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和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规矩和爱-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路是用很多大石板铺成的,其中有一块不是很平整,自行车骑过会有振动声。我能从很远的地方凭这块石板的振动声辨别出是不是父亲回来了。后来读了物理才明白压过的速度和重量不一样会使石板产生不同的振动频率。父亲一下自行车,就一声不响地走进屋内喝茶。一般我也不问,径直就去把鱼竿和包从自行车上卸下来。父亲很淡定,即使观察力很强的我也很难从他的脸色中判断出有没有钓到鱼。直到打开包才知道结果……

    尽管父亲没有太多的言语,而我对父亲的一举一动特别敏感,竟然连父亲骑车的特征都能从很远的地方听出来。除了感官上的敏感,严厉的规矩让我特别胆小。其中最怕的是和别的孩子吵架。因为每次一犯事,父亲总是先让我去别人家登门道歉。有的孩子知道父亲的规矩,就会故意来欺负我,然后恶人先告状。而父亲也总是二话不说让我先去别人家道歉。有时候短短几十米路,我要低着头走上十分钟。到了别人家里,还要当着别人一家人的面认错。特别是看到那个欺负我的孩子还露出得意的眼神时,心里备受折磨。那时候,我才十岁左右,这样的经历实在太屈辱了。后来父亲告诉我,那时正处在“文化大革命”末期,社会动荡。父亲很怕我在外面学坏,希望能通过这样严厉的规矩让我不要在外面撒野,能多待在家里看看书。现在看来也不是没有道理,特别是我小时候既调皮又天真,确实很容易学坏。但是,这样的规矩实在超出了我那个年龄可以忍受的范围,因此,在我心理还是留下了阴影。

    虽然父亲如此严厉,大部分情况做规矩还是很理性的。他会先把打的原因说清楚,打完以后也不多说,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父亲真正对我大动家法狠打的次数并不多。但每次让我刻骨铭心。有一次的毒打,至今还是一个悬案。

    那一次,我才六岁。我把邻居新贴的一副样板戏宣传画捅了一个洞。在当时的年代,这个事情是可以上升到一个政治高度的。吃中午饭时,邻居来告状了。父亲板着脸对我说:“先吃饭。”一个人最恐惧的事情恐怕不是经历灾难而是等待灾难。那顿饭我不知道怎么吃的。只记得吃得很慢,眼睛一直在观察父亲的一举一动。父亲很快吃完了,然后径直走到院子里开始锯木头。说时迟,那时快,我一见这个情形,马上扔下饭碗,“嗖”的一声窜到里屋把门闩给插上了。父亲过来敲门,说如果我自己开门出来,就不打我了。我怎么也不愿意用这暂时现实的安全去换取那不敢确定的承诺。于是坚持不开门。我那时候真还是个小孩,居然没有注意到这间房子的一个特点。那就是我们这间里屋其实只有半间,另外一半是邻居的。但中间的隔墙只砌到半空约有两米高。一个大人是很容易从这边墙翻越到另一边的。正当我为暂时的安全松一口气时,就看见父亲突然出现在了隔墙上。我吓得想夺门而逃。不料,外面早已被父亲反扣上了。绝望的我只能钻到床底下。结果被愤怒的父亲一把拖出,暴打一顿。我想那次父亲一定是被气坏了。但是自己的幼小心灵也备受伤害。在这样极度的恐惧中,规矩只能加剧创伤,而不能教谕道理。

    我到了美国后,还常常回忆这次挨打的过程。有一天突然对一个细节有了新的想法。那就是父亲饭后锯木头的行为,觉得父亲不会因为要打我而特地去锯木头。带着这个疑问,在一次回国探望父母时,我终于鼓起勇气向父亲求证那个锯木头的细节。不料父亲摇摇头说:“怎么还会记得?”我当时有说不出的失落。

    当然再追究那个细节确实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最多是想说明那次挨打有误解的成分。但是我时常会天真地设想这样一个情境,如果我是父亲,当我把瑟瑟发抖的小家伙从床底下拖出来后,我会怎样处理。答案非常明确:一把抱紧颤抖的孩子说:“孩子不要怕,爸爸爱你。”当孩子在我怀里平静了以后,好好交流,让他接受应该接受的规矩。如果那一天的结果是这样,我的人生轨迹可能完全就不一样了。

第二部分 父亲的规矩给我的启发

    回想我父亲做规矩的细节,仍有很多值得我们今天的父母学习。

    首先,父亲要我们做的,他首先自己做到。例如吃饭时他自己总是一口饭一口菜。让我们穿着朴素,自己就先这样。让我们早起,他每天比我们起得更早。叫我们不要贪小便宜,自己就一直如此。这样做规矩就有力量,有底气。

    其次,平时的家庭氛围就为做规矩作了铺垫。《论语》中说“君子不重则不威”,而父亲在孩子们面前可以说是“重而自威。”父亲平时就言语不多,做规矩也从不啰唆。由于对父亲的敬畏,我从小知道规矩的严肃认真。另外,父亲很少当着外人的面做规矩,这样让我更能够把心思集中在事情本身。

