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现代都市的单身群落-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可无的,人活着所应该尽的义务是对整个社会,而不应该是对某一个人。如果成了家,人当然应该对家庭有义务,如果我不愿意成家呢?我想我这一生为这个社会还是做了一些事,应该算得上是有贡献了,没必要非得为这个社会生个孩子。中国的人口已经那么多,单身只要与这个社会无妨害,那么我有什么必要非得去组成一个家庭呢?我认为,多一个家庭就是多一点需要社会承受的负担,比如像抚育和教育孩子,费用多高啊!国家那么穷,老百姓也只挣那么一点,把一个小孩子从小养到大,想想都很可怕(指的是有了家庭和后代之后,个人所尽一切义务以及国家为一个社会人所做的投入)!
理想中的完美(二) 
葛红兵 胡榴明 
采访札记之三地点:南京。采访对象:男,40岁,自由艺术家。
很早就开始交女朋友,好多年了,身边的女人走了一个又来一个,多得我都记不清了。刚开始还是挺认真的,还是想好好地找一个女人过日子,后来不知道是怎么着了,也许是觉得女孩子来得太容易了吧,心想急什么,再等等看,兴许好的还在后面等着呢!那时年轻,挺自傲的,觉得自己凭长相、做的这一行事、经济条件等都不错,再怎么也得找一个天仙似的美女在家搁着。可是看到一个女孩,心里老想着:怎么不如前边的那一个呢?田里挑瓜,越挑越差,就这么着一晃十年过去了。
(谈话间他插叙)那是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事,在我们那个城市里,搞艺术的,别提有多邪门了!走哪里,女孩子一拨一拨地苍蝇似的叮着,赶都赶不开就这样给惯坏了。哎如今这样的好景可不再喽!
后来几年,一块玩的朋友一个个结婚生子,别提有多热闹了,可是我如今还是光棍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想出门拎起行李箱子就往外走,一回头连一个道别的人也没有。有时候觉得很孤独,譬如生了病,譬如遇上了连日的阴雨,狐朋狗友都忙自己的事去了,好大一个家冷冷清清的,成天也没有一声电话铃响。这时就开始胡思乱想,想着也该娶个老婆进门了,身边有个人知冷知热。但是一走到人家的家里,看见小孩子又哭又闹,两口子一天到晚扯不清的皮,于是赶紧跑回家来对自己说:〃谢天谢地,幸好没结婚。瞧我现在这样多好!
〃〃
采访札记之四地点:北京,某高新技术开发中心。采访对象:女,34岁,工程师。
我希望找一个爱我的同时也是我爱的男人,但是至今没找到。年轻的时候读书,很用功,每次考试都力争第一,从小学到大学。读书的时候也不知道打扮,也没时间看时尚杂志。总之埋着头一条心学习,等到工作了,年龄也大了。读研究生的时候谈过一个,是同学,挺帅的小伙子。有两个女孩都喜欢他,其中就有我。他就这一点不好,对谁都似乎有那意思,弄得我和那女同学相互之间跟仇人似的。实在说那女孩比我漂亮一点,而我比她更聪明一点,最后他要了她,我痛苦了一阵子,到学校图书馆日夜看书,那一段时间我学习的效率特别高。我要求我自己一定要忘掉他,结果我以为我做到了。那男的后来出国,还是把那女的甩了。她和他就差拿结婚证了,校内校外谁都知道,那女同学几乎自杀。当时我有一点兴灾乐祸,心想幸亏当初他没要我,不然今天要死要活的人就会是我了。后来过了好些年,和几个朋友在三里屯的一间酒吧,猛抬头看见对面桌子旁人堆里有一个人,白皮肤黑头发戴眼镜,心里猛地〃格登〃一下,像有东西扯着似的。我呆呆地看了半晌,其实不是他,是一个气质和他有些相似的男孩,比他年轻多了,看着眼熟是因为我记忆最深的是他当年在大学读博的样子。你瞧瞧,本来以为自己已经把这段经历给忘了,其实心里还是没忘。
女人就是这样,爱上一个人得不到,也可以在心里爱他一辈子,没法子的事。
〃宁缺勿滥〃是他们的口头禅。追求完美主义的单身者大抵受过较高的教育,职业状况及经济状况良好,有的人因为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而追求完美的爱情,可以归纳为精神型;有的人因为受到时尚潮流的影响而追求完美的婚姻,可以归为精神物质综合型。他们几乎都有结婚的意愿但是又迟迟未婚,不过从未放弃过希望。自信而自负是他们共同的特征,凡事都期望获得理想的效果,有时过高地估计了自己,不愿脚踏实地地依据主客观现实降低个人对于爱情和婚姻的要求。其中有人因此而终身未婚,这一类人在单身者中占的比例不小,我们在采访中已经注意到将他们和那些从心理到行为完全排斥婚姻的单身者区分开来。
独立自信的单身女人(一) 
葛红兵 胡榴明 
〃单身女人〃,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一个很时髦的话题,1990年代初期有一部电影名叫《独身女人》,由影星潘虹出演女主角,讲述了单身女人的故事。
调查过上海两家婚介所,尽管他们不愿意公布来婚姻介绍所登记的顾客总人数,但据透露,来此登记的单身男人和单身女人的比例是43%和57%。另外的几组比例数字分别为:北京某大专院校职工人数1 579人,单身男女总人数是173人,单身男女的比例是23%和77%;武汉某企业职工总人数1 907人,其中单身男女总人数是67人,单身男女的比例是29%和71%;南京某街道服务行业在职职工人数95人,单身男女总人数9人,单身男女的比例是44%和56%;广州某新闻单位职员总人数184人,单身男女总人数12人,其中男性3人,女性9人,单身男女的比例为25%和75%。
