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愤怒    》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我愤怒    -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思。前不久,我陪两位老外到一家科研机构与该机构负责人面谈,该科研机构有差不多十人出席,领导很自然用了那套公共场合的话语系统,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建设和谐社会。弄得老外一出门就赶忙问我:“刚才那位先生到底想说什么?”
到底想说什么?我是很早就听明白了:希望这两位老外尽快邀请他去访问。
普通老百姓层面上,中国人总体上爱撒谎是不争的事实。许多人一面抱怨在中国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可是一转眼自己就加入撒谎的行列,撒谎甚至成为我们大家的一种无意识行为,张口就来。
去过西方国家的人普遍有一种感受,就是那里的人特别容易相信别人,你说什么人家都相信。
在中国,我们是先假定一个人是不诚实的,只有通过交往发现这个人是可靠的才开始相信他。在西方,人家是先假定一个人是诚实的,只有通过交往发现这个人经常撒谎才开始不相信他。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爱撒谎呢?一项心理学的对比研究可以部分地回答这个问题。这项研究分别在中国和美国调查人们心目中最具智慧的人和事,结果发现中国人心目中最有智慧的人是诸葛亮,最具智慧的事是空城计和草船借箭;而美国人心目中最具智慧的人是爱因斯坦、牛顿、亚里士多德等科学家和思想家,最具智慧的事是科学家的发明创造。
大家看,中国人心目中最有智慧的事竟然都和“骗人”有关。
也许有人会问,诸葛亮是军事家,而常言说得好,兵不厌诈,一个军事家欺骗敌人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你为什么把这件事上升到这样的高度?这个问题我分两个方面来回答。
第一,德国人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西方人尊称为军事理论的圣经。不像我们自己的《孙子兵法》,这本书绝大部分的中国读者可能没有读过。这两本书我们做个简单的比较就会得到有趣的发现:《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一开始说“兵者,诡道也”。我们再看看《战争论》的第一章“论战争的性质”,这一章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人多的一方要赢人少的一方,实力强的一方会战胜实力弱的一方。”这不等于大白话吗?许多读者可能会问,这也算什么兵法?
我当然不否认“诡道”的重要性。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战争的最后结局通常是由实力决定的。拿破仑就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帝站在兵力多的那一方。”
第二,在西方的战争史上其实也不乏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或者类似诸葛亮的避实击虚、四两拨千斤的经典案例。问题是,为什么这样的案例、指挥这些战役的将军没有成为西方人心目中智慧的象征、智慧的代言人?同样的道理,诸葛亮的功绩远不只空城计、草船借箭这些,可为什么偏偏是这两件“骗人”的事情在中国流传最广?
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的答案是,尽管道德层面上中国人谴责谎言,但是在内心深处,中国人并不把撒谎当回事,因此,对敌人撒谎、这一特殊的谎言一旦摆脱了道德束缚,就装上了“智慧”的翅膀。于是,谎言要掩盖的真相就堂而皇之地变成了机密,接下来的任务是比谁撒谎的本领更高,谁的谎言更难以被识破。
中国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这就是为什么中国那么多被发现剽窃的教授竟然还能继续做他的教授,竟然还能教书育人,竟然还有人为之辩护,说他抄得不算多,还有抄得更多的。这是典型的中国的逻辑。
著名作家巴金去世之后,人们在评价他的作品时发生了争论。于是有人说,即使巴金的小说一钱不值,单是他提倡讲真话这一点就足够使他成为一代伟人。
在中国,要成为一位伟人是多么的容易,只要说说真话就可以了。可是,能够做到这一点又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美国耶鲁大学一位教授从80年代开始在上海对中国人的消费进行研究。实际上,他一开始是研究中国人的收入的。为什么他后来改为研究中国人的消费呢?他告诉我说,因为中国人的收入他怎么也搞不透。他举例说,一个中国人告诉他,一个月的收入是2 000块人民币,可是这个人去买一件价值100元衣服的时候,眼睛都不眨一下。
他用了一个非常简单的类比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抛开复杂的汇率不算,将一块美元等于一块人民币。在美国,我自己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拿过2 000块一个月的工资,我去买一件价值100美元的衣服会怎么样?告诉你,我一定会非常非常的犹豫,一个月后,当我确信我非常喜欢这件衣服时,我才会去买的。结论是什么?结论是,2 000元不是中国人的真实收入。从此之后,我就不研究中国人的收入,开始研究中国人的消费了。”
确实,要搞清中国人的收入,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不但外国人搞不明白,就是我们自己也搞不明白。以上海为例,去年的人均收入上海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是,不足两万元,可支配收入不足一万元。你信吗?反正我不信,否则,上海那么多的房子都卖给了谁?
