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自我论个人与个人自我意识-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结束关于个人年龄阶段发展和个人自我意识的概述之后,不能不承认这一概述还是片断性的。然而,其原因是否仅仅在于经验调查资料不足和生命全程心理学的理论研究欠缺呢?

    如果认真地对待这样一个命题,即个人不是一个系统,而是一部永远多元的、未完成的历史,它的意义只能通过回溯才能充分认识,那么,任何一种从生至死的自我意识发展的一般图式只能是一个具有启发价值的形式图式。了解了心理生理发展的转折点以及构成某一社会中常个体生命全程的各种社会性转变逻辑,心理学也就能够预测并描述这一个体的典型常规发展危机。但是,这里所描述的只是个人面临的各种问题的性质、循序性和相互关系。任何一个少年都会问自己,他是什么人,他想成为什么人。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在以某种方式确定自己社会角色的对比关系和等级次序以及生命活动的领域。任何一个老年人都会问自己,他是否正当地度过了一生。但这些问题的提法、表述、尖锐程度,更不要说是它们的答案,都是有个体差异的。而能够再现这些具有个体差异的问题和答案的,恐怕也只有个体传记或诸如《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布登勃洛克一家》、《福赛特家史》或《谛波父子》这样的小说。

    自我意识年龄动态变化方面的科学资料的片断性,只不

…… 286

    自 我 论182

    过是我们的生命世界本身永远无穷无尽的无数后果之一。因此还是让我们把发展心理学搁下,看一看人对自己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这种观念的可靠程度有多大,自我分析在自我意识中起什么作用。

…… 287

    282自 我 论

    第 三 章自我认识心理学

    自己心目中的“自我”

    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有健全理智吗?

    如果有,那么它深刻吗?

    我是否有超群的智慧?

    老实说,我不知道。

    而且,我忙于日常事务,很少考虑这类根本问题,我的判断总是随情绪而变化。我的判断只是仓卒的估计。

    斯丹达尔人的自我观念赖以形成、保持和发生变化的直接心理过程和自我意识机制是什么呢?

    与总是作为统一整体出现的行动着的、存在的“自我”不同,反思的“自我”可以分解为许多要素。关于反思的“自我”

    ,罗森堡曾经提出的一个模型,可以说最为完整,这

…… 288

    自 我 论382

    个模型包括一系列侧面①。

    反思的“自我”的成分即它的组成部分、要素或分析单位,在语言学上分为名词(男孩、工人和父亲等等)和形容词(聪明的、漂亮的和爱嫉妒的等等)。前者回答“我是谁?”

    的问题,后者回答“我怎样?”的问题。人们描述自己和别人的用词为数很多。而纯粹心理学的、说明人格的术语自然为数较少。但尽管如此,几位基辅学者编制的一份词汇表,虽然仅限于列举个人的正面评价属性,收进的名词却也有582个之多。可是自我描述的成分不是随便结合起来的,因此也只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研究。

    结构。这些成分的结构首先是按照对其中某个成分的认识亦即这一成分呈现于意识的明确性来构成的;其次是按照各个成分的重要性即主观意义来构成的;第三是按照各个成分的顺序性即相互之间的逻辑协调性来构成的,“自我形象”

    的整体一贯性和一致性也取决于此。

    尺度。

    尺度标志个别成分成“自我形象”

    整体的特点,包括稳定性(个体关于自己及自身特点的观念的稳态性或易变性)

    、自信心(感到能够达到自己的既定目标)

    、自尊心(有个人意识,承认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的价值)

    、定型化(个体易于或难于改变对自己的看法)。

    注意中心。注意中心可以表明,“自我性”或其个别特性在个体的意识中占什么地位:他的注意主要集中于自身还是主要集中于外部世界,他关心的是自己的内在品质还是给别

    ①罗森堡,M。

    :《自我观念》,纽约,1979。

…… 289

    482自 我 论

    人造成的印象,等等。

    “自我性”的各个方面。就是“自我性”的广度或领域:“肉体的”和“社会的”

    ,“内在的”和“外表的”

    ,“意识到的”和“未意识到的”

    ,“真实的”和“不真实的”

    “自我”或其特性。

    “自我性”的各个平面(或层次)。就是“自我性”的客观化程度。一个人看待自己和别人,总是同时从现实的、可能的、想象的、希望的、应该的和表现的几个角度来看。与此相应,当前的(现实的)

