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全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资治通鉴全译- 第19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率领兵马,恣意剽掠杀戮,以致士大夫和百姓都遭到伤亡!宫门附近流血遍地,尸体达万人之多。接着,又以搜捕同党为名,牵连亲朋好友。朝廷内外,人人自危。我本想前往京城,向陛下当面陈述我对朝政得失的看法,但又恐怕连我也被诬陷杀害,以致于事无成。因此,我想最好还是恪守自己的职位,训练士卒,在朝廷内部,充当陛下的心腹,在朝廷外部,则充当捍卫陛下的疆吏。如果朝廷中的奸臣确实骄横难以控制的话,我向陛下保证,誓死出兵以清君侧!”丙申(二十六日),唐文宗任命刘从谏为检校司徒。

  '4'天德军奏吐谷浑三千帐诣丰州降。

  '4'天德军奏报:吐谷浑族三千帐人马来丰州投降。

  '5'三月,壬寅,以袁州长史李德裕为滁州刺史。

  '5'三月,壬寅(初三),唐文宗任命袁州长史李德裕为滁州刺史。

  '6'左仆射令狐楚从容奏:“王涯等既伏辜,其家夷灭,遗骸弃捐。请官为收,以顺阳和之气。”上惨然久之,命京兆收葬涯等十一人于城西,各赐一袭。仇士良潜使人发之,弃骨于渭水。

  '6'左仆射令狐楚从容不迫地上奏说:“王涯等人既然已经被杀,他们的家眷也都被诛连灭绝,遗体丢弃在野外。我请求朝廷派人予以埋葬,以便顺和春天温暖的气候。”文宗听后,不免悲伤很久,命京兆府派人收集王涯等十一个人的尸体,埋葬在京城的西郊,同时,每人各赐予葬服一套。随后,仇士良秘密地派人发掘王涯等十一人的坟墓,把他们的尸骨都丢到渭河里。

  '7'丁未,皇城留守郭皎奏:“诸司仪仗在锋刃者,请皆输军器使,遇立仗别给仪刀!”从之。

  '7'丁未(初八),皇城留守郭皎上奏说:“南衙各司的仪仗队中,如果有锋利的刀枪,请求一律上交军器库使。以后,凡是仪仗队在列队的时候,另外给予用木头做成的仪刀!”文宗批准。

  '8'刘从谏复遣牙将焦楚长上表让官,称:“臣之所陈,系国大体。可听则涯等宜蒙湔洗,不可听则赏典不宜妄加!安有死冤不申而生者荷禄!”因暴扬仇士良等罪恶。辛酉,上召见楚长,慰谕遣之,时士良等恣横,朝臣日忧破家。及从谏表至,士良等惮之。由是郑覃、李石粗能秉政,天子倚之亦差以自强。

  '8'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又派牙将焦楚长上表朝廷,辞让授予自己的检校司徒的职务。上表说:“我在这以前上奏朝廷的意见,都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如果朝廷采纳,那么,就应当为王涯等人平反昭雪;如果不予采纳,那么,也不应当随便给我升迁。现在,怎么能不去为王涯等含冤而死的官员申冤平反,反而为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升官加赏呢?”于是,他大肆抨击仇士良等人的罪恶。辛酉(二十二日),文宗召见焦楚长,好言安抚,然后命他返回。这时,仇士良等人骄横跋扈,百官人人自危,每天都担心会家破人亡。等到刘从谏的上奏送达朝廷后,仇士良等人畏惧。由此宰相郑覃、李石开始能够主持朝政,文宗也倚赖从刘从谏而得以自强。

  '9'夏,四月,己卯,以潮州司户李宗闵为衡州司马。凡李训指为李德裕、宗闵党者,稍收复之。

  '9'夏季,四月,己卯(初十),唐文宗任命潮州司户李宗闵为衡州司马。凡是当初李训指斥为李德裕、李宗闵同党的官员,逐渐迁升复职。

  '10'淄王协薨。

  '10'淄王李协去世。

  '11'甲午,以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固言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以左仆射令狐楚代之。

  '11'甲午(二十五日),唐文宗任命山南西道节度使李固言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任命左仆射令狐楚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12'戊戌,上与宰相从容论诗之工拙,郑覃曰:“诗之工者,无若三百篇,皆国人作之以刺美时政,王者采之以观风俗耳,不闻王者为诗也。后代辞人之诗,华而不实,无补于事。陈后主、隋炀帝皆工于诗,不免亡国,陛下何取焉!”覃笃于经术,上甚重之。

  '12'戊戌(二十九日),唐文宗和宰相一起从容不迫地谈论历代诗作的优劣,郑覃说:“历代的优秀诗作,没有能够和《诗经》相媲美的。《诗经》三百篇,都是当时的国人讽刺或赞美朝政得失的作品。君主派人把这些诗篇收集起来,以便了解民间的风俗和对朝政的意见,君主自己并不写诗。《诗经》以后诗人的作品,大都华而不实,对改善朝政无所助益。陈后主、隋炀帝都擅长作诗,却不免亡国。对于他们,陛下有什么值得效法的呢!”郑覃精通经学,文宗十分器重他。

  '13'己酉,上御紫宸殿,宰相因奏事拜谢,外间因讹言:“天子欲令宰相掌禁兵,已拜恩矣。”由是中外复有猜阻,人情汹汹,士民不敢解衣寝者数日。乙丑,李石奏请召仇士良等面释其疑。上为召士良等出,上及石等共谕释之,使毋疑惧,然后事解。