    再次,父亲虽然严厉,但不是一成不变。尤其在我进入青春期以后,做了很多至今看来很好的决定。当我第一次高考落榜后,严厉的父亲却没有过多地责备我。那个夏天父亲常常一早带我出去钓鱼。虽然也没有什么语言交流,父子二人总是默默地骑车出去,默默地钓鱼,然后默默地骑车回来。当父亲感觉到青春期的我和母亲的冲突日益加剧时,父亲不是一味地做规矩,而是决定让我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去住校读书。这个决定可以说改变了我的一生。让我学会了从他律到自律的人生转变。

    最后,虽然有经济条件,但对孩子生活严格要求,不让孩子的虚荣心得到膨胀。父亲的规矩克制了我们的虚荣心,同时他对穷困学生的慷慨,也让我们学习到了好的金钱观。这一点特别值得很多富裕家庭的父母学习。

第二部分 父亲的爱

    除了规矩严厉,父亲的教育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不轻易表扬我们。我从小心里就特别渴望被爱,被肯定。可惜父亲的表扬吝啬到了极点。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从未当着我的面夸过我。每次把考卷递给父亲,即使是考了99分,父亲的眼光总停留在失去的那一分上。问我为什么这么粗心。如果考了100分,父亲总是先问一句:班上有几个100分?然后把考卷递还给我。即使如此,我也会兴高采烈一整天,因为没有批评就是对我最好的表扬。

    父亲不仅不会轻易夸奖,而且讲话都是言简意赅,从不啰唆。1999年,我拿到了哈佛的录取通知和奖学金。当我第一时间在电话里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父亲只是问我接下去办签证的具体细节,没有一句表扬的话。当我拿到赴美签证回家乡和父亲告别时,父亲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示,只是在我离家时,父亲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到了美国,经济上要量入为出,学习上要更加努力。”我对这句话一点也不陌生,因为十七年前,我第一次离开家乡去上海读大学时,父亲说的就是这句话。当时,父亲没有送我去火车站。临行前,父亲坐在那把竹椅子上给我讲了这句话。而我则背着书包,拿着简单的行李在一旁点头。最后听到父亲说了句:“走吧。”我便如获大赦,走出院子大门。我至今仍记得那时自己的情形:如同出笼之鸟,顿时我心飞扬。

    当然,十七年以后当我要远渡重洋而再次告别父亲时,我也成熟很多了,对父亲的严厉教育也开始有了新的认识。不仅没有我心飞扬的少年狂傲,而且对年迈的父亲有了一些眷恋。但我也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感受。最后还是礼节性地告诉父亲要多保重。

    到了美国,我还是经常打电话回家。这些年基本上都是一个星期有两次的电话。父亲和母亲接电话的表达方式反差很大。

    如果是母亲接的电话,都会讲上二十分钟,一些生活的琐事,甚至哪一家换了几个保姆都要告诉我。这些年我越来越清楚一个道理,如果说百善孝为先,那么百孝顺为先。有时候给老人家买多少东西还是次要的,对父母最重要的就是顺。所以,和母亲通话,不管什么内容,我都会尽努力好好听。然后在以后的电话中追问母亲故事的续集。

    如果是父亲接的电话,一般来说都是三句话。接起电话,父亲一般能马上听出我的声音。所以第一句话是:“你在那边都好吧?”我忙说好的。但是我还没来得及问候,父亲就会抢先说:“我和你妈妈也都好的。”紧接着就是第三句:“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就这样吧。”说完就把电话挂了。我已经非常习惯父亲这样的表达方式了。

    但是在几年前的一次电话中,父亲突然改变了三句话的模式。那次我快放假回中国探望他们了。父亲在电话里突然问我是否有空。我倒是有些紧张。果然父亲在电话里给我布置了一项紧迫的任务。原来父亲喜欢打桥牌,但是老年人搓麻将的多,打桥牌的很少。所以父亲常常因为找不到玩伴而苦恼。后来父亲通过一系列的自学开始用电脑上网打牌。父亲的桥牌水平还是相当不错的,常在老年运动会上得奖。但是上网打牌常常因为眼花和点鼠标出错,结果账户上留下一大堆负分。这样即使在网上,父亲也很难找到愿意和他搭档的人。这让父亲非常苦恼。,着急的父亲就在电话里让我想办法把他的负分统统拿掉。我当即上网查看了情形,告诉父亲要等我回国后开设了网上银行才可以。父亲很无奈,但想到我马上要回国了,也只能等几天再说。一星期后,我飞回了上海。但到上海的第一天已经是下午了,加上时差关系除了睡觉没有办法做其他事情。第二天一早,我就去银行开了账户,然后上网付费,不仅把父亲账户上的负分全部去掉,还额外花钱把账户从幼小班变成了大二。做完这一切,我心里暗暗想这次父亲不表扬我会说什么呢?带着这样的好奇,我拨通了父亲的电话。电话那头的父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