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应领导国家和社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是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十分
重大的课题。综观苏共执政的历史,我们看到,正是由于没有解决
这个课题,苏共才变得越来越阻碍、而不是推动苏联社会政治经济
的发展和进步。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执政党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条
件和任务的要求,努力建立科学的党内运行机制,使党的活动科学
化。
建立科学的党内运行机制,最重要的,是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党
内民主。苏共模式以及与此相应的苏联模式,是以高度集权、缺乏
民主为特征的模式。因此,改造这个模式,重点在发展民主。民主
不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但的确是一个社会制度“可持续发展”
的“真谛”。共产党的根本历史责任,不是代替人民管理社会,而
是让人民逐渐学会自己管理社会,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人。这个目
标,要通过充分发扬民主来实现。在很长一个时期里,由于忽视了

第 290 页
民主建设,民主和自由这些价值观念在苏联和其他共产党执政的
国家里似乎成了稀缺资源,得不到重视,甚至干脆丢给了西方国
家,成了西方国家资产阶级的专利品和他们用以标榜资本主义、攻
击社会主义的一张王牌。这是很不正常、很不明智的。西方国家
在同社会主义的竞争中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如尼克松所说:“与
苏联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竞争,我们手中握有王牌。我们的自由
和民主价值在全世界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自由和民主之所以有
生命力,是因为它没有规定人们应该如何生活,而只规定个人和民
族应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并不是所有国家的人民
都具有民主地管理自己的能力,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向往民主管
理。
”尼克松作为一个有远见的资产阶级政治家说出的这番话,
道出了一定的真理,值得我们思考。
要发展社会民主,就必须首先发展党内民主。没有党内民主,
社会民主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苏共及其他共产党执政党
的教训都说明了这一点。这是因为,共产党不仅是领导者、先锋队
和惟一的执政党,而且是整个社会的榜样。党的状况对整个社会
有很强的示范作用。如果在惟一执政党党内不能做到人人平等,
不能保证普通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员不能就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
出自己独立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对掌握权力的人独立行使选举权、
监督权、罢免权,党组织不能调动广大党员的积极性,那么,社会民
主的所有内容都是空的。此外,共产党居于社会和国家的核心地
位。党的内部不民主,要建立法治社会、法治国家就没有任何可
能。苏联社会缺乏民主,人民的权利得不到保证,都首先是从党内
缺乏民主、党员无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开始的。
在发展党内民主方面,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从机制上体现
民主集中制、按这一原则运作的问题。少数服从多数,是整个民主
①[美
尼克松:年:不战而胜》,世界知识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291 页
集中制的基石。但是,从操作层面上看,这个基本原则不可能真的
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形式来体现,例如领导者不可能每做一件事情
都要全体党员的同意。恰恰相反,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往往最后
落实到多数服从少数的形式上,例如全体党员服从党中央,一个
省、市的党员服从党的省委、市委,一个工厂的党员服从厂党委等。
从组织学的角度说,这是正确的。所以,关键不在于这种形式本身
民主不民主,而在于事情的另一面,即这种形式如何体现少数服从
多数的原则,从机制和操作上如何保证这个形式上的少数代表的
确实是大多数的意志,而不是名义上的,更不是这个少数可以打着
代表多数的旗号为所欲为。换句话说,这个少数要有多数的合法
授权。没有授权,这些代表便什么也不是,什么也不能做。做到这
一点,不在于、或主要不在于领导者是否有这方面的主观愿望,而
在于是不是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科学的机制。苏共所缺的,正是这
样一套机制。在苏共党内,在整个授权过程的几乎所有关键环节
上,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都被虚化了,也即民主集中制的基石被虚
化了。党员的选举权被机关的任命权所取代;党员的选择权被少
数人划定的名单所取代;党员的评议权、批评权被千篇一律的颂
扬、吹捧所取代;党员保留自己不同意见的权利被思想一致的要求
所取代。这不单单是技术上的问题,带来的也不只是无关紧要的
消极影响。我们知道,一旦人的民主意识增强了,权利感也会得到
强化。这种权利感是无法取消的,总要通过一定的途径显示出来。
如果没有正常的渠道可以体现,它们就会以反叛的形式、以沉默之
后爆发的形式来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再发扬民主,恐怕就为时已
晚了。苏共的失败,也多多少少包含了这方面的因素。
建立科学的党内运行机制,科学、完善的监督制度是必不可少
的组成部分。我们所说的监督,指的是政治运作中的监督,而不是
指经济和其他领域的监督,其对象主要是权力,是掌握权力的机关
和个人,首要目的在于防止权力的滥用。这种监督制度有两个方

