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治安则骄侈易生,骄侈则危亡立至。”这句话很好地应验在玄宗身上。玄宗已经不是当年的求治心了,骄侈心占据了他全部的思想,这个变化明显地应验在大唐宰相的人选上。韩休入相7个月后,两个宰相都被撤换,韩休被调任工部尚书,萧嵩调任尚书省右丞相。玄宗随即任命裴耀卿和张九龄代替韩休和萧嵩。同时,宰相班子中又加进了李林甫。

离开大明宫的李林甫红光满面,踌躇满志。入相是他的目标,却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在心中开始谋划下一步的行动。张九龄被任命为中书令,坐上了首席宰相的位子。他却忧心忡忡,与李林甫的喜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张九龄闷闷不乐的原因,就是因为李林甫也进入了宰相行列。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自小聪颖,7岁即能为文。张说被谪贬岭南之时,遇到张九龄,一见如故。后来张九龄被擢为进士,步入仕途。张九龄入相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社会危机。张九龄针对社会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

张九龄敢于直言,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时玄宗正迷恋武惠妃,打算废掉太子李瑛,立武惠妃之子为太子。武惠妃也派人传话给张九龄,说如果他出一臂之力,她就支持他继续担任宰相。张九龄却站在了太子李瑛一边,并为保住太子的位置而据理力争。于是武惠妃转而与李林甫结成联盟。

玄宗日益怠于问政,很不喜欢张九龄这样动辄直言批评的大臣,君臣二人多次为一些政事而争吵。不久,玄宗接受李林甫的建议,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罢免了张九龄和裴耀卿的相位,旋贬张九龄为荆州长史。

张九龄为人儒雅,风度翩翩,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诗颂美他。可以说,他是张说之后又一个既有权位又受人钦慕的文坛宗匠。张九龄诗歌成就颇高,独具“雅正冲淡”的神韵。与张说的诗歌重在讴歌功业抱负不同,张九龄的诗歌更多地表现在穷达进退中保持高洁操守的人格理想。在遭李林甫排挤罢相以后,这种态度尤其鲜明。他一方面希望切入社会政治,追求经国之大业和不朽之盛举,另一方面又力图持超越态度,把“仕”和“隐”这一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不愿为追求功业而屈己媚世。这种进退裕如的生活追求,在当时是很有代表性的,其中包涵以主动姿态设计自我人生道路的欲望。而功名事业和自由人生,也正是盛唐诗歌的两条主要轨迹。

在艺术表现上,张九龄的诗歌不像张说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兴寄为主,显得委婉蕴藉。他写月夜的诗,情韵最为隽永,如《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诗中展现出澄澈柔美的夜景,处处渗透着婉约深长的情思,分不清哪是景语,哪是情语,诗里的物色和意兴已经浑然一体了。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张九龄因病在韶州曲江逝世。张九龄曾预断安禄山“必反”,后来果然应验。玄宗追思张九龄的卓见,悔恨不已。张九龄死后,李林甫成为朝廷无可争辩的主宰。宰相,成为大唐盛世隐蔽的危机。至此,表面的歌舞升平,已经掩盖不了潜在的危机。

【二 庸相的价值】

为什么玄宗接受姚崇提出的“宰相权重,不可久任”的建议,实行了频繁宰相轮换的制度,到了李林甫这里却因人而废呢?这个李林甫,后世公认的庸相和奸相,到底有什么本事,能霸居相位19年?

李林甫,小字哥奴,唐朝宗室子弟,唐朝初年长平肃王叔良的曾孙。论起辈分,他还比玄宗高出一辈。不过,因为血缘关系疏远,到了李林甫这里,已经没有世袭的爵位了,宗室血统丝毫没有给他带来辉煌。李林甫能够步入仕途,还是要感谢他的舅舅姜皎。姜皎在玄宗为藩王时即诚心结交,玄宗登基后,姜皎被授秘书监,恩宠无比。后宫宫殿之前种有一棵珍贵的果树,玄宗经常在其叶繁花盛之时前去玩赏。有一天,姜皎叹息道:“真乃嘉树也。”玄宗听后,立即笑容满面地说道:“卿既爱此树,那就植入府中玩赏去吧!”将这棵无比珍贵的果树赏给了姜皎。姜皎先后接受玄宗的赏赐有马匹、珍玩,不可胜数。李林甫因为舅舅所喜爱,一直养在姜府,他从小就看到了权势的魅力,对权力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当时宰相源乾耀执政,与姜皎联姻。李林甫趁机巴结源乾曜的儿子源絮,通过源絮走后门,代求司门郎中一职。源乾耀却不大看得起李林甫,认为:“郎中之职需才德俱佳者为之,哥奴一无赖尔,岂能担当此任?”