  '13'己酉(疑误),唐文宗御临紫宸殿。宰相上奏朝政后下拜辞谢,于是,宫外有人乘机造谣,说:“皇上要下令由宰相统辖禁军,宰相已向皇上下拜谢恩了。”由此朝廷内外又相互出现猜忌,人心喧扰不安,士大夫和百姓好几天都不敢脱衣而睡。乙丑(疑误),宰相李石奏请文宗召见仇士良等人,当面消除他们的疑忌。文宗于是派人召见仇士良等人,和李石等人一起解释事情的经过,让他不要轻信谣言,猜疑恐惧。这件事因此得以平息。

  '14'闰月,乙酉,以太子太保、分司李听为河中节度使。上尝叹曰:“付之兵不疑,置之散地不怨,惟听为可以然。”

  '14'闰五月,乙酉(十七日),唐文宗任命太子太保、分司东都李听为河中节度使。文宗曾感慨地说:“交付兵权而不必猜疑,任命为散官而毫无怨恨,只有李听才能做到这些。”

  '15'乙未,李固言荐崔球为起居舍人,郑覃再三以为不可,上曰:“公事勿相违!”覃曰:“若宰相尽同,则事必有欺陛下者矣!”

  '15'乙未(二十七日),宰相李固言推荐崔球为起居舍人,郑覃再三反对,认为不妥。文宗说:“对于朝廷的公事,宰相之间不要矛盾重重!”郑覃说:“如果宰相的意见都一致,那么,肯定有人欺骗陛下!”

  '16'李孝本二女配没右军,上取之入宫。秋,七月,右拾遗魏上疏,以为:“陛下不迩声色,屡出宫女以配鳏夫。窃闻数月以来,教坊选试以百数,庄宅收市犹未已;又召李孝本女入宫,不避宗姓,大兴物论,臣窃惜之。昔汉光武一顾列女屏风,宋弘犹正色抗言,光武即撤之。陛下岂可不思宋弘之言,欲居光武之下乎!”上即出孝本女。擢为补阙,曰:“朕选市女子,以赐诸王耳。怜孝本女髫孤露,故收养宫中。于疑似之间皆能尽言,可谓爱我,不忝厥祖矣!”命中书优为制辞以赏之。,徵之五世孙也。

  '16'前御史中丞李孝本因参予李训诛杀宦官的密谋,他的两个女儿被诛连籍没,分配给右神策军。文宗把二人调到宫中。秋季,七月,右拾遗魏上疏,认为:“陛下以往不近声色,多次把宫女放出,让她们和鳏夫配婚。但近几个月以来,我听说教坊使已经测试挑选了一百多个擅长乐舞的宫女,庄宅使至今仍在挑选。现在,又把李孝本的女儿召入宫中,连同宗同姓都不加回避,以致议论纷纷,我为您感到痛惜。过去,汉光武帝在一次宴会上,多次回头观看画在屏风上的侍女像,大司空宋弘严肃地提出批评,光武帝随即下令撤去屏风。陛下怎能不记取宋弘的批评,难道甘居于光武帝之下吗!”文宗当即下令放出李孝本的两个女儿。同时,擢拔魏为补阙。文宗说:“我挑选女子,是打算赐给各位王。至于李孝本的两个女儿,我是可怜她们年幼孤独,所以想收养在宫中。魏对这件事虽然不清楚,但却能直言尽忠,可见他爱我之至,无愧于他的祖先!”于是,命中书省起草制书,褒奖魏。魏是魏徵的第五代子孙。

  '17'坊节度使萧洪诈称太后弟,事觉;八月,甲辰,流州,于道赐死。赵缜、吕璋等皆流岭南。

  '17'坊节度使萧洪诈称为萧太后弟弟的事情败露,八月,甲辰(初七),萧洪被流放到州,走到半路,被赐自尽。赵缜、吕璋等人因推荐萧洪,都被流放到岭南。

  初,李训知洪之诈,洪惧,辟训兄仲京置幕府。先是,自神策军出为节度使者,军中皆资其行装,至镇,三倍偿之。有自左军出镇坊,未偿而死者,军中征之于洪,洪恃训之势,不与;又征于死者之子,洪教其子遮宰相自言,训判绝之。仇士良由是恨洪。

  当初,李训知道萧洪是在诈骗,萧洪恐惧,把李训哥哥李仲京召入自己的幕府。在此以前,凡神策军将出任藩镇节度使,军中都为他们准备行装。军将上任以后,再用三倍的财物偿还。有一个左神策军将曾出任坊节度使,还未偿还完军中为他准备的行装就去世了。后来,萧洪继任坊节度使,左神策军向萧洪索债,萧洪依恃李训的权势,拒不还给。左神策军又向已死军将的儿子索债,萧洪教这个军将的儿子在半路上拦住宰相进行申诉。李训判定不再偿还。于是,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因此而痛恨萧洪。

  太后有异母弟在闽中,孱弱不能自达。有闽人萧本从之得其内外族讳,因士良进达于上,且发洪之诈,洪由是得罪。上以本为真太后弟,戊申,擢为右赞善大夫。

  萧太后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在福建,性情懦弱,一直没有向官府申报自己和萧太后的姐弟关系。有一个福建人名叫萧本,跟随萧太后的弟弟,得知他家族内外的亲属姓名,于是,通过仇士良向文宗上奏,声称自己是萧太后的弟弟,同时揭发萧洪的诈骗行为。萧洪因此而被判罪。文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