综合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城市的单身群落之中,单身男女的比例并不相等,总的来说,单身女性的人数超过了单身男性。
翟淑萍,38岁,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单身女人,深圳某集团公司总裁,所在公司先后在海口、深圳投入房地产开发,建设资金达两亿多元人民币。1995年被海南省推荐进京参加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知音》杂志曾以《亿万富姐,男友终于逃离了你的爱情田园》为题,长篇报道了她的个人感情生活的失落。这是一段相恋6年最终离散的故事,他们分手时,她的男友说自己好累。一个被事业几乎占据全部生活的女人,想找寻一个可以倾心依托的伴侣并不是很容易。《知音》,1999(4)。
资料表明女性对于情感生活特别注重,生理上的欲望不是没有,由于社会长期对女性性意识的压抑,和男性相比她们比较有克制的能力,生理上的克制力和心理上的期望值相结合,使得女人对伴侣的选择更为苛刻,她们的原则是宁缺勿滥,特别是高阶层、高知识的白领女性。这就是城市未婚女性单身者比例增大的具体原因。
APPLE和ALEX两个女孩,居住在深圳罗湖商业中心一座新落成不久的商住楼第21层。APPLE在保险公司做经理,ALEX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她们两人合买了这一套房子,并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了装修和家居布置。她们平时喜欢交朋友,喜欢喝酒,喜欢请朋友来家玩,自己动手下厨招待他们;喜欢和朋友出去泡吧,〃热爱酒吧里轻松、随意、无羁的气氛〃。
平时,ALEX会点燃一支烟〃坐在窗前,听火车轰鸣着掠过〃。这是在都市依靠努力工作而生活的现代年轻单身女性。
有一本1980年代美国人写的社会科学普及读物《女人:一本给男人看的书》,中间有一章专门谈到单身女人,其中提到1970年代以来美国离婚率增长了70%,几年间大约有700万人进入单身者行列,但是妇女再婚人数比男人少,〃1977年,每5个成年女人就有两个没有丈夫〃,单身女性(未婚单身、婚内分居、离异丧偶)人数占女性总人口的44%。虽然这是1970年代的调查数字,但是它能让我们了解美国社会单身女性状况。这本书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单身女性近20年来迅猛增长的社会趋势有着很好的参照作用。
中国大城市,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珠海、大连,不少受过高等教育的单身者(其中不乏女性)拥有理想的工作,也有较为丰厚的经济收入。好的职业能够使人获得自信,获得成就感,提高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充裕的经济收入使人能够享受到普通人所不能享受的精神和物质的极大满足。这一切足以使一个人骄傲,使他们不愿意轻易从属于另外一个人,所以他们也不愿意轻易地走入结婚者的行列,特别是单身女人女人获得经济的独立,从心理上再也不愿意成为男人的附庸,择偶问题更为审慎。
1980年代起,中国城市单身女人的数字急剧增长,单身女性所承受的生活压力比婚内女性要大得多〃他们的称谓就明白地表达出她们孤身一人应付社会的那一种生活方式。〃
独立自信的单身女人(二) 
葛红兵 胡榴明 
单身女性在这个社会的生活难度要超越大多数的单身男性,因而单身生活对于她们是一个严酷的选择。做一个单身女人是很不容易的,她们必须具备足够的条件。
1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尊
人格的独立不是挂在嘴边的女权主义和大女子主义,而是思想深处的自信和自立。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在她的作品《简·爱》中反复强调女性的自尊和人格独立,但是在现实中她仍然以嫁给了一个有钱有爵位的男人而感到庆幸。一些表面看来好强的女人实际上内心非常虚弱。在漫长的以男人为主体的人类历史中,女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被打上了必须尊崇男人的思想烙印小时候她们尊崇父亲,以父亲为主宰,在她们眼里父亲是家庭的梁柱,是家庭和社会联系的纽带;长大了她们尊崇丈夫,以为只有丈夫才是自己终生的依靠尽管现代社会男女在法律上已经平等,但是传统的女性自卑感并没有在一夜之间荡然无存。
中国文化圈单身女性不少,她们知识丰富、有思想、有独立追求,对婚姻、家庭也有独特的看法,不容易受常识以及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