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 第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日本护航舰队的主要对手是地中海沿岸同盟国港口的31艘德国潜艇、14艘奥地利潜艇和3艘土耳其潜艇。当时日本军舰还没有装备声呐,完全靠肉眼发现目标,但是这些军舰上搭载了新型的反潜武器——深水炸弹。战争虽然漫长而激烈,但日本人打得还算比较出色。到战争结束时,第二特混舰队一共执行了348次护航任务,护卫船只788艘,搭救人员7075名,跟同盟国潜艇交战了36次,最大的损失是1艘驱逐舰被鱼雷重创。

在这次远征中,78名日本海军官兵阵亡,其中73人至今仍然安葬在马耳他岛上的战争公墓里。一战结束后,为了表彰日本人的突出贡献,日本从德国得到了7艘潜艇作为战利品。获得这样珍贵的“礼物”,日本的潜艇技术突飞猛进,也算是一大收获。

此外,一战后期,日本海军还编成第一特混舰队,负责在南中国海、苏禄海、印度尼西亚海域和印度洋进行岛礁作战。第一特混舰队的部分兵力以开普敦为基地,协助英国海军好望角分舰队作战。

无论是否出于日本的本意,经过一战的海外作战行动,日本海军已经从沿岸海军向远洋海军转变了。

04。 把美国人给惹来了

击沉“卢西塔尼亚”号

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但是,斐迪南大公被刺身亡,对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人来说,不过是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在一个没听说过的地方被刺杀的事件,根本没什么重要意义。

一战爆发的最初几个星期,美国一再宣布不卷入这场战争,大多数美国民众非常支持政府的中立政策。美国报纸报道的欧洲战况,多数美国人是抱着事不关己、看热闹、扯闲篇的态度读来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美国人跟欧洲人之间毕竟有密切联系。当时,每9个美国人中就有1个出生在欧洲,也就是移民一代。美国人口中有600万来自中东欧,420万来自西北欧,150万来自南欧。另有1800万本土出生的美国人,他们的父母出生在国外,也就是移民二代。

因此,一战爆发之初,美国政府曾一度非常担心欧洲交战各国要求曾作为其国民的美国人效忠他们,从而引发美国动乱,所以美国政府更是申明严守中立。

1915年5月7日,英国“卢西塔尼亚”号豪华客轮从美国纽约出发,航行在大西洋上,目的地是英国的利物浦。这艘客轮上有1257名旅客,其中有159名美国人,有168名儿童。

当时,德国已经命令它的潜艇和水面舰艇在公海上攻击英国商船和客轮。当“卢西塔尼亚”号航行到爱尔兰附近水域时,接到了英国海军总部的警告,说德国潜艇正在爱尔兰海岸以南海域活动。过去一周内,已经有23艘商船在这片海域被击沉。现在,“卢西塔尼亚”号成了这片海域上唯一的船只。船长很紧张,计划中护航的巡逻队也没来。

当“卢西塔尼亚”号在这片危险海域孤独航行的时候,它正被德国U…20号潜艇严密监视着。德国海军规定,为了防止英国客轮上携带食品和军火,德国潜艇可以攻击英国的客轮。事实上,“卢西塔尼亚”号客轮确实载有4200箱子弹和其他弹药。当然,德国潜艇击沉它的时候并不知情,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U…20号潜艇仍然发射了鱼雷。

于是,“卢西塔尼亚”号这艘和“泰坦尼克”号客轮一起被世人称为“永不沉没之船”的豪华客轮,仅仅18分钟便完全消失在汹涌的波涛之下。不同的是,“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因为撞到冰山,而“卢西塔尼亚”号是被德军击沉的。

“德国佬”成了骂人话

“卢西塔尼亚”号上的逃生场面非常混乱,48只救生艇中只有6只完好无损地被降下,其余救生艇由于索具放松时失去平衡,全部随客轮沉入海底。

因此,“卢西塔尼亚”号的伤亡令人震惊,1257名旅客中,1201人死亡;159名美国乘客中,有124人丧生。

在恐怖的逃生场景中,发生了一幕可歌可泣的壮举。当时,一个叫范德比尔特的37岁的大款,一面指示他的贴身男仆寻找能找到的所有孩子,一面亲自引导妇女和儿童上救生船。他把自己的那只救生船给了一位妇女,然后,跟其他四个老爷们儿一起,手拉手,眼望着前方,不时地给其他人鼓气说:“死有什么可怕!”

