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岗在北京 作者:赵家梁 张晓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高岗在北京 作者:赵家梁 张晓霁- 第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积极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生产”和“精兵简政”两项重要方针,取得重大成果。
1、大生产运动
1939年冬,陕甘宁边区第二次党代会作出《关于发展边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决议》,强调党和政府要加强对经济建设的领导。
为了解决边区的生存问题,毛泽东和高岗进行了长谈 ,了解陕甘宁的自然资源,研究发展生产渡过难关的办法。他们一致认为,只有把部队、学校的人员都动员起来,自己动手,发展生产,不愁没有活路。这就叫“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于是,党中央向全边区军民发出了“自己动手,克服困难,渡过难关,支持抗战”的号召。
边区党委和边区政府闻风而动,成立了以高岗为首的边区总生产委员会,要求党政军民机关加强经济建设,全区财政实行完全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政策,增加政府收入,改善吗、人民生活,支持长期抗战。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才、生产运动迅速展开。
三边地区盛产食盐,是与外界交换的重要物资。八路军359旅的1200多名指战员进驻定边盐湖,大搞盐田建设,使盐产量创历史最高纪录。1941年4月成立了食盐督运委员会,除部队运输外,边区政府还组织群众冬闲时到三边运盐,增加收入,改善生活。
1941年10月,西北局第一次高干会进一步提出“加强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私人手工业,帮助建立家庭纺织业生产”的工作方针,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组织起来,成立变工队、互助组、合作社;政府在财力和技术上给农民以帮助和扶持;设立农业学校、公营农场和自然科学研究院,进行技术试验和推广,指导农民改良生产技术。同时,边区政府发布了优待移民的政策,妥善安置难民,吸引他们到边区参加生产;把军队、机关和学校都动员起来,开荒种地、纺纱织布,发展农工业、商业、运输业等多种经济,千方百计减轻人民负担。
1942年春,针对一些高级干部对经济建设不够重视的倾向,西北局要求加强对经济建设的领导,把大生产运动与整风运动结合起来;把经济建设与民主建政结合起来。高岗说:“什么是民主?民主的头一条酒啊要农民手里多有些小米,就是要老百姓吃得好,穿得好。所以,民主与建设其实是分不开的。”
在1942年10月19日至1943年1月14日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期间,毛泽东作了《论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重要演说,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进一步推动大生产运动。
1943年1月,西北局召开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会议,研究部署机关生产任务。高岗要求各机关、学校、部队等单位,争取在粮食、肉、菜等方面达到自给有余。同时,边区政府决定发放农业贷款两千万元,帮助贫困农民发展生产。
1939年到1943年,边区政府分别举办了三届工农业展览会,展示工农业生产成果,鼓励劳动模范,促进大生产运动。在1943年11月召开的边区首届劳模代表大会和第三次生产展览会期间,毛泽东到会发表了《组织起来》的演说。这次展览会的成果表明,陕甘宁边区基本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并提出1944年“耕三余一”或“耕二余一”的新目标。
为了完成1944年的生产任务,高岗主持召开了一系列业务会议,如边区工厂厂长及职工代表会议,提出公私兼营、公私并重的政策;技术人员座谈会,要求技术人员进一步提高技术、提高效率,保证两年内做到边区工业品完全自给;在合作社主任会议上,高岗发表了《合作社要为群众办事》的讲话,要求贯彻毛主席“组织起来”的伟大号召,办好合作社。
在大生产运动中,高岗带头种了一块地,做到副食、被服自给;他还有一手纺线(纱)的好手艺,在机关里给大家做示范,教干部们纺棉花、纺羊毛。
大生产运动不仅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的经济封锁,战胜了困难,改善了人民生活,为支持长期抗战打下了物质基础,而且也锻炼了干部,改变了传统观念,提高了干部战士的素质,改善了军民关系,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
2、民主建政与精兵简政
毛泽东对李维汉说:“要搞好”三三制”政权,【注15 在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时,人员分配的原则是:共产党员(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代表中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大体各占三分之一。
】此事,陕甘宁边区一定要带头搞好。 12
边区党委和边区政府根据党中央指示,在部分地区试行“三三制”政权,实行民主选举。这是恒古未有的民主改革,边区人民欢欣鼓舞,踊跃参加选举。改革亲自到试点地区视察,帮助总结经验,然后向全区推广。
