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在平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漂在平凉- 第3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姚学礼的作品,绝不似经过修剪的盆景。这古老而神奇的黄土地上的种种真实,都是作者大胆率直反复歌咏的对象。甚至于男女之事的种种场面描写,在作者笔下也是自然而率真的,就象天地山川的存在一样理所当然。
那么姚学礼其人呢?在这个什么人都喊钱,讲效益,说创收,争待遇,论赢亏,比穷富,图名利的大环境下,姚学礼却如他的文一样,真实的纯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穷文人因文而穷,是穷才文,这文的真实只是文人的平民心理而已。绝不是人如其文!人比文复杂,怎能文如其人呢?粪土污垢作肥料种出的花却很香很艳,美丽的孔雀肉吃起来并不香,就像树开花和鸡屙屎都是一种发泄,但花不等于树,屎不等于鸡一样。”
姚学礼是属于这个小地方的“小作家”。之所以是平凉人心目中的“小作家”,是因为在小地方出小名,在大地方出大名,或者说,小地方出小作家,大地方出大作家。就譬如同样一个平凉人,原在平凉给人感觉不怎么样,可一调上省级或去北京干事,就气象大得多。
王洛宾是西部“情歌大王”,那么毫不夸张地说,姚学礼笔下的文,那种真性情,当之无愧可以称作为西部“性歌大王”!
这一听一看之间的区别只在于王洛宾的歌是含蓄的,通过音符憧憬着人们美好的梦想!而姚学礼的书,是赤裸裸的、真实的,用文字舞着人们渗透在骨子里、掖藏在灵魂最深处的东西!
第4篇 高原魂——老三“走进西藏”摄影展
    “西藏很神秘,风光极美,能将西藏那天人合一,人与各类稀有动物共同生存的情景带给久居僻远平凉的人们一直是我的一个心愿。”这是老三埋在心底最深处的愿望。
于是,“双节”期间,平凉人便收到了这样一份大礼——老三行程20多天在雪域高原拍摄的100多幅西藏风情摄影作品在广场展出3天。
西藏大地是广袤深邃的,藏族文化是灿烂辉煌的,西藏的民风民俗又是变化多端、形式万千的,就如浩瀚无边的大海。西藏之行20多天,在藏区走的路愈长,了解的情况愈多,老三却似乎觉得离西藏愈远,他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西藏带回来,带给平凉人!他以凝重深刻的激情,浓烈厚重的色彩,把西藏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山水、民风以及自己的人生都融进了他的镜头之中!
行走在雪域高原上的老三,如同天涯孤旅,心灵的空间宏博广阔,跋山涉水间的种种苦楚,是一个摄影者一生的历程……西藏,那个遥远神秘的名字,一片纯净圣洁的热土。迷人的纳木错风光、令人心醉的青稞酒、金碧辉煌的寺院——西藏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浪漫绚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老三,吸引着他去探求这辽阔土地的奥秘。
于是,2004年5月,《大众摄影》杂志社组织“走进西藏”摄影创作团,老三去了,他先后在拉萨、在日喀则、在中尼边境等地,拍摄了上千张反映西藏自治区风光地貌、民族风情以及藏族同胞的生活照片。这些照片有反映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峰的镜头,有雪山、草地、蓝天、湖泊,有寺院,有膜拜的信徒,有沙丘,有……
走进西藏,高原的雨雪冰雹洗涤着一个用镜头诠释生活与生命的人,圣地的神灵奇光、洁白的云朵、浓烈的桑烟因老三走进平凉!
对于老三这个为摄影创作不断奋斗的人而言,摄影越到后来,生活和文化的积累起的作用越加明显。瞬间的把握,捕捉,在于按快门前的发现,而发现取决于审美的积累!学习,学习文学、学习哲学……他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老三何许人也?
老三,平凉天门人。
老三,大名彭银军,因在家排行老三,所以平时俗称老三。
老三,1985年在平凉西大街宾馆上侧两间低矮的民房中开办“天光照相馆”。后在星兴商厦四楼拍照巨幅黑白人像,再发展到和海鸥摄影冲印公司联营,开办“老三摄影工作室”、“世纪情缘”影楼。
老三,照相业务如日中天。
老三,摄影水平日新月异。
老三,在平凉地区举办的“崆峒风光”摄影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老三,在“环保杯”保护环境、爱我平凉摄影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老三,在“关山杯”摄影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老三,在“金龙杯”摄影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老三,在甘肃现代摄影学会出版的学会摄影20年画册中有作品入选。
老三,在“全国青少年摄影大赛”中有作品入选。
老三,在兰州举办的全国“丝绸之路”摄影艺术节中为平凉争回了荣誉。
老三,平凉市摄影家协会理事,甘肃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人像摄影协会理事,甘肃现代摄影学会会士。
老三,2003年被评为中国民俗摄影协会理事。
这就是老三!
第5篇 民国三十八年的大学生杜效国
    他年近80高龄,为何要出书?
他每月只有500多元的退休工资,舍不得买菜吃,为何要出书?
