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 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通过自己的指示、命令和规章,即通过企业的惟一行动指南的‘小
法典’(绝不是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自己的所有权。于是官僚
即国家管理机关中的公职人员就变成了一个实际掌握生产资料的
阶级,而城市和农村中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直接生产者
则变成了一个实际与财产分离的阶级”
。当然也有些学者仍然
坚持不把官僚阶层看做独立阶级的观点。不过,无论哪种观点,多
数学者都承认官僚阶层的存在。
官僚机构的自我服务,与“公仆”论“、先锋队”论等官方意识
形态形成巨大反差。只要搞好了和上级的关系,官僚是可以不向
人民群众负责的。甚至可以不做任何事情。斯大林自己就曾经在
年苏共十七大上描述过他和一个地方干部关于播种的谈话:
“我问:‘你们的播种工作怎样了?

他答:‘斯大林同志,你问播种工作吗?我们已经动员起来
了。
’(笑声)
我问:‘那末结果怎样呢?

他答:‘我们把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了。
’(笑声)
我问:‘那末以后又怎样呢?

他答:‘斯大林同志,我们有了转变,马上就会有转变。
’(笑
声)
我问:‘究竟怎样了?

他答:‘我们那里有了一些进展。
’(笑声)
我问:‘可是你们的播种工作究竟怎样了?

他答:‘斯大林同志,我们的播种工作暂时还毫无头绪。
’(哈
①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上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18 页
哈大笑)

斯大林是把类似现象作为干部工作的态度和水平来嘲笑的。
但是,如果联系一下当时业已形成的体制,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
种情况,就不会觉得有什么可笑之处,相反,倒是使人感到深深的
悲哀。
在斯大林本人是否搞特权的问题上,似乎存在不同的看法。
一种较为普遍的说法是:尽管斯大林在许多问题上犯了错误,但对
待自己是严格的,包括生活作风、对待子女等方面。对此可以相
信。但是,很难说斯大林对特权现象的泛滥没有任何责任。斯大
林的女儿斯维特兰娜回忆道:“他的生活全部由国家包干。每个
月从苏共中央、国防部、部长会议以及其他由他当荣誉成员或象征
性成员的机关源源不断寄来的工资口袋,他看也不看,就塞在抽屉
里了。克里姆林宫住所里有一张这样的书桌。后来所有的东西运
到了别墅,那里也有一张他从来不用的书桌。抽屉里放满了这样
的工资口袋,等一塞满就不知把它们弄到哪儿去了。
”此外,不可
否认,斯大林在建立官僚等级制和特权制度方面,确实是有意识地
做了许多事情。客观上造成了这样一种后果:服从和听话,便一切
都有;独立思考、标新立异,就有失去一切(甚至生命)的危险。赫
鲁晓夫在他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一个为斯大林做烤肉的
高加索厨师长当上了陆军少将。每次到莫斯科,都看到这位厨师
长的绶带和勋章越来越多。还有一个专门为斯大林的厨房采办酒
类、烤肉用的羊羔和其他各种食品的格鲁吉亚人,在战争期间当上
了陆军中将。
布哈林晚年正确地看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党和国家已
①斯维特兰娜
阿利卢耶娃:《仅仅一年》,外文出版局《编译参考》编辑部印,第
页。

第 119 页
经完全合在一起了这就是全部不幸。”他看到了整个党和国
家权力高度集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开始从管理体制上寻找官僚
主义的根源。他认为,无产阶级在改造社会和领导经济方面究竟
在多大程度上使用组织手段,这一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无产
阶级过多地承担这种职能,那它就不得不建立一个庞大的管理机
构。为了利用小生产者和小农等人的经济作用,就需要大批的职
员和管理人员。要想以国家官员(不管你怎么称呼,事实上这就
是国家官员)取代所有这些小人物,这就必然要制造出一个庞大
的机构;而维持这个机构所需要的费用将远远超过小生产在自发
状况下所出现的非生产性开支。由此得出结论:这种管理形式,无
产阶级国家的整个经济机构不仅不能加速,却只能阻碍生产力的
发展。实际上,它将走向预期目标的反面。

《论布哈林和布哈林思想》,贵州人民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美]罗伯特
文森特
丹尼尔斯:《革命的良心苏联党内反对派》,北京
出版社
年版,第
页。

