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随着安徽商人外出经商,徽菜也逐渐在各地普及起来。徽商富甲天下,生活奢靡,而又偏爱家乡风味,从而对徽菜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哪里有徽商,哪里就有徽菜馆。一部徽菜史就是一部徽商创业史,首先创出徽菜菜系的是绩溪厨师,因此绩溪有“徽厨之乡”的美誉。

  徽菜的发展

  徽菜发祥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民国时继续发展,建国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徽菜以烹制山珍野味而著称。徽州处于两种气候交接地带,绿树丛荫、气候宜人、沟壑纵横,这样的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黄山植物就有1470多种,其中不少可以食用。野生动物,栖山而息,徽州是山区,种类就更多。这些山珍野味构成了徽菜主佐料的独到之处。同时徽州名目繁多的风俗礼仪、时节活动也有力的促进了徽菜的形成和发展。

  徽菜至今已有数千式菜谱,并有专门书籍出版。徽菜菜系又称“徽帮”、“安徽风味”,是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徽菜的款式在长期适应消费需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其经过近千年的发展,不仅拥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名菜名点、美味佳肴,也锻炼出了一大批技艺超群、闻名遐迩的名厨,同时还涌现除了一批群众公认的著名餐馆。

  据不完全统计,自清末至解放初期,徽州菜馆已遍及上海、南京、武汉、重庆、苏州、杭州、柳州、衡阳、无锡等地,共三百多家,其中有200多家是绩溪人开办经营。上海的“大富宝”,武汉的“大中华”,芜湖的“同庆楼”等老字号菜馆酒店,至今仍然兴盛不衰,享誉海内外。自改革开放至今,徽菜文化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



第三卷 细说中国徽菜 第十七章 徽菜的特色

  徽菜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原料的选取和烹饪技法上。其最主要的特点是:清雅淳朴、原汁原味、酥嫩香鲜、浓淡适宜,并具有选料严谨、火工独到、讲究食补、注重本味、菜式多样、南北咸宜。

  原料的选取

  徽菜在选取原料时一般都是就地取材,材料丰富、选材严谨且四季分明,充分发挥了安徽生产山珍野味的优势。

  皖南山区和大别山盛产木耳、山药、茶叶、香菇、竹笋、板栗和石鸡、石耳、甲鱼、果子狸、鹰龟等山珍野味;长江、淮河、巢湖盛产淡水鱼,为徽菜提供了鱼、虾、蟹、鳖、菱、藕、莲、芡等丰富的水产资源;辽阔的淮北平原、肥沃的江淮、江南圩区盛产各种粮、油、蔬果、禽畜、蛋品,为徽菜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尽管材料丰富,但在选材时却是十分严谨的,一切立足于原料的新鲜活嫩。如:选料时笋非政山不用,鸡非当年仔鸡不取,鱼以色白鲜活为宜,鳖必用马蹄大为贵等等。

  烹饪技法

  徽菜的烹饪技法主要由刀工、火候和操作技术三个方面构成。

  重火功历来是徽菜的优良传统,它主要体现在擅长烧、炖、熏、蒸之类的功夫菜上,有的先炖后炸,有的熏中淋水,有的中途闷火,还有的要火烧涂料等等,从而使菜肴的味道更加鲜美。烧:讲究软糯可口,余味隽永;炖:要求汤醇味鲜,熟透酥嫩;熏:重在色泽鲜艳,芳香馥郁;蒸:做到原汁原味,爽口宜人,一菜一味。使用不同的控火技术是徽菜形成酥、香、鲜独特风格的基本手段。

  对徽帮厨师而言,对于不同的菜肴使用不同的控火技术是表明其造诣深浅的重要标志,也是徽菜形成酥、嫩、香、鲜独特风格的基本手段。除此之外,徽菜还讲究食补。即在保持风味特色的同时,十分注意菜肴的滋补营养价值。

  徽菜在烹饪技术上善于发挥原料本身的滋味,即保持原汁原味,且常用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在炖、蒸时,蛋白质水分解出富含鲜味的氨基酸、脂肪分解出的有机酸同加进的料酒起反应而生成香酯。这些都是徽菜作为一种区域性莱系的风格特色。

  徽菜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消费者的需要,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常见款式有:宴席大菜、和菜、五簋八碟十大碗、大众便莱和家常风味莱等,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徽菜的传统品种多达千种以上,其风味包含皖南、沿江、沿淮三种地方菜肴的特色。



第三卷 细说中国徽菜 第十八章 徽菜特点的形成原因

  徽菜菜系自形成至其声名的固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同其所处的地理、自然、文化、风俗及社会状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地理环境的因素

  对于徽州的地理环境素有“八山半水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概说,这里重峦叠嶂,溪流纵横,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80余座。成年积累月居住于崇山峻岭的山民,历来均以农林为主要谋生职业。他们或去田间劳作,或上山砍伐、种植、狩猎,或探亲访友,要比平原地带的住民耗费更多的体力和汗水。

