烦,至少 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学习日本的结果,离康有为“十年成霸 图”的设想,相去甚远。
最后,让我们来看一下当年先进士人们是怎样钻研东学的,也 许是件很有趣昧的事情。孙宝廣是名宦之子,也是位勤于记日记 的新人物,一生最嗜读书,东学之渐,他也是倡导者之一。在他 的曰记中,无数次地记载了他读书的心得,有相当篇幅涉及“东 学其中有几次是研究日本明治维新历史的心得与讨论的,让我 们看看他们是怎样讨论的:
诣燕生庐,论0本变法事。燕生云:曰本史载其创议变 法之人,多出于贵族,其诸侯伯往往自愿献出土地归干皇家。 夫变法之事,利于卑贱而有损于尊责,乃皆不以是介意,是 不可及也。且曰本士气尤坚猛,凡侯伯诸国之臣民,无不各 尊其君,亲其上,人心固结久矣。故一旦变法,遂铯雄视企 东,而卒不解其人心何以能然,岂地运耶?余曰:是仍封建 之利也。地小而君与民各相亲,所谓士食旧德,农服先畴,上 下之情易以通矣。且日本自开辟一姓相传,森井所谓君臣分 定而不可移。非若中国更兴迭灭,篡弑相仍,使人心屡渙散
〔1〕黄褊庆:《清末的留日教育》,台湾丨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一期,第87页4
75
而不可结也。〔1〕
此后,孙宝垣还记载他们与日本人笔谈日本变法和社会情况,还 得意地记载了别人对他的意见的赞同々审视这种读书、交流与讨 论,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日本的维新史的确进行了深人的研究, 具体史实很了解,所以讨论起来还是相当深人的,虽然还是将曰 本的庄园制和幕府大名体制视同中国西周的“封建”,结论也是错 的,把所谓“君臣之分“的“不可移”看得过重。但也确实注意 到了日本与中国不同的社会政治结构,应该说,其看法有相当见 识。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也许就能注意到自己的国情,从而更好 地借鉴日本的经验。
著名清史专家萧一山先生说:“东洋思想之输入,使中国之社 会,发生极大变化,此虽间接灌输西洋文化,然实为曰本式之西 洋化。”〔2〕从此以后,中国就开始7:与日本及“日本式西洋化”难 解难分的关系。
三、知变的趋势,求变的开始
戊戌维新期间,严复在给光绪的上书中说:“近岁以来,薄海 嗷嗷,扼腕叩胸,。知与不知,莫不争言变法,甚且谓中国若长此 终古,不复改图,将土地有分裂之忧,臣民有奴虏之患,民情如 是,天意可知矣。”〔3〕此话多少有点为动“圣听”的渲染和夸张, 但确实也道出了甲午之后中国政坛上的某种政治情景。说“知与 不知,莫不争言变法”可能不太准确,但至少言变的声音要大大
〔门孙宝瑄:《忘山庐&记》^:上)上海古籍出钣社,第204—205页; 〔2〕萧一山:《洧代通史》(四、中华书局。第2043页。 〔3〕I戊戌变法》(二〕,第314页。
76
多于说不变的语论。无论立场的进步与落后,开明与保守,有甲 午惨败的事实在眼前,不管怎样,谁也说不出口现状不错的自我 安慰,只要有心干政,就总会觉得中国是需改变点什么了。那些 冬烘、顽愚的人们虽不乐意改变现状,但迫于亡国的压力,在一 浪螅焕说那蟊浜羯媲埃膊槐阌谥苯恿说钡爻雒娉吹鳎∫裕谡舛问奔淅铮魇礁餮那蟊浜羯攀巧缁嵊呗邸粗辽偈恰∈咳擞呗邸档闹骰鳌
皇帝的变化是最显眼的,在损师丧地,国运大衰的政治前景 下,帝室神秘的面纱再也單不住那螅{在上而又焦虑无助的心灵。 熟读书史的年青皇帝,跟睁睁看着前代一个个亡国之君的下场似 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