他花掉几十年来全家从牙缝里抠出来的钱,为何要出书?
他为出书与相濡以沫46年的老伴经常吵架,为何要出书?
他的儿子下岗、大龄未娶,重重负累,为何要出书?
书的内容全部写的是古代、近代历史人物,不是自传,为何要出书?
他明明知道这种书没有什么市场,为何要出书?
大概了解一下杜效国老人的简历,也许就会慢慢理解“为何要出书”?也许更不会理解“为何要出书”?
杜效国,生于1927年1月,原藉河南省通许县人。
1946年被范文澜任校长、潘梓年任副校长的中原大学录取。
1947年参加中共地下团组织,并任团支书。因学潮按组织安排,带领几十个同学离开学校,后参加了淮海战役。
1949年3月拿到中原大学毕业证。
同年南下留湖北省委工作,曾任王任重秘书科长、省机关团总支书,后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学习机械制造。
1958年在甘肃省委钢办室工作,参加了彭老总在兰州召开的会议。并记下了彭老总的词——“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练钢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谁为人民鼓与呼!”
1959年被指派到甘肃5个地区,调查农村生活状况。
1959年“庐山会议”后,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
1961年下放到徽县劳动改造。
1962年9月12日下午2:30,在住所被甘肃公安厅逮捕。
1963年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以“(63)反初字2号判决书”判刑15年。
1963年—1977年在平凉监狱服刑。服刑期间任技术室主任,设计试制出20个产品,把手工制砖厂变成机床制砖厂。
1978年服刑期满,因贡献突出,留职附件厂。
1994年以技术工人的身份退休。
杜效国老人有两个孩子,大儿子在附件厂上班,成家另过;小儿子下岗、大龄未娶,又是精神病患者。全家人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杜效国老人的500多元退休金。他花掉几十年来全家从牙缝里抠出来的16000元钱,又借了4000元,凑足20000元,出版了1500册《中华魂》,全书45万字,共涉及到“孔子、老子、扁鹊、李白、赵匡胤、徐霞客”等133人。
用作者的自序来作评——“我热爱祖国和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所以选写了一百多位古人传记,把他们的思想追求、言行编著出版。目的是想弘扬爱国主义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如有读者能从中受益,得到启迪,那就是笔者的最大快慰……”
杜效国老人的这些话不是一般的客套话,记者在他简陋得近乎寒伧的居室采访时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根据您写《中华魂》的题材看,这本书不能给您带来什么经济效益,您为什么要出这本书?”
“这是我一生的梦想,我是学历史的,我都快死了,不把我学了这么多年的精华留下来,我死都不瞑目!穷死我,我也要出这本书!没有人买,我就送给人看,我的书只要有人看,就变成活的东西,我就心甘了!”
你佩服也罢,你说他是神经病也罢,这就是杜效国老人!
第6篇 悲剧情结诠注悲情男人
    荆爱民的作品接连问世;荆爱民的作品研讨会适时召开;荆爱民诠注的悲情男人弥漫着雄浑沉郁的诗情;荆爱民的悲剧情结渗透着太多生活的无奈,读过了,品过了,你却不得不以更加感恩的心去赢得生活! 
中国人习惯于憧憬喜剧,荆爱民不同,想来他大概深知悲剧给人心的一种震撼,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比如“贾宝玉与林黛玉”。想来他确实深知,喜剧往往当时感觉很好,也许第二天早上你就忘掉了。悲剧的话,你可能会哭一场,可能过了几年你都忘不掉。因为忘不掉,你才会更加珍惜你的生活,才会更加激发你的力量,你才会更加努力。
看荆爱民的作品,心情是抑郁的,虽然有那辽阔的长空,无垠的黄土地,以及那纯美的王母宫、善女湫、瑶池沟,但是画面之外的那种沉重的思想却紧紧压在人心头,一刻也不放松;虽然有美丽的爱情,缠绵、缱绻,但是蕴蓄其中的又有多少的心酸和悲苦!《白露为霜》里的痛,不仅仅是大毛的不幸,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困窘,有更多、更多的东西深深地埋在那黄土层的深处……看过《瑶池沟最后一个道士》的人们不会不记得刘道士,不会不记得那一尊用生命与鲜血砺刻而成的“谜一样诱惑人”的相思菩萨。平凉的黄土圪垃,被荆爱民赋予了鲜活的生命,给予了主人公多少幸福,又留下了多少伤痛!平凉的黄土圪垃就像一位父亲,或许就像《妹妹在深山》里妹妹的父亲,何尝不盼着儿女们能得到幸福,可是却不得不把女儿嫁出去——只为着能吃饱肚子,当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还能追求爱情吗?庄稼人有庄稼人的规矩,就像《苦娃》里麦贵的命运不会出现奇迹一样,他也有向往,最后却只能被吞没在火海中。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局限,有人醒悟了,酿造出这个时代一类人的悲剧,譬如荆爱民酿造着这个时代男人的悲剧。或许,幸福,要在悲剧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