1939年1月17日至2月4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了第一届参议会,宣告成立边区参议会,高岗当选为边区首届参议会议长,张邦英为副议长;林伯渠为边区政府主席,张国焘为副主席;通过了边区党委提出的《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及关于边区政府和参议会的组织条例、选举条例、高等法院组织条例和《陕甘宁土地条例》、《发展国防经济建设案》、《工作人员参加生产劳动案》等法规性文件。
1941年4月30日,边区中央局提出试行“五一施政纲领”,确定了使边区“更加提高民主政治,发展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建设,特别要加强军队建设”的方针,规定了发展农工商业的政策。
1941年11月,召开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高岗和林伯渠分别连任参议会议长、边区政府主席,李鼎铭当选参议会副议长,谢觉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会议通过了“五一施政纲领”和李鼎铭等党外人士提出的“精兵简政”等提案。
民主建政不仅体现在“三三制”,也体现在各党派真正行使权力。1942年1月,高岗率考察团到绥德、米脂等县考察工作。他与李鼎铭等民主人士和各厅局长一起对政治、经济、军事、党务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为期两个多月的深入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考察中,一方面坚持党在统战工作中的领导原则,同时又放手让党委人士大胆工作,使他们有职有权,党内外的关系非常融洽。
按照精兵简政的精神,1941年5月13日,中央决定边区中央局与西北工委合并,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统一领导西北地区的工作,高岗任书记,林伯渠、谢觉哉、陈正人、肖劲光、王世泰、张邦英等为委员,贾拓夫、李卓然为候补委员。
西北局机关带头精简,高岗提出边区一级的机关减少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员,合署办公,紧缩上层,加强下层。从1941年12月到1944年初,边区政府系统进行了三次大精简,裁减机构百余处,缩减工作人员数千名。13 同时,建立和改革边区政府的工作制度。不仅在边区政府系统,还包括中央很西北局,根据《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的要求,要减去一些不急要的政务,重新划分和审定各级政府及工作部门的职权和业务,改善领导作风,首先改善高级机关的领导作风,全力搞好生产,教育两项急要和首要任务,做到生产第一,其中又以农业为第一位;教育第二,其中又以干部教育为第一位。简政工作结合整风运动进行,涉及政策、制度、机构、人事和业务,及领导作风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精简中既要检查思想,也要检查工作。
经过两年努力,边区机关精简机构达到了“统一、精简、效能、节约和克服官僚主义”的预期目的。精简下来的干部一部分充实到生产和县、乡第一线领导,一部分送到各级党校学习提高。
大生产运动和精兵简政使陕甘宁边区焕发出勃勃生机,人民当家作主,安居乐业,工农业及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与国民党统治区内外交困,民不聊生的独裁政权,形成鲜明对照。在1944年12月召开的第二届参议会二次会议和英模会议期间,朱德、周恩来、陈毅等到会讲话,赞扬陕甘宁边区是抗战和民主运动的发源地。
3、各项事业大发展
教育事业
党中央对干部培养十分重视,早在1937年12月,毛泽东、张闻天等久发出指示,要求招收青年学生到边区来。1938年3月,中央发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指出:“为了担负起扩大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彻底战胜日本帝国中央的神圣任务,强大的党组织是必要的”,“大量的、十百倍的发展党员,成为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因此,必须打破党在发展党员中的关门主义倾向。1944年4月,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作《学习与时局》的报告,指出我党领导人民已经完成了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思想准备与物质基础。为了争取更大的胜利,必须在党的干部中提倡“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西北局和边区党委认真执行党中央指示,边区党委组织部于1939年9月23日发出了“关于今后组织工作的指示信”,要求注意吸收工人与知识分子入党。12月,高岗签发了边区党委“关于吸收知识分子的指示”,要求大胆吸收各方面愿意为无产阶级关门事业奋斗到底的知识分子,并团结其他党派的进步知识分子为国家民族奋斗,按照“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欢迎知识分子到边区来参加建设和为抗战服务;号召“新老干部要互相学习,工农干部与知识分子互相学习,不务虚名,不摆资格。”
同时,西北局和边区党委一直把文化教育工作当作第二件大事来抓。在1939年制定的“施政纲领”中明确规定“实行普及免费的儿童教育,以民族精神与生活知识教育儿童,造成中华民国的优秀后代”,“发展人民教育,消灭文盲,提高边区成年人民之民族意识与政治文化水平”,“尊重蒙、回民族之信仰、宗教、文化、风俗、习惯,并扶助其文化发展”。此后,又陆续制定了关于发展国防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