在“卢西塔尼亚”号客轮被袭事件发生后不到23小时,美国总统威尔逊就收到了美国驻英国大使佩奇的电报。佩奇在电报中直言不讳地陈述了英国对于“卢西塔尼亚”号客轮事件的感受,他报告说:“英国方面流露出来的官方感觉是,美国必须对同盟国宣战,否则将失去欧洲的尊重。”

但是,当时威尔逊总统对佩奇的电报很不感冒,甚至随手烧掉了。佩奇希望回国向总统详细禀报他本人以及英国政府的意见,威尔逊总统断然拒绝了他的请求。这两位有40年交情的老哥们儿的友谊从此出现了裂痕。美国的驻外大使一般都是为总统选举立下赫赫战功的哥们儿,在总统当选后外放的“美差”,尤其是驻英大使,那得是总统的铁哥们儿才能担任。这次因为外交政策的互不认同,这对有40年交情的铁哥们儿掰了。

直到一年以后,佩奇才见到威尔逊总统。此时,德国人为纪念成功击沉“卢西塔尼亚”号做了一枚纪念章。佩奇给总统留下一封信,在信中,他指出当时特别想单独见到总统,并把这枚侮辱美国的纪念章也放在信里,但威尔逊总统仍不为所动。有意思的是,当1917年4月,威尔逊总统请求国会同意向德国宣战的时候,他向国会提供的证据恰恰是佩奇一年半前交给他的报告。

“卢西塔尼亚”号客轮事件对许多美国人的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民众开始关注德国人对无辜平民犯下的暴行,美国媒体开始把德国人描绘成凶恶、残暴、没人性的野蛮人,“德国佬”成了一句骂人话。

谁也不听美国的

当然,并不是所有美国人都同情协约国,他们也有分歧。许多爱尔兰裔的美国人——这些人在美国还很有地位,当年就是因为不能忍受英国对爱尔兰的长期压迫而移民美国,他们很乐意看到英国人倒霉。而很多德裔美国人则纷纷捐款,支援祖籍国的战争事业。

1916年3月24日,一艘德国潜艇击沉了英国的“苏塞克斯”号客轮,又有一些美国公民罹难。此时,美国人的愤怒达到了顶点,柏林和华盛顿之间的矛盾也升级到了顶点。在美国国会支持下,威尔逊总统向德皇威廉二世发出最后通牒。美国威胁说,德国如果不收敛挑衅行为,美国将断绝与它的外交关系,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德方承担。

当时德国在欧洲两线作战,非常吃力,不愿得罪美国这个世界头号的工业强国。5月4日,德国表示妥协说,他们承诺将严格遵守国际法准则,不再未经警告就击沉经过战区的商船和客轮,德国的这一保证史称“苏塞克斯承诺”。但是,德国军方认为无限制潜艇战比美国卷入这场战争更重要,没过多久就违反了诺言。

1917年2月1日,德国宣布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威尔逊总统立即宣布断绝与德国的外交关系。到这时候,威尔逊已经认识到战争不会主动结束,他一直呼吁欧洲各国停战,做出了好几次努力,还亲自去过欧洲,结果谁也不听他的。这使他逐渐意识到,只有美国帮助某一方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才能有和平,美国才能在战后的和平会议上发挥重要作用。

那到底帮助哪一方赢得胜利呢?这是用脚指头也能想明白的事儿。从血缘上讲,最早的美国人是英国移民的后代;另外,美国跟协约国的商业贸易很密切,到1917年1月,协约国欠美国的债务已达20亿美元,如果协约国战败,这笔钱就打水漂了。威尔逊总统确信,如果必须有一方失败,那么这个失败者必须是同盟国。

当威尔逊总统宣布跟德国断绝外交关系后,对德宣战只是一个时机问题。因为不断有协约国船只被德国击沉,这些被击沉的协约国船只上有很多美国公民,现在只需要一枚鱼雷就能使美国卷入战争。

正义比和平更加珍贵

此时,发生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情,英国情报部门截获了德国外交大臣齐默尔曼给德国驻墨西哥大使的绝密电报。

这封电报敦促墨西哥当局,如果美国加入协约国,墨西哥应立即向美国宣战。在这份电报中,德国承诺向墨西哥提供大量财政援助,并在胜利后把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亚利桑那州等所谓“墨西哥丧失的领土”归还给墨西哥。

这份电报真假难辨。当时,墨西哥基本处于无政府状态,根本没有成建制的部队,向美国宣战无异于天方夜谭。威尔逊总统原本认为这份情报不过是个骗局,但是,“齐默尔曼电报”被美国各大报纸登载,激起了美国民众最强烈的反德情绪,使美国国会中反对参战的议员人数骤减。再加上3月16日,德国潜艇在没有事先警告的情况下,击沉了三艘美国商船,所以美国人必须对德宣战了。

许多美国民众已经自发上街游行,举的标语上写着:杀死德国皇帝!打到柏林去!打倒德国佬!美国前总统老罗斯福义愤填膺地说:“毫无疑问,美国必须开战,穷凶极恶的德国人已经向我们宣战。”

1917年4月2日夜,华盛顿国会大厦灯火通明,情绪激动的威尔逊总统强烈要求国会授权他向同盟国宣战。许多议员西服的翻领上别着美国国旗徽章,美国最高法院的法官们列席了听证会。曾是南北战争老兵的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怀特在聆听总统演讲时,甚至忍不住失声痛哭。

威尔逊总统在演讲中提出:“有一个选择我们不能做,也没有能力做。我们不会选择屈服之路,不会使国家和人民最神圣的权力遭到忽视和践踏。”他提出“正义比和平更加珍贵”这个概念。威尔逊还说:“世界必须给民主营造安全。”这句话充分表明了美国介入战争的正当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