李林甫谋官一事大受挫折,不仅是因为源乾耀为人清廉正直,还与当时的体制和历史背景大有关系。当时政治清明,玄宗十分注意整顿吏治,裁减了许多冗官,改变了滥封爵位的恶习。对官员的任用看重才识,在开元二年(714年)还规定,选择京官中有才识的,到地方任都督、刺史;在地方任职的都督、刺史如有政绩,则调到京城任京官。改变了历朝历代重京官,轻外任的恶习。玄宗还在殿廷之上亲自对新任命的县令进行考试,对其中不合格的45人当堂罢免,并把主持选官的两个官员予以贬职。在这样的风气下,李林甫遭受挫折就并非偶然了。他只能暗中蛰伏,静待时日。

李林甫受此打击,并没有停止他的钻营。几年之后,被提拔为国子司业,官品从四品下,为国学中的行政事务官。开元十四年(726年),在御史中丞宇文融的提携之下,官至刑部侍郎,有了生杀大权。接着升迁至吏部侍郎。吏部侍郎官品为正四品上,专门掌管官吏的任免,很有实权。

史载李林甫给人的印象是平易近人,和颜悦色,但却“阴中伤之,不露辞色”。时人认为他精通权术,已经玩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不仅一般人为之心惊,即便老奸巨猾者也望而生畏。尤其是他在外表上装得对人极为友善,暗中却加以中伤竟然一点也不露声色,世人谓其“口有蜜,腹有剑”。这就是“口蜜腹剑”成语的来历。

李林甫钻进吏部后,玄宗皇帝的哥哥宁王李宪曾私下求见李林甫,拿出10个人名单,要他优先考虑选补这些人入官。李林甫不问优劣,一口答应下来,只对宁王提出一条要求:“愿绌一人以示公平。”发榜之日,李林甫特意选出一人,张榜宣布:此人作风不正,托王讲情,留待下次冬选。这样一来,李林甫不但赢得了“公正”的美誉,而且趁势巴结了宁王李宪。可谓是一箭双雕。像这样的事情还有许多。

当时武惠妃宠倾后宫,企图立自己的儿子寿王为太子。李林甫探知内情,通过宦官向武惠妃表露:“愿护寿王为万岁计。”(《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三·李林甫传》)两位野心勃勃者走到了一起,李林甫也很好地把握了历史的契机。之后,武惠妃常在玄宗面前赞扬李林甫,玄宗由此对李林甫印象很深,为他以后当上宰相打下了基础。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宰相裴光庭死。李林甫立即通过裴光庭的夫人出面,谋求相位。裴夫人是武三思的女儿,武三思曾经对高力士有恩。野史记载说裴夫人与李林甫有染,裴夫人在高力士面前为李林甫苦苦哀求。高力士当时权倾朝野,对旧主人不好一口拒绝。不过,高力士为人谨慎,选相又是大事,他不敢轻易向玄宗提起,只是暗中等待机会。不久,玄宗决定任用韩休为相。高力士立即把消息告诉了裴夫人。李林甫知道后,马上向玄宗上奏,推荐韩休为相。

韩休当上宰相后,听说是李林甫举荐他,异常感激,于是向玄宗推荐:“吏部侍郎李林甫为宗室之后,才德兼备,且有宰相之才!”武惠妃经常在玄宗那里吹耳边风,玄宗对李林甫印象很好,现在又有新宰相推荐,于是任命李林甫为黄门侍郎,随后便升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再进兵部尚书。历史就这样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李林甫空手套白狼,竟然真的入阁拜相了。梦想实现得如此轻易,这让李林甫又瞄上了宰相中位置最高的首辅之位。

当时的宰相还有张九龄和裴耀卿。张九龄知道玄宗预备任命李林甫为相时,直谏劝阻说:“陛下今日若以李林甫为相,他日恐怕国无宁日了!”此时玄宗在位已久,沉迷于武惠妃的温柔乡,不免怠于政事。然而,每当商议政事时,张九龄和裴耀卿两位宰相事无巨细,都要与玄宗据理力争。这让玄宗相当不快,不过也不好表露什么,但对待张九龄和裴耀卿的建议就不那么听得进去了,依旧坚持任命了李林甫。天子对待肱股重臣微妙的情绪变化被李林甫捕捉到了,他一面巧伺上意,一面开始寻找机会排挤张、裴二相。

每次上朝时,张九龄,裴耀卿两位宰相对李林甫稍稍谦让,李林甫则居于中间,眉宇之间露出得意之色。时人看到这种场面,惊呼“一雕挟两兔”,认为他们二人终究要遭李林甫的陷害。

朔方节度使牛仙客治军很有政绩。玄宗知晓后,欲以牛仙客为尚书,还准备给其封户。张九龄听说此事之后,与李林甫商议道:“封赏乃国之大事,只能给予名臣大功者。牛仙客,只是一边将,不过工作做得好些,就能马上封赏吗?愿与李大人在朝廷争之!”李林甫一口答应下来。次日上朝,张九龄据理力争。李林甫却面无表情,一言不发。张九龄的固执激怒了玄宗,20多年的承平天下,天子已经听不进任何逆耳的话语。大怒之下,玄宗罢朝而去。而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