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三国相继被兼并

1940年5月10日,德军入侵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法国。卢、荷、比很快沦陷;英、法军队连连受挫,在敦刻尔克面临绝境。斯大林见德军顺利西进,英法自身难保,就立刻变脸,开始改变过去信守“互助”条约的政策,转而准备吞并波罗的海三国。在他眼里,《宪法》就是一本书,条约就是一张纸,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5月25日,苏方声称,“在立陶宛政府机关的庇护下”,出现红军战士失踪事件,苏方照会立陶宛政府立即停止挑衅,否则苏联将采取特别措施。立陶宛政府为了止息苏联的愤怒,于第二天答复要“立即进行详细调查”,并成立了调查委员会。但是,莫斯科当局醉翁之意不在酒,继续促使冲突升级,并坚决拒绝与立陶宛调查机关进行任何合作。立陶宛方面为防止事态进一步发展,一面表示“衷心欢迎莫斯科当局对查明事件所提出的一切要求”,一面进行了一系列逮捕,并加强对苏军驻地附近居民的监视。立陶宛总理和外长先后赴莫斯科与苏方会谈,力争解决冲突;又应莫洛托夫的要求,免除了内政部长和政治警察署署长的职务,以体现解决这一事件的诚意。

但苏联方面仍不断扩大事态,声称“波罗的海三国缔结军事同盟,为的是反对苏联”。其实三国1934年9月12日订立的同盟条约,不仅曾被莫斯科当局视为集体安全的一部分,而且苏联在与三国签订“互助”条约时,也没有任何反对保持这一同盟的要求。1940年6月14日,苏联继续加大压力,莫洛托夫发表声明说:“立陶宛政府力图使苏军不能驻在立陶宛……粗暴地破坏了与苏联签订的互助条约,准备侵犯苏联边境。”并要求立陶宛政府组成“有能力、有决心保证忠实执行互助条约和坚决压制反对者的政府”,保证“苏军能够自由通过立陶宛领土,以便部署在立陶宛的重要地区,苏军人数应足以保证互助条约的实施和防止反驻军的挑衅行动”。莫斯科当局要求立陶宛在10个小时内做出答复,否则“苏军将立即开进立陶宛”。立陶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被迫在苏联最后通牒到期前15分钟,通知莫洛托夫,立陶宛接受一切要求。

立陶宛被迫就范后,莫斯科当局又故技重施,向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公使递交了声明,指责两国签署的波罗的海条约,要求两国成立新政府并同意苏联驻军,限令6小时内做出答复。两国政府势单力薄,在规定时间内接受了苏联提出的条件,原政府宣告辞职。莫斯科当局立即派特使分赴三国谈判新政府的组成问题,三国元首迫于苏方压力,完全接受了苏方指定的候选人,组成了亲苏政府(即苏联的傀儡,“带路党”政府)。苏军相继进驻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新政府的成立和苏军相继进驻各国,实质上使三国完全丧失了独立性。三国政府在实行任何一项重要措施时,都得秉承莫斯科的指示或莫斯科代表的旨意。7月14日,三国同时进行议会选举,宣布成立苏维埃政权。1940年8月初,苏联最高苏维埃第七次会议决定吸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为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波罗的海三国正式被苏联兼并。苏联增加了17。4万平方公里土地,586万人口。

10。究竟该信任谁

“东方战线”受争议

自从二战全面爆发后,德军很快席卷了北欧、东欧、西欧和巴尔干半岛。到1941年初,德国控制了包括法国、波兰西部、挪威、南斯拉夫等16个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这时的世界,只有英国在独自和法西斯轴心国抗衡。

当德军横扫欧洲大陆之时,苏联和英国不同,它是以纳粹的同道、共同分赃者的姿态出现的。苏联入侵芬兰、占领波兰东部、侵占罗马尼亚部分领土、吞并波罗的海沿岸三个主权国家。斯大林看到如此强大的德国必然会威胁苏联的安全,便开始着手采取防范措施:将苏联的重工业和军工工业,有计划地迁移到乌拉尔山脉57以东;对德国和谈,避免刺激德国;稳住东方的日本,和日本签署中立条约;建立所谓“东方战线”,靠武力增加战略纵深。

在苏联的防范措施中,建立“东方战线”最受争议。在这个过程中,苏联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条款,占领了约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将芬兰、罗马尼亚等邻国迅速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还遭到了世界各国的强烈谴责。事实上,“东方战线”在战争中起的作用极其有限,就像苏联“肃反运动”一样,目的是消灭敌人,结果制造的敌人远远比消灭的敌人多!

