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本事的皇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最有本事的皇帝- 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知道刘秀不会轻易放过自己,仓皇之间也想跑出城去,但老是找不着北。他的身边已经没有几个人了,大家都在忙着照顾自己。

不过,有一个名叫高扈的军士忙里偷闲,把刘纡的脑袋一割,向刘秀投了降。

至此,刘永称帝的戏哑然谢幕。

但是,有几个演员还是不愿意下台。

大凡社会人生的大戏遇到变幻场次的时候,总能看到有那么几个演员磨磨蹭蹭不想下台,浪费舞台资源,耽误大家时间。

这个社会人生大戏的总导演是老天爷,是按照一定的剧本来安排大戏的起承转合的。这个剧本就是“社会发展规律”。

按照这个剧本,哪个演员上、哪个演员下都应该是有规矩的。

如果谁该下台的不下,就会耽误其他演员上台表演,耽误广大观众欣赏。

不过,话又说回来,大凡该下来的不下来,极有可能是他本人已经习惯了赖在舞台上的某种好处,而这种好处又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搞来的,也是不方便让广大观众知道的。

比如王莽直到被人切片儿了,还死死不愿意下台,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现在,磨磨蹭蹭不愿意下台的是演员董宪和演员庞萌。

董演员和庞演员在郯城企图据守一番,看能不能捡个漏儿,再伺机翻盘。

但是,他们还没有来得及部署城防,刘秀就撵了上来。

刘秀一看,这两个演员已是强弩之末,不值得自己亲自动手,就安排吴汉等人攻城,自己走了,到彭城、下邳、临淄等地巡视检查工作去了。

作为人君,他除了打仗,还有很多事要做。而且,从内心来说,他是非常厌恶战争的。

两个猛人对两个倒霉鬼

再说吴汉,按照刘秀的部署,迅速率军攻城。

郯城根本不经打,吴汉没捣鼓几下,城就破了。这是公元29年8月的事。

郯城既破,董宪、庞萌弃城而出,逃到朐县(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哥俩儿又打算据守朐县,看这次能不能捡漏翻盘。

吴汉自然不会罢休,随即包围了朐县县城。

说到这儿,有一个现象需要注意,背后是刘秀的战略战术思想出现了变化。

在帝乡作战,刘秀及其徒弟们处处心里留神,手下留情。过去刘秀和徒弟们打仗,向来不会对对手心慈手软,他们血战昆阳,斩首王郎,收拾谢躬,都玩得残酷而利索。而吴汉、耿弇等人更是落得“屠城悍将”“屠伯”等称号。但是,自从进军帝乡讨伐刘永,无论刘秀本人还是他的徒弟们,打仗的动作都文静了许多。

一是攻城是攻城,但总是让对手有机会跑掉。如,吴汉打广乐时让周建、苏茂跑了,盖延围睢阳时让刘永带着周建、苏茂跑了,甚至→文¤人··书·¤·屋←于刘秀亲自率领豪华阵容拿下桃城时,也让庞萌、苏茂、佼彊溜了。这不,吴汉打下郯城,让董宪、庞萌跑到了朐县。

二是较少直接把对手干掉,而是逼着对手自己割自己的脑袋。如刘永的脑袋是自己的部将庆吾砍掉的,他儿子刘纡的脑袋则是军士高扈割下的。

三是战术首选是把对手耗死,实在不行再把对手杀了。比如,盖延两次打睢阳都是围而不攻,等到城里粮食吃光了,自己再轻松取胜。王霸在垂惠对付苏茂、周建也是,他紧闭营门,养精蓄锐,对敌人不理不睬,苏、周差点被逼疯,周建的弟弟周诵实在受不了,干脆献城投降。就是刘秀本人在困守昌虑的董宪时,也是耗得五校义军把粮食吃光了退兵才发动攻城的。

这种战略战术思想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打或者少打就能把对手灭了,很显然是最聪明、最好的作战方式了。

刘秀在帝乡普遍使用这招,很显然是有着深远的考虑。

这不,吴汉把董宪、庞萌包围在朐县城里,并没有立即捣城。

朐县属于东海郡,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加之已是秋天粮食收获的季节,城里的粮草也很充足。

董宪、庞萌据守城里,吴汉倒是一时不能拿下。

但是,吴汉坚决贯彻执行刘秀的战略战术思想,似乎并不急于跟老董死磕。

吴汉的大军攻了几次,就把城死死围住:不打了,我耗死你!

吴汉不攻,但攻城的可能性却随时都存在;老董、庞萌虽然在城里能扛一阵子,但想出城半步都难。

吴汉胸有成竹:我用文火把你们小样儿的当鸭子蒸熟,看你们还能跑了不成?

老董、庞萌则非常难受,就像一个人被捆起来动弹不得,随时都有可能会被痛扁一气,要经受这种煎熬,也是需要一定心理素质的。

这样耗了半年,到了次年春,也就是公元30年2月,朐县城里的粮食快要吃完了。

春天本来青黄不接,就是城外有粮食,吴汉也不可能让它运进城半粒。

老董、庞萌慌了!必须跑了,必须换个地方!

瞅准一个缝子,老董、庞萌连家属都没敢带,悄悄地偷偷地突围而出。他们带着手下马不停蹄,攻下赣榆(今江苏赣榆北)。

赣榆属于琅琊郡,靠近东海了,老董、庞萌退守这儿,打算做最后一搏。

这哥俩儿目前很憋气:我们无非是想称霸一方,大家出来混谁没有这心思?你刘秀不依不饶,难道要把我们赶到海里去不成?

