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时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青涩时光-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凌子的父亲就是一个典型。在与他的交谈中,可以明显感到凌子的父亲认为与凌子母亲离婚是给凌子带来的一场灾难,是凌子出现一切问题的根源。    
    我不否认;父母的离异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当时年幼的凌子留下心理阴影。但更为关键的是,凌子父亲在以后的10年中传递给凌子什么信息。“你是个缺少母爱的苦命孩子”、“我和你妈妈分开得早,让你受委屈了”、“你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从小就没妈疼”,这些是凌子父亲跟女儿沟通时最常说的“掏心话”;在鞭策女儿上进,劝她用功学习时,则常说“你妈从小不管你,我既当爹又当妈,把你拉扯大不容易。你要好好学习”、“我跟你妈离婚后,为了你,我没再找女人。孩子,你可别辜负了我的一片苦心”、“女儿,我和你妈离婚早,你是我唯一的希望和寄托”等。    
    虽然凌子的父亲对女儿说的都是实话,出发点也是好的,但真的对女儿的心理发展有益吗?怀着一份对女儿的深深愧疚,父亲对凌子自然是百依百顺,宠爱备至,长此以往,与凌子之间就形成了放任型的亲子关系。这里所说的“放任”不是对孩子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是父母在孩子满足一定条件后,比如学习好、不谈恋爱,就对孩子的所有意愿全部给以满足;孩子为达到自己愿望可以随意支配家长。和谐的亲子关系,是家长与孩子处于平等的地位;孩子支配家长或家长控制孩子同样对孩子的心理发展不利。    
    父亲的态度对凌子的影响还不止于此。凌子在父亲的愧疚和溺爱中长大,无意中更加强化认识了自己的家庭缺陷,因而在同龄人中比较自卑、孤僻。在家中由于有父亲的呵护、疼爱、理解,凌子自然跟父亲相处时心理放松、自然、有安全感,与父亲交流也更加顺畅直接。父亲在凌子的心目中更像知心朋友。    
    进入青春期后,凌子随着身体的发育,性心理也有所发展。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她意识到自己性生理上的变化,觉得自己是“成熟女人”,而且开始有性冲动了。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往往通过相互之间的交往来疏泄性冲动带来的压力。然而,凌子对同龄男孩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这一方面固然是自卑心理作祟,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父亲对她无微不至的关爱,使她产生了“没有哪个男孩像我父亲一样对我那么好”的情绪。    
    这时凌子对父亲的迷恋已经显现出来,但最终促使凌子把父亲当作自己性对象的,则是一种对父亲的补偿心理。凌子的父亲没有同女儿探讨过与凌子母亲离婚的原因,离异之后,又因为抚养凌子而牺牲了自己的生活。青春期的凌子已经不再是不谙世事的小姑娘了,她已经体会到父亲为自己做的放弃和牺牲,觉得自己要对父亲的单身负责,进而以一种自认为恰当的方式回报父亲的养育之恩。    
    结合各方面的因素,父亲在凌子那颗萌动的心中完成了从“知己”到“恋人”的转变。在此之前,可以说凌子与父亲在日常生活中的不避讳,是对父亲亲昵的表现,是无意识的。但看得出,凌子之后的“回报”是有准备、有计划的。在凌子循序渐进的举动下,父亲没能把握住性伦理的底线,与亲生女儿发生了非礼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结束不幸福的婚姻无可厚非,但以往婚姻中的孩子不应该是我们成年人追求幸福的代价。怎样让他们理解那段曾经的婚姻、那对曾经的夫妻,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认真思考、妥善处理的问题,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义务。    
    