谁我都不相信

德国方面,西线战事早已平复,只有英国凭借隔海的优势仍在叫板,这让希特勒感到有机会腾出手来,对付东边的大国苏联。而德国情报机构对苏联的判断,也让希特勒认为苏联是非常容易对付的,便开始制订入侵苏联的计划,代号为“巴巴罗萨”58。

1941年春天的头几个星期,斯大林一直颇为苦恼。他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情报机构,那些情报人员不是为钱,而是为了理想在从事危险的工作。他们报告说,德国正在谋划大举进攻苏联。斯大林不相信情报人员的话,就像任何人都会背叛自己的上司一样,斯大林坚信别人也会背叛他,特别是以“撒谎”为职业的间谍。从表面上看,他的这种想法也有一定道理:情报人员几个月前就在报告德国要入侵苏联,现在不还是好好的吗?

此前,英国首相丘吉尔送给斯大林一份秘密情报,提醒斯大林,德国即将入侵苏联。丘吉尔对自己的绅士风度颇为满意。然而,这个警告的效果正相反。在过去20多年,丘吉尔一直是个立场坚定的反共分子。所以,他的警告更让人怀疑是挑拨离间。斯大林认为丘吉尔的警告用心险恶,是英国想祸水东引,想让苏联和它的纳粹同志火并。斯大林最不希望在没有准备好之前,就跟德国开战。但苏军在肃反运动中失去了那么多高级将领,只有天知道他什么时候才能准备好。

“红色间谍”佐尔格

关于苏德战争,斯大林没有任何可以信赖的人来讨论。自从他的第二任妻子莫名其妙地“自杀”之后,再没有女人能在他的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没有朋友,至于同事,都像他一直希望的那样,平平庸庸、唯唯诺诺。经过1936~1939年的大清洗,苏联的外交队伍几乎分崩离析。外交事务的掌门人莫洛托夫也只干了两年外交,且一门外语都不懂,他的外交特长比起搞阴谋的特长还差一些。虽然贝利亚掌管的国外间谍网发展迅速,但在大清洗前,他只是一个地区的警察头目,没人教他如何运营一个国际间谍网,如何解读和评估到手的情报。能够帮助莫洛托夫和贝利亚的那些人,虽然受过良好教育,有丰富的经验,但他们都已躺在了墓地里。

在这种情况下,一份份情报被送到斯大林的办公桌上,等着斯大林自己做判断。情报显示,德国即将入侵苏联。这类情报来自多名特工,这些特工中最著名的就是至今还被一些德国老兵痛恨的、前德意志帝国士兵、“红色间谍”佐尔格59。他是德国社会民主党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生兼战友F。佐尔格的侄孙,家族遗传,根红苗正。作为20世纪最有胆识的间谍之一,他的信条是,不撬保险柜,文件主动送上门;不持枪闯入密室,门却自动为我打开。

1941年6月14日,佐尔格向斯大林传递了一份对苏联命运至关重要的情报:德军将于6月22日进攻苏联。这个情报的准确性甚至可以用伟大来形容,它根本没有误差。而且,这份情报传到苏联的时候,距德军开始进攻还有8天!

如果相信这份情报,一切都还来得及应付,但斯大林对这种情报感到厌烦。他竟然在一份报告旁边批示:“或许我们应该让这个情报员‘滚蛋’。他提供的不是情报,而是谎言。”知道斯大林根本不相信这些警告,情报分析人员只好把这类情报归入“可疑和误导”一类的档案中。

心里一直没概念

不仅仅是情报员,连苏军边防部队也开始报告德军行为异常。1941年,德军飞机经常侵犯苏联领空,以进行侦察。3月27日至4月18日,德军飞机侵犯苏联领空不下80次,每次德军飞机都要深入苏联领空20~30英里,而苏联只是若无其事地发个“抗议”照会。斯大林给人的感觉像只鸵鸟。

而此时,连奴性十足的贝利亚都感觉苗头不对。通常,贝利亚总是告诉斯大林一些他喜欢的情报。现在,他也向斯大林报告,德国向白俄罗斯、乌克兰和立陶宛派遣了许多破坏分子。他们或是一个人,或是一个组,携带无线电发报机、武器、现金和苏联护照,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前白俄罗斯军官。20年前,这些人曾在同一地方和红军打过仗。1941年5月,苏联边防军抓获353人,他们想偷越边境。6月初,抓获108人,还不清楚有多少人成功偷越了边境。但斯大林对这些情报仍然不重视。

6月11日,贝利亚的手下在桑河河底发现电话线,德军一直在监听红军的电话。斯大林听到这类消息,有时会被激怒,有时勉强装出一副冷静的神态,他会说:“希特勒和他的将军们,不会愚蠢到要在东西两线作战。一战中,德国人就是这样被扭断了脖子的。希特勒才不会冒这个险。”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个人如果天天被人喊“万岁”、被人歌颂成“伟大”“光荣”“正确”,他肯定会以为自己“一句顶一万句,句句是真理”,脑子短路是一定的,比被门挤了还傻!

然而,斯大林也感觉到,他和希特勒现在都陷入了一场紧张的竞赛之中。谁能首先集结足够的兵力,谁就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斯大林只是在几个星期前才开始加速备战。在长达数月的时间里,斯大林都犹豫不决,对苏联到底要打一场什么样的战争,心里一直都没概念。

就不这么认为

1941年5月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