第 292 页
面,即党内监督和对党的监督。苏共的监督则把所有这些关系都
弄混了。首先,苏共把政治监督混同于一般监督,把生产监督、商
品监督、技术监督、公共道德行为的监督等都纳入到同一监督体系
中,看似监督内容广泛,实际上是用各种琐碎的社会管理掩盖了政
治监督的缺陷。其次,苏共没有把监督的重点放在对权力的监督
上,而是着眼于掌权者对不掌权者的监督、掌大权者对掌小权者的
监督,这就完全颠倒了关系,使监督背离了本意。再次,苏共重视
党内监督而忽视对党的监督,恰恰把党这个占据权力核心地位的
领导者放到了监督之外,使最大的权力处于无人监督(确切些说
是无人敢监督)的状态,使权力的滥用成为可能。最后,苏共的党
内监督也不是普通党员对权力机关和党的干部的监督,正好相反,
它是党的机关对普通党员、上级对下级的监督。这种完全不符合
科学的监督制度,根本无法促进科学的党内运行机制的形成,倒是
使这个机制变得更加不科学,不合理。它对苏共高度集权、缺乏民
主的体制起了巩固、强化的作用。
建立科学的党内运行机制,还有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对党
内斗争有正确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社会中人与人之间
的一切矛盾和冲突,都和利益有关。如果我们一以贯之地坚持这
个观点,那就应当承认,党内斗争也是如此。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
容:第一,党内斗争是社会上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反映;
第二,党内斗争本身包含了当事人之间为权力和利益进行讨价还
价的因素。从这个角度理解党内斗争,就不能简单地把它解释为
正确与错误、东风压倒西风的斗争。这种斗争,有时有正确与错误
之分,有时则属于利益的调整。正确认识这类斗争,前提首先是对
各种不同利益的承认。遗憾的是,无论是苏共,还是在其他许多国
家执政的共产党,过去一贯的做法都是不肯承认利益或是不敢理
直气壮地承认利益。这就使利益调整无从谈起。在潜意识中,人
们还是习惯于高唱“全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的调子,来体现对自

第 293 页
己利益的捍卫。结果是,利益的分配和调整都被掩盖在意识形态
争论的下面,本来可以通过正常的谈判和讨价还价来解决的问题,
现在演化成了政治观点的论争。从这个角度看,不能不承认,党内
斗争在很大程度上也和这种争论纠缠在了一起,使问题大为复杂
化了。例如,解决经济问题的努力,被打上了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
印记,相互之间寸步不让,结果使苏共解决经济问题的努力化为泡
影。要了解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历史
上看,大概因为俄罗斯文化中融进了许多法兰西文化的东西,而法
国政治是以这种意识形态化的政治为特点的。从苏共本身看,则
不能不看到在列宁以后“左”的思潮的持续和泛滥给新的政治文
化打上的烙印。就这一点而言,无论是传统派也好,还是激进派也
好,实际上都仍然没有摆脱旧的思维模式的困扰。
党自身运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共同构成一个过程目
标,即党的现代化。历史造成了不容选择的现实:共产党都是在相
对比较落后的国家里取得政权的。这样,共产党执政的过程,就和
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过程结合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执政党必然
面临双重的任务:一方面,它要以自己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实
施领导,以保证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它必须不断改革自
身,以适应领导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换句话说,领导现代化的政
党,自身首先应当是一个现代化的党。这里的所谓现代化,指的就
是政党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
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
化的过程。
苏共在整个执政过程中都缺乏这种现代化的意识。它长期停
留在领导革命暴动时期的那套模式上,用“革命一斗争”的在野党
思维看待整个社会,规范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始终没有完成从
领导革命暴动的党向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党的转变。它不愿意接
受制度的约束,相反试图按自己的模式来塑造国家。它不自觉地

第 294 页
维护着在掌权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造成了党和人民的严重隔
阂。它在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