父爱的牵绊建议

    凌子的特殊性在于,她是在父亲片面感受的影响下产生了自卑心理,认为自己是父亲长期单身的原因。在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童年的心理阴影,她在跟同龄男孩进行交往时感到困难。在以上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凌子把父亲定为性对象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但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报答父亲,疏泄性冲动,对凌子来说是饮鸩止渴,会对她今后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危害,给她与父亲之间本来纯洁的亲子关系带来难以愈合的创伤。    
    我对凌子父亲的建议是:    
    第一,作为一个成年男人,凌子父亲有性需要是正常的,但从女儿身上获取满足是绝对不能被社会道德允许的。虽然是女儿主动提出,但这更说明孩子的心理发展出现了偏差,需要调整。父亲坚定的拒绝是关键,虽然短时间内会使女儿的情绪低落,甚至怨恨父亲,但绝不能姑息纵容。    
    第二,父亲通过对凌子进行健康的性教育,重新确定亲子关系。凌子已经有自慰的经历,所以在性教育中要告诉她如何掌握自慰的尺度,着重强调性伦理意识。父亲不要因为与女儿谈性色变,就不敢开口。凌子已经把父亲当作性对象了,父亲对女儿进行性教育反而能使凌子在性心理上疏远父亲。这样做是必要也是必须的。    
    第三,父亲鼓励女儿多与同龄人接触,多参加年轻人的社交活动。有恋父情结的女孩子,虽然一般认为同龄的男孩子比不上父亲,但大多数都认为男性是值得尊敬和爱的,并不拒绝与男孩子接触。凌子的父亲要着重培养女儿的自信心,多一点赏识,少一点溺爱。试想,女儿从成年人的赏识中获得的成就感和从向爸爸撒娇中得到的满足感,哪个对她更有帮助?哪个能带给她更多的快乐?    
    第四,培养凌子的兴趣爱好,或引导她多参加体育运动。这样一方面增加了赏识凌子的理由,另一方面也起到疏泄凌子性冲动的作用,还能自然地淡化家庭和父亲对她性心理的影响力。    
    第五,凌子已经长大了,凌子的父亲也要多考虑一下自己的生活,逐渐转变以凌子为核心的生活方式。这样首先是有助于凌子的自立——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心理上,其次是可以减缓凌子对父亲的补偿心理。    
    最后,我对凌子的爸爸说:“女儿对父亲有依恋,甚至是把父亲想像成自己的情人,这并不可怕,说明您是一位很负责很优秀的父亲。您现在要做的只是用适当的方法调整女儿的心理,使她走出自卑的阴影,走出父亲羽翼的呵护,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独立面对生活。”    
    


父爱的牵绊后记

    女孩正在梳着一头秀发,女孩的父亲在一旁入神地看着女儿。女孩被爸爸看得有点不好意思,不解地问:“爸爸,您干吗这么看着我?”    
    “我的女儿长大喽!”父亲喃喃地说,“转眼就要结婚生孩子了!等你有了孩子,爸爸帮你带。”    
    “爸!瞧您说的都是什么呀!”女孩害羞地娇嗔父亲。    
    过了一会儿,女孩放下梳子,平静地看着父亲说:“爸爸,我将来要找一个像您一样的男人。我要好好对他,把我妈妈欠你的,都还到他身上。”    
    父亲愣住了……    
    这是前一阵热播的电视剧《青衣》里的一段我认为很经典的情节,或许对每个像凌子一样的少女如何正常转嫁对父亲的依恋,都有很好的启发。    
    关键词    
    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子女之间一种相互作用的人际关系。强调子女的身心成长受到父母道德修养、处事态度的影响;子女成长到不同阶段,也相应影响父母要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不断调整教育方式。    
    父母若能一边言传身教,一边把握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时调整与孩子的关系和教育方式,就能赢得孩子的尊重和信任,亲子关系呈良性循环发展;反之,家长自己不能为孩子起到表率作用,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一成不变,甚至是简单粗暴,孩子就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对父母敌对、仇视,亲子关系就会破裂。    
    亲子关系有很多种,诸如强权型、放任型。我们倡导的是民主型的亲子关系,也就是家长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将如何做人的道理传递给孩子,自然地树立自己在孩子心中的榜样形象,在与孩子平等交流中潜移默化地引导、鼓励孩子,树立家长威信,达到“不怒自威”的效果。    
    


“玻璃”女友导读

    “同性恋”:指男子和男子或女子和女子之间发生的恋爱关系,是一种心理变态。也说同性恋爱。    
    ——摘自《现代汉语词典》    
    《现代汉语词典》可以说是一本在解释汉语词语方面非常权威的工具书,但朋友们从以上文字中不难看出,“权威”对“同性恋”的定义存在着偏见和含糊。    
    我在此无意妄图纠正什么,拿这件事举例只是因为曾经有一个17岁的男孩打电话来称自己是变态,很痛苦,常想到死……问他有何具体的“异常行为”?答因为喜欢上了班里的另一个男生。问他怎么知道自己是同性恋?答词典上这么写的!    
    我想当初编写词典的专家们也没有想到,一个词的释义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心理发育吧。    
    我在此绝无意指责谁,只是以我们身边的例子反映大众对“同性恋”的一种态度,对“同性恋”的肤浅认识。    
    好在上文中提及的男孩子,最终明白了什么是“同性恋”,也没再有过轻生的念头。朋友们,试想假如他一旦发生意外,家长、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是否应负一定责任呢?    
    当然,我们心理医生——特别是搞青少年心理的工作者首先难辞其咎。    
    谈及同性恋,许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性变态”。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同性恋现象,我们的家长、学校、社会一直持回避、否认的态度,一旦发现,绝对是批判、指责,甚至是厌恶的。因为“有同性恋行为的人就不是好人”已经成了我们的思维定式。    
    事实上,据国内调查,在大学生中约有14%具有同性恋倾向。而《对南方师范类高校对同性恋的认识和态度分析》(《中国健康教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