第 120 页
第七章
难造“主人”
布尔什维克党执政初期,党和群众的关系是有裂痕的。出现
裂痕的原因,多半是由于布尔什维克党急于达到理想主义目标,而
脱离了俄国劳动群众的实际需要。列宁为修复这道裂痕做了大量
的工作。到列宁晚年,应该说,这道裂痕已趋消失。然而,到斯大
林时期,试图用强制手段制造“主人翁”阶级的主观臆想,使这道
裂痕不但复又出现,而且越来越深,导致了党和劳动阶级之间关系
的严重变形。在高压政治下,这种变形或许不会以反抗和斗争的
形式表现出来,但却深深地埋下了后来危机的种子。
名不副实的主人翁
关于执政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列宁讲得非常清楚
“:只
有当一个国家能运用政府机构的全部威力,把群众派遣到资产阶
级当局想叫他们去的地方的时候,资产阶级才认为这个国家有力
量。而我们的力量概念却不同。在我们看来,一个国家的力量在
于群众的觉悟。。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

第 121 页
候,国家才有力量。
”让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把国家的事情当做
自己的事情来做这就是列宁处理执政党和群众关系的基本立
足点。
用这个描述来衡量斯大林时期的状况,就可以看出这时的党
群关系离开列宁的思想有多么远。
斯大林时期党群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越俎
代庖,包办一切,缺乏对人民群众的起码尊重。这不但使工人和广
大劳动群众对自己国家的主人翁意识日渐淡漠,而且造成党和群
众之间的严重对立和隔阂。这种心理上的对立,都在后来的改革
中转化为实际的不服从、对抗和反叛。
而且斯大林把劳动人民内部关系看做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
他在一次批驳托洛茨基的观点时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统治要
求由一个具有明确有效的纲领和不容争议的内部纪律的政党在无
产阶级内部实行政治上的统治。结盟的政策在本质上是同革命专
政体制相矛盾的。我们指的不是同资产阶级政党结盟,这种结盟
根本不可能,我们指的是共产党人同那些代表着落后程度和偏见
各异的劳动群众的‘社会主义’团体结盟。
”他认为,这就是共产党
“独占领导
”的实际含义
。斯大林就党群关系作过不少论述,其
中大量论述是对列宁思想的正确阐释和发挥。但是在实践中,斯
大林更多的是从统治者而非领导者的角度看问题。
这首先体现在党和工人阶级的关系方面。
在斯大林时期,党和自己阶级的关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斯大林指望,在把工业生产全部集中在国家手里之后,会出现工人
工作热情的高涨。然而事与愿违。工作热情没有出现,倒是出现
①旧《列宁全集

卷,第
页。
②马尔科维奇、塔克等:《国外学者论斯大林模式》下册,中央编译出版社
年版,第页。

第 122 页
了工人劳动纪律松懈、劳动积极性下降的现象。这实际上是高度
集权的工业管理体制使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无法体现出来造成
的。但斯大林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的着眼点在抓
管理、抓经济核算制和强调一长制。希望通过加强管理来提高工
人工作的积极性。
这当然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少工人完全是带着给别
人、而不是为自己工作的心态从事劳动的。于是,就不可避免地要
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劳动生产率低下、质量上不去、消极怠工等。
党的十六大指出了这一点
“:在数量指标方面,工业的计划任务超
额完成,然而在质量指标方面却始终是落后的。提高劳动生产率、
降低工业产品成本和建筑工程造价的任务,始终没有完成,因而降
低了工业部门总的工作效果。
”大会承认
“,尤其令人不能容忍的
是工业产品的质量状况。当前,产品质量处于极其低劣的水平,偶
尔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里谈到的,虽然表面看上去是经济
问题,实际上反映的却是党和工人阶级的关系存在的问题。由于
高度集权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理论上应有的结果相比,这个关系并
没有理顺。
从党和工会之间的关系上,也可以看出党和工人阶级的关系
出现了断裂的痕迹。
列宁曾经把工会设想成实现人民直接管理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不止一次地提出,工会“应该变为国家的组织”
“,工会必然要国
家化”。当看到这个设想实际上难以实现时,他才逐渐改变看法,
认为工会不是管理机关,而是工人学习管理的学校,是党和国家联
系群众的“传动装置
”。内战结束后和托洛茨基的争论,更使列宁
坚定了这一立场。不过,在列宁看来,既然工会无法起到原来设想
的那种作用,那就不能把工会和国家机关混为一谈。在工会和国
《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
页。
卷,第

第 123 页
家的关系上,列宁阐述了一个精辟的思想:工会要保护国家,因为
国家是工人自己的国家;同时工会又要保护工人的利益免遭国家
的侵害,因为国家是有官僚主义毛病的国家。这个定位是十分确
切的。他强调,工会的任务就是保护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