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论辩技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演讲论辩技巧-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有节,否则会压迫人们的听觉神经,也要注意自然,否则人们会认为你虚
张声势。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认为:“什么时候说得响亮,什么时候
说得柔和,或者介于两者之间;什么时候说得高,什么时候说得低,或者不
高不低。。这都是关系到演讲成败的关键问题。”因此,演讲者应该掌握自
己的“音量调节器”,根据演讲场所的大小,听众的多少等以及内容需要,
把自己的音量“活用”到最佳程度。

就速度而言,人们的听觉速度比你说话的速度快,如果他们长时间没有
听到什么东西,注意力就会涣散;而人们的“感知”速度又比你说话的速度
慢,如果传播的信息过快,听众也会感到紧张、疲倦,同样形成注意力涣散。
要解决这个矛盾,心理学家认为每分钟具有100—150 个音节的语言是最适合
于一般听众的接受程度的。在此基础上,也要根据内容需要进行不同处理。
一般用于表达急切、震怒、兴奋、激昂等情绪时可快;用于表达沉郁、诅丧、
悲哀、思索、亲切等情感时应慢;一般叙述时可慢,涉及阐述时可快。总而
言之,也要“活用”语言的速度。

有的演讲者一上台就抓住活筒,连珠炮似地倾泻话语,好象这样才能尽
快地消除紧张,显示自信。而另一些演讲者则拖长话语,“一唱三叹”,似
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胸有成竹”。其实,他们忘记了听众也有分析能力,
旁观者更清楚你是否“沉着”、“自信”。因为他们凭的是整体印象(包括
副语言方面),而不仅凭语言速度的快慢来判别。

音量的高低变化,语速的快慢交替,就形成了语言特定的节奏。节奏掌
握好了,不仅能时时唤起听众的注意,充分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还能产
生类似音乐的效应、使听众产主美感。不过,千万要注意,不要形成了固定
的节奏,如每一句话的开头总是重音,然后逐渐减弱,前一句话总是快,后
一句话总是慢等。固定的节奏会产生催眠的效果。心理治疗中运用的语言催
眠术往往就具备这种特征。

就声调而言,它也是演讲不可缺少的“调料”。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
“只有学会用十五种至二十种声调来说‘到这里来’的时候,我才变成了一
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不同声调总是与特定的思想感情相对立的。演讲者只
有准确地“活”用不同的声调,才能有效地引起听众的共鸣。

语言与副语言作为演讲的实现工具,各自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就情感信
息的交流而言,副语言往往具有更多的分量。心理学家伯特·梅拉宾甚至认
为,在交流一项信息的情绪效果中,如果语言作用占7%,那么副语言(说
话的声音)则发挥38%的效果。这样理解并不过份。事实上,你如果用生硬
的声音对我说:“感谢!”倒不如用愉快的声音骂我几句,真的,而当演讲
者用一种平缓的声音叙述“充沛”的感情时,听众就象掉进了冷水桶里一样。


(刘宗粤)


词语换位:一种有趣的演讲辞构成法

掌握几种基本的演讲结构方式,用它来及时地调动和组织各种材料,是
学好演讲的重要一环。生活中,常可以听到通过词语换位而构成的警句,例
如“智者得意忘言,愚者得言忘意”,“勤者做了不一定说,懒者说了却不
会做”,“成功时,朋友认识你;失败时,你认识朋友”等等。本文所说的
换位,是指这样一种演讲结构方式:它通过上面的词语换位形式来组织论点
或引导思路,以便及时调动和组织各种材料,并且使前后互相呼应,相映成
趣,形成完整的演讲篇章。这种结构主要适用于短小的演讲和即兴演讲。

换位式结构可分为明式与暗式两种。

明式,即用词语换位的方法来组织论点,使所叙的问题周密完整。例如
一篇《谈“立志”》的演讲是这样展开的:①无志者常立志:一些青年同志
虽然想有所作为,但却缺乏脚踏实地的精神,由于这山望到那山高,致使他
们的“志”象万花筒一般变化无定。这种人本质上是无志,因而根本就不可
能有所作为。②有志者立常志:真正有志的青年,往往是一旦认准了目标,
就切切实实地为之努力奋斗,既不被面临的困难所吓倒,又不因暂时的困难
而气馁。他们用汗水浇灌出了绚丽的成功之花。这篇演讲,以换位式结构统
领全篇,抓住了主要问题,不枝不蔓,干净利索。某学院团委书记曾在一次
团员会上谈到了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在论述了自由的含义及其客观物质基础
以后,他指出:①当你预设自己是受到约束的,你就会感到有足够的自由。