这哥俩儿完全错了,古往今来,王者之心深不可测,根本容不下第二个王者。我今为王,谁出头就打谁!

这是天下王者的心理底线。

这不,老董、庞萌立足未稳,刘秀的徒弟就打上门来了。

刘秀的这个徒弟名叫陈俊,现职琅琊郡太守。

陈俊是南阳人,本来是刘秀堂兄刘嘉的手下,更始王朝开张时,他作为长史在刘嘉面前听命。后来刘秀到河北发展,刘嘉把他推荐给刘秀。

他对刘秀极端忠诚,刘秀也对他十分信任,他还具备刘秀的徒弟和粉丝的另一个基本特点:擅长打仗。

陈俊像吴汉一样,也是个猛人中的猛人,打起仗来作风既锐利又坚韧,喜欢咬着对手不放,猛砍狂扁,直到取胜。

他随刘秀在安次打五校,激战之中他跳下马来,徒步持刀,见谁砍谁,碰谁灭谁,狂奔二十多里,直到把五校的头目砍了才回来。

刘秀对他非常欣赏。他也得以封侯拜将,目前任职琅琊太守、强弩大将军。

他作为猛人中的猛人,早就威名远播。本来,琅琊一带强盗横行,陈俊上任时,刚到琅琊边界,强盗们就闻风散伙了。

刘秀安排陈俊担任这个职务,本来是让他安顿地方、钳制张步的。现在,一见老董、庞萌送上门来,陈俊岂能客气?

他立即带兵围攻赣榆,没攻打几下,城就破了。

他见老董、庞萌突围,就穷追不舍,一路追杀,把老董、庞萌赶到了海边的沼泽中。

这时候,吴汉拿下朐县后,已经把老董、庞萌等人的老婆孩子全部拘获。

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老董彻底崩溃了,思前想后,痛哭流涕地对身边的将士说:“现在我们连家眷都被吴汉俘获了,一切都完了。大家跟了我这么久,落得这么个下场,实在对不起大家,让大家受苦了!”

他痛苦地认为,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看来只有投降才能侥幸活命了。

有意思的是,庞萌也这么认为。

古人云好马不吃回头草,但老庞觉得,只要能侥幸活命,自己宁可不做好马。

于是,老董、老庞哥俩儿商量:就这儿吧,赶紧向刘秀投降!他哥俩儿带着几十号人马,趁着天黑,抄个小道,想逃出来投降。

但是,他哥俩儿实在是命太苦。

可能是他们自称将军、王侯时间太久,跟刘秀厮战太久,或者说他们作为蹩脚的演员在舞台上磨蹭太久,惹恼的人太多,这哥俩儿已经没有机会了。

吴汉属下的校尉韩湛发现了老董、老庞的行踪,立即赶上前来追杀。

不知怎的,老董、老庞没能把自己打算投降的意图说个明白,赶紧逃跑。

韩湛岂肯放手,穷追不舍,在方与(今山东鱼台西)终于撵上了,立即把老董斩首。

老庞也没有跑掉,被当地一个名叫黔陵的人砍了头。

哥俩儿的脑袋都被迅速送往洛阳。

刘秀闻讯很高兴,立即给韩湛、黔陵封侯。

第二十四章 擒张步

战争是人类最残酷的游戏,这个游戏集中了人类最多的智慧、资源、还有时间,所制造的灾难也超出了人类其他活动,懂得战争真谛并能运用自如的,古往今来也没有几个人。

光有理论不算,赵括的纸上谈兵和我国红军时期老外李德的瞎指挥危害太大了;光能打仗也不算,那种只知道扁人的将士只能算是战争机器,将逐渐被高科技产品所取代。

懂得战争并能运用自如的最高境界,或称之“玩战争”的最高境界,孙子称为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小战而能至大胜”的也算是。

达到这个境界的,刘秀是一个,毛泽东也是一个,从他们的实际表现来看,称之“战神”也并不为过。

从这个意义上说,耿弇也接近了这个境界。

可怜的费邑就这样被耿弇轻松地玩死

刘永、董宪、庞萌挂了,刘秀这次百忙中御驾亲征还有个目的,就是要同时拿下张步。

老张本来并没有什么帝王之才,但却有不小的帝王之志。这当然是十分危险的。

他割据一方,就已经被刘秀讨厌;他接受刘永所封“齐王”的封号,而拒绝了刘秀,使得刘秀对他起了杀机;到了他斩了刘秀的使臣、光禄大夫伏隆,刘秀就对他必欲除之而后快了。

只是当时刘秀刚登基不久,南北方战事都很吃紧,家务事也实在太多,还腾不出手来收拾他。趁着刘秀太忙,张步赶紧扩大势力,迅速占据了胶东、北海、济南、泰山等十二郡之地。

随着讨伐刘永战争的推进,特别是要御驾亲征,刘秀认为既然出这趟差了,必须顺手把张步也拿下。

不过,刘秀的所谓“拿下”有多种方法,比如,拿下谢躬是砍头,拿下刘玄是摧毁他的王朝,拿下李轶是借刀杀人,拿下赤眉是先打得他们服气再收降,拿下刘永父子则是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