  因此,山民们在日常饮食中比平原地区住民需要补充更多的钠离子。每年春夏秋的时候为作全年佐餐食用或备冬季绿色蔬菜之需,家家都有制酱和腌制蔬菜的习惯。所腌蔬菜和肉类的竹笋、香椿、黄瓜、萝卜、豆角、青菜、大蒜、生姜、辣椒、油豆腐、鸡鸭及鸡鸭蛋、猪肉等数十种。在徽州民间,几乎一年到头都能吃到腌制食品,且家家都有熬酱油、制豆瓣酱、生面酱的习惯。

  徽州地质构造复杂,是“原始江南古陆”的组成部分。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热量丰足,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尤其适宜茶树的生长,产茶历史上可溯至唐代,并以高山云雾绿茶的特佳品质享誉海内,唐陆羽《茶经》便有歙州产茶的记载。茶叶除了外销,山民们的茶叶还有剩余,于是在这里山民们无论男女老幼,均有饮茶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徽民除了食用人工栽培的蔬果外,还经常采集野菜佐餐,以起到消暑、清凉、解毒的保健作用,徽州的地理环境,形成了徽州土菜烹饪的原始特点。

  山区自然资源的条件

  在徽州山区,可食的动植物种类名目繁多。每年春季,一场暖雨之后,漫山遍野的竹海里苗笋争相生长,燕笋、江南笋、金笋、水笋、木笋等也都先后出山。

  苗笋中最为著名的产地就是歙县问政山,因土质的关系,该笋呈象牙色,笋质细微,掷地即碎,此为徽菜腌炖鲜的好原料。燕笋以绩溪大障山产的为佳品,这里,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山终年云雾缭绕,光热适宜,其所产之笋,笋质鲜嫩。比较出名的还有绩溪的王笋。

  于是在徽州民间的食谱中便出现了干笋炒肉丝、干笋炒辣椒、笋丁八宝酱、障笋老鸭煲及干笋炖猪蹄等诸多笋菜。

  另外,在绩歙交界的轻凉峰、野猪垱和祁门牯牛降生长有大片黄花菜,生长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山环境中的黄花菜品质绝佳。盛夏时节,采撷金黄色的黄花菜洗净蒸熟晒干即可做菜食用。此外,在这里还生长有大量的蕨类植物,可以用来做甜点、蕨粉羹等。

  山崖上还生长有灰褐色石耳,它同石鸡、石斑鱼一起被称为徽州“三石”,以“三石”蒸制而成的菜肴皆可为徽菜中的上品。

  民俗活动的影响

  受历史环境的影响,徽州形成了时节多、神会多、礼仪多的风俗。在这些融祭祀、饮食、娱乐于一体的民俗活动三要素中,徽州人又以食为重,于是,便促使徽州山民们练就了菜肴、面点、糕点等食品的烹饪与制作功夫。

  比较出名的糕点有芝麻糖、糖球、糖饼、糖支杆、酥糖、壳饼、火炙糕、交切、玉条、寸金、麻片、如意糖、绿豆糕与月饼等;面点有发包、寿桃馃、米粉蒸馃、油馃、发糕、灶馃、裹粽、拓馃、春馃、艾草馃、蕨粉馃、葛粉馃、麻糍、乌饭米团、挂面、焖粉等。

  所以,徽州的民俗活动成为了造就众多民间烹饪家的摇篮。

  徽商经营需求的推动

  受传统营商理念的影响,徽民自幼便形成了“重商轻田”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曾一度深入到了旧时的私塾教育中。除了读四书五经外还要学习珠算,为了适应经商的需要,绩溪霞水村的私塾还曾安排烹饪的课程。

  “民以食为天”,徽州人在外艰苦创业,他们既要赚钱,更需要吃饭、应酬。这些商人对徽州菜肴点心有一种特殊的乡里情结。于是,徽州面馆店、酒楼应运而生。

  徽州人外出经商,有的也是因为时局所迫而并非本人意愿。清咸丰三年至同治三年间,太平军先后八次与清兵鏖战徽州绩溪,由于战事纷纷,徽民无法安心在家园从事农耕,便携儿女出寻找谋生机会,这些家境并不富裕的徽民,在觅得落脚地后,都以先开小本经营的面点摊起家以维持生计,继而逐步发展成颇具规模的徽馆。

  徽商足迹遍天下,有力地扩大了徽菜的市场,推动了徽菜的发展。

  饮食市场竞争的促进

  自从徽州人闯入外界市场,并以餐饮服务为谋生职业后,徽州的平民菜肴便被推上了异地餐桌。然而,由于市场需求和竞争的存在,徽菜业仅停留在土菜的水平上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便促使徽馆经营者不断将原有的徽菜进行改造,翻新。

  徽厨们从自身菜肴特点出发,在烹饪技艺上不断改进、创新。徽厨在实践中还摸索出各种动植物油的特点,不同油脂由于自身性质不一样,烹饪时,根据需要来发挥其特性,叫“因菜施油”。为适应市场对创新的需要,徽厨们在火功方面做文章,他们准确把握制菜的火候,考究制什么菜用什么火,总结除了30多种工功法。

  追求与时俱进的徽州人在迎合市场的需求的同时也使徽菜更加丰富多彩,有效促进了徽馆业的发展。



第三卷 细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