说到中国人的收入,有一个问题许多读者很有兴趣,那就是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收入到底谁高?有许多文章谈过这个问题,但是这些文章往往只列举一些统计数字,总给人隔靴搔痒的感觉。我在这里举一个具体的例子:两个在大学教书、工作了5到10年的人,谁的收入更高?
答案可以用“一波三折”这个词来形容。
如果我们只看人均收入,比如美国的人均收入接近4万美元,换算成人民币30万左右,乍一看上去收入确实比我们高多了。可是仔细一研究,好像又不是这么回事,首先要交掉40%左右的税,就只剩24 000美元了,除以12,一个月也就是2 000美元。乘以8有16 000人民币,好像还很多,问题是,在美国2 000美元绝对买不到在中国16 000人民币能买到的东西,所以绝大部分美国所谓的中产阶级平常的日子都是过得紧紧巴巴的,这就是为什么在美国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可以分期付款。
我有一个同学80年代留学的美国,在美国定居,前不久回国探亲。在接风的饭桌上有人也问到中美两国的收入问题。当时我这个同学回应些虚头巴脑的话,什么上海高楼林立非常繁华、什么车水马龙异常热闹、什么大的购物中心比美国的还现代等等。吃完饭出来,只有我们两个的时候,他对我说:“我怕影响大家的情绪没告诉他们真实情况,我在美国有一笔很大的存款,接近二十万美元。”
见我没有立即回答他,同学以为把我给吓住了,赶紧解释说,他去美国时间比较长,中国人比较节省,一般美国家庭也不见得有这么多存款等等。我终于决定不害怕影响“他”的情绪了,我停下来随便指着路边的一栋公寓问他,“你知道这里面一套房子值多少钱吗?”“多少?”“你那二十万美元不一定买得到。”
“是吗?”我同学一脸的不相信。
看到真的影响了我同学的情绪,我赶紧说,“你别着急。你日子绝对过得比他们舒服多了。因为你占有的消费品的总量远远多于他们。”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美国人敢于把他们的全部收入立即花掉,而中国人要把收入的绝大部分存起来,准备看病、准备养老、准备孩子上学。
老外搞不明白的还有中国的价格。老外首先不明白中国的农副产品为什么可以这么便宜。中国的农民难道只需要喝喝西北风就可以了?其次,老外不明白,为什么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商店里出售,价格可以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
要说老外最看不懂的是中国的纺织品价格。 本来中国给人的印象是纺织品大国,据统计,中国出口的服装平均价格为5美元。5美元,折合人民币40元,平均价格为40元,那通常意味着差不多一半还低于40元。可是,为什么在国内大商场的服装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前不久,上海市政府做出决定,取消(请注意,不是搬迁)著名的“襄阳市场”。我们刚刚做了一个外国人的调查,竟然有老外叫我们要求上海市政府重新考虑这个决定,保留这个“中国唯一的享有世界知名度”的服装市场品牌。
襄阳市场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许多人以为是“假冒而不伪劣”,不是。它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商店里的服装质次价高。
搞不懂中国人的数据
2005年无疑是西方媒体的中国年。新年伊始,英国《泰晤士报》就在1月3日,发表了该报前总编的一篇评论,题为《这是中国的世纪》,由此拉开了“中国热”的序幕。随后在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中国周”把《提问时间》节目制作搬到上海;美国有线新闻网(CNN)“中国周”也把主持人拉到了北京的钓鱼台直播,从5月14至22日推出整整一周的包括直播和专题片在内的《聚焦中国》报道。我本人6月份在法国时,也无意中看到了法国电视台一套长达5小时的介绍中国的节目。
纸质媒体也不甘落后,《纽约时报》先于5月6日发表社论《一个崛起的中国》,5月22日又刊登著名专栏作家纪思道的评论文章《中国——世界的首都》,并罕见地为其配上中文标题“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几乎在同时,《新闻周刊》5月9日也推出封面报道——《中国世纪》,用了21个版面进行了密集报道。6月20日,《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也发表了一篇题为《新大国的崛起》的文章,提醒美国大企业不要错过中国世纪。一周以后,著名的《时代周刊》也刊登了一组关于中国的特别报道。
本来,中国政府和人民对外国人的赞扬向来是极其享用的,但是近几年国际斗争的丰富经验显然大大提高了部分国人的警惕性。这次,就在我辈一如既往地准备陶醉于外国人如此高密度、超强度的赞美声中时,有人高瞻远瞩地指出,这场所谓的中国热不过是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精心密谋的、对中国的“捧杀”,其目标是试图将当年捧杀戈尔巴乔夫并导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