    、可能的、想象的、希望的、应该的和“扮演”的即表演的“自我”形象各有不同,这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现在是什么样的人;他觉得什么样的“自我”

    对他是可能的;他想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理想的、应该的“自我”形象是什么样的;他给周围人“看到”

    、表现成什么样的“自我”。每一个这样的形象都是一种独特的认知图式,各有自己的读数系统。

    动机。指激发人为了自己的自我观念而采取行动的情感冲动。动机也是多种多样的。企求达到正面的“自我”形象,这是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之一。人们总是宁可有较强的而不是不强的自尊心;清楚的、定形的形象而不是模糊的、不明确的形象;稳定的而不是易变的形象;一贯的而不是不一贯的形象;宁肯有自信心而不是缺乏自信心等等。人对自己的态度从来不会是漠不关心、不感兴趣的,而情感的格调、方向(情感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和强度即这些情感的作用力则贯穿着人的生命活动的所有领域。

    这类动机中最稳定的、可能也是最有力的一种就是自尊心。第二个特殊动机是“自我

…… 290

    自 我 论582

    恒定“感,这种感觉促使个人支持和保持一旦形成的”自我性图式“的稳定性,即使这个图式不完全令人满意。这两种动机的相互影响近年来已成为专门实验研究的对象。

    “自我性”

    的认知图式是按照什么心理规律构成的呢?

    现代心理学把这些规律归纳为四条基本定理:一、内化,亦即接受他人的评价;二、社会比较;三、自我定性;四、生活体验意义整合。

    接受他人评价的内化定理,换句话说就是反映的、镜中的“自我”说(库利和米德的主张)

    ,已有一定的实验证明。

    人关于自己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周围的人对他如何评价,特别是如果这是集体的、群体的评价的话。在有利意见的影响下自我评价会提高,在不利意见影响下自我评价会降低。这种改变有时是相当稳定的,而且随着基本自我评价的变化,在他人评价并未直接涉及的一些方面也常常会发生变化。例如,一个人从团体方面得到了过高的评价,慢慢地其追求(向往)水平也会过高而超出他人所肯定的优点、长处。

    但是,自我评价的心理机制是相当复杂的。首先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个人的自我形象”

    的变化只是由于他接受旁人对自己的看法,接受外部评价(人家说我漂亮,所以我的确漂亮)

    ;还是由于他接受另一个人的角色,把自己放到另一个人的位置上,从一定的角度来琢磨那个人的态度?第二个问题是:一个人把谁当作他这个有关的“另一个人”?

    他为什么这样做?这个人物的“有关性”主要取决于他的职位(他是长官还是下属)

    、他的学识(他是专家还是普通人)

    、一

…… 291

    682自 我 论

    定的参照群体属性(他是“自己人”还是“外人”)

    ,还是与他的私人关系(他是朋友还是敌人)?

    这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实验研究表明,“自我形象”

    在外部评价影响下变化以及在社会道德规范影响下变化,当被试者认为他的关系人(例如同事)对他的品质或表现评价一致时,比他们意见不一致时更显著。最后,各种人对他人意见的敏感程度和容易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有的人若无其事,有的人随着别人的愿望而完全改变自己的“自我性”。布雷德伯里的短篇小说《火星人》形象地揭示了这可能导致什么结果。小说中的人物变作周围人们想要看到的各种面目,结果由于他们的各种期望不能共存而死去。

    内化的心理复杂性也在实验中得到很好的证明。几个小型的生产小组的成员(每个小组5—7人)被建议对各人、包括自己在内的组织能力和业务能力作出评价,并推测别人对他会如何评价。对以下三项指标作了比较:自我评价;小组的客观评价——同事对个体所作评价的平均值;个体推测的小组评价。结果,自我评价较高的人得到的小组评价高于自我评价较低的人,预测的小组评价和小组的客观评价也有联系。但自我评价与预测评价之间的吻合程度要高于自我评价与小组客观评价之间的吻合程度。

    只有40%自我评价较高的人得到较高的小组评价,而自我评价中等的人只有26%得到中等的小组评价。在业务能力的比较表上,自我评价较高的人有一半以上得到较低的小组评价。

    与小组意见明显不同的较高的自我评价以什么为支柱

…… 292

    自 我 论782

    呢?

    首先,自我评价不一定是以这一小组的价值系统为根据,它可能是根据其它标准。补充调查表明,自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