②当你预设自己是充分自由的,你就会处处感到受约束。这位团委书记巧设
换位式结构,生动地说明了自由是相对的、具体的,它总要与人们的心理情
境相联系。
暗式,即用词语换位的方法来引导思路,使所叙述的事物形散神聚,彼
此呼应。它的前后几个论点并不以词语换位为显著特征,但其思路的轨迹却
暗含着换位式结构。例如某婚姻介绍所干部,曾发表这样一篇批判重貌轻德
的演讲:

好姑娘的标准,当然是品德和相貌两全。但是,相貌是先天的,它并不
以本人的意志为转移。品德却是后天的,它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很高的
境界。来我们介绍所登记的许多姑娘,虽然相貌平凡,却是在生活中完全可
以信赖的伴侣。可是,我们有些男青年,却总是重貌轻德。他们虽然长得相
貌堂堂,却连基本的事理都不通晓:见红颜便趋之若鹜,逢凡容便避之不及。
我看,真正不配的恰恰是这种男青年。

这篇讲话,确实是入情入理,对比恰当。仔细分析,便知它隐含了一个
巧妙的词语换位:①一些姑娘品德高尚,只是相貌平凡罢了。②少数男青年
相貌堂堂,却恰恰缺少品德。两相映衬,有力地抵制了重貌轻德的行为。

由此看来,运用换位式结构确实可以简捷便当地叙述问题,说明事理,
相反相承是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不仅不同事物间往往呈此种联系
形式,而且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也往往具有这种联系形式。一位意大利
音乐家在谈到自己的成长过程时,就曾以换位式结构来划分自己的思想经
历,他说:当我18 岁时,我认为自己是个伟大的作曲家,也总是谈“我”。
当我25 岁时,我就谈“我和莫扎特”。当我40 岁时,我已经谈“莫扎特和
我”了。可以说,换位式结构与辩证法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当我们找
到了恰当的换位式结构,就可以全面、辩证地阐明许多事理,揭示许多事物


的发展规律。除此而外,换位式结构还能以其音响的回环往复和流转自如,
给人以独特的美感。

(彭京宜)


演说中的客套话

客套话,是演说中相当普遍的言语现象。平心而论,这是一种令人讨厌
的客观存在。既是“客观存在”,就有其产生的必然性;既是“讨厌”的,
就有其被克服的理由。所以,对其全面分析一下是必要的。

客套话的特点

谦恭性。“听众是上帝”,这并非夸张。为了表示尊重听众,表示礼节
和谦虚,演说者往往就要借助现成的客套话:“我水平不高,研究不够,恐
怕讲不好。”诸如此类的客套话,表面上看是随口而出,是习惯用语,实际
上起着表达讲者谦恭愿望的作用。

首尾性。从位置关系上看,客套话具有首尾性的特点。事实表明,使用
最频繁的还是在演说开头和结尾两处。有些人上台就说:“同志们,对这个
问题,我实在没有研究,大会主席一再邀请,只好硬着头皮简单讲一讲。”
结束时,也要来个“我讲得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

同调性。从客套话本身内容来看,它具有同调性特点。客套话没有独特
的内容和语言,往往是千篇一律,张三这样讲,李四也这样说;彼时如此讲,
此时也如此讲,可谓“天涯海角,畅通无阻”,即使字句不同,但基调和内
容毫无二致。

多余性。从它与演讲正式内容的关系看,客套话有多余性的特点。客套
话表面看来似乎是构成演说的一部分,然而其实质跟演说内容毫无关系,只
不过是一堆多余的废话。

虚伪性。有的人说一通客套话,确实是出于谦虚和礼貌。但许多人的客
套话并非真心实意,其客套话的背后总是藏着某种不良动机和目的,有的是
自觉或不自觉地愚弄和欺骗着听众。如有人说“我没有什么可讲的,我没有
准备”,既是如此又何必登台!没有准备,没有什么可讲的,可讲者手里明
明拿着一大叠讲稿,这难道不是在公开撒谎吗!

客套话的危害

浪费时间。演说者通常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和看法。
要把问题讲清讲透,演说者除了充分准备外,还必须珍惜演说时间,可是有
的演说者时间观念淡漠,喜欢反复说些毫无意义的客套话,浪费很多时间。
把讲客套话的时间用来表达主要内容,岂不美哉!

影响演说气势。好的演说,文气贯通,节奏感强,咄咄逼人。倘若夹些
陈腐的客套话,“哼,讲得不好,啊,请大家多包涵”之类,那该是多煞风
景啊!

听众反感。听众不是来听客套话的。有的人明明讲得不错,却偏偏说不
好,这就容易给人留下虚伪的印象,甚至会因此招致走动声、口哨声、鼓倒
掌声等等。

客套话的克服


既然客套话在演说中是一种有害的东西(至少是弊大于利),那么消除、
克服客套话势在必行。

首先,演说者要自觉做起。尽管演说要充分考虑听众对象,但演说者毕
竟是演说系统工程中的主体,要自觉地杜绝无用的客套话。这里的关键是演
说者要解决认识问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