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 第1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决定》在理论上的突破为中国改革确定了正确的方向,显着地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经济上的改革开放。

二、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论争

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即肯定了中国经济的市场取向的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的经济改革进入了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阶段。围绕着搞活企业,计划管理范围开始缩小,各类城市市场逐步开放和活跃,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开始向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方向推进,改革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同时,由于在理论上承认了社会主义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讨论也就前进了一步,不再纠缠于社会主义是不是商品经济,要不要市场调节,而转为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讨论,如什么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如何建立计划与市场结合的调节机制等。理论讨论进入了一个开放活跃时期。

改革实践的推进与理论研究的活跃促进了理论上的继续发展。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把市场大体限定在商品生产的范围内,而把要素市场排除在外。

9月在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体系的问题,强调发展商品、资金、劳务、技术四大市场,扩大了市场调节的范围,这使人们对商品经济的理解更加接近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的概念。1985年10月23曰,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客人时再次谈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1987年2月6日,邓小平在同中央几位负责人谈话时又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不能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实际上,从理论上说,这时离放弃计划经济的框框,确认市场经济已经不远了。

但是,理论发展的道路仍是曲折的。由于从六五末期(1984年第4季度开始)到整个七五时期经济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经济发展中的过热及其引发的一些混乱现象,一些坚持计划经济的人把这些归咎于市场取向的改革,于80年代末到年代初挑起又一次关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争论。这也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最后一场交锋。

问题还不仅限于理论争论。一些人从左的观点出发,又一次提出姓社姓资的问题,挑起了一场新的批判。批判者否定前一时期已达成的共识,把坚持商品经济说成是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表现,说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是理论上的迷误,是经济秩序混乱的原因,要扭转混孔状况,必须从市场经济的轨道回到计划经济的轨道上来,重又回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口号上。这些批判不仅严重扰乱了人们的思想,而且实际影响了改革的进程。关于计划与市场的理论论争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在这种形势下,从1990年年末到1992年年初,邓小平几次发表了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谈话,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些讲话,特别是1992年年初的南方谈话,反映了我国改革实践的呼声,得到了公众的热烈响应。

1992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计划和市场的问题上作出明确决定: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要善于运用这些手段,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此,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争基本上宣告结束。此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沿着市场经济的方向推进,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我国几十年来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论争史证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推进中不断发展的。计划写市场的论争对本书所述的历次五年计划的编制和执行,对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更是有着直接影响。特别是七五时期,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还没有从理论上根本解决。七五计划中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国家计划应当成为从宏观上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调节和控制的主要依据,保证国民经济大体按比例协调发展。在国家计划中,必须充分重视价值规律,自觉运用市场机制,使经济生活充满生机和活力。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面对当时的改革困境和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在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之间如何进行选择,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就颇费周折,且争论激烈,这些直接影响了七五计划的执行及其结果。

·2。七五计划的制定

一、七五计划的制定过程七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历时3年。1983年,国务院即开始着手组织七五计划的起草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和预测。

1984年9月,中央领导在国务院全体会议上谈七五计划建设方针问题,主要内容是:(1)以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为主,充分挖掘潜力。整个七五期间以至八五前期,要坚决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原有企业、原有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凡是能在原有基础上改建、扩建增加生产能力的,就不要搞新建。但关系经济全局的重点项目,还是要上一些。(2)七五期间,必须把大力发展消费品生产,活跃城乡市场,满足社会需要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针。要根据市场的需要,抓住重点,发展优势行业。(3)七五期间,要继续搞好能源、交通、通讯、原材料等的重点建设。(4)面对世界新技术发展的形势?七五期间,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必须相应采取对策,围绕着实现20世纪末的战略目标,积极地、合理地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迎接新的形势。(5)对外开放,不是权宜之计,是我们的国策。我们应注意从国外引进技术和关键设备,积极地加以吸收消化,不要急于在短期内什么都国产化。需要某些关键的、专业性的设备,可以进口。在国内,要加强横向联系。

1985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拟定完成。《建议》经1985年9月党的十二届四中全会原则通过后,提交随后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1985年9月18日-23日)审议通过。

《建议》是个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建议》对干六五时期经济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七五期间的条件和困难作了实事求是的估计。在正确估计当前形势的基础上,《建议》明确提出了七五期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措施,经济体制改革的设想和实施步骤。这些指导思想、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和改革设想,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对国际形势的分析提出的,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建设经验的总结。

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对计划安排作了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反复进行综合平衡和各种计算,同时征求了各部门、各地方的意见,于1986年3月审定完毕。1986年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经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在一个新的五年计划刚刚开始之时,国家就制定出了完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这在我国计划工作史上还是第一次。

二、七五计划的基本方针、主要任务和经济发展目标

(一)七五计划的基本方针、主要任务和部署

按照七五计划的安排,七五期间,将遵循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总要求,遵循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总方针,继续推进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箐理体制由旧模式向新模式的转变,要执行以下11条重要的原则和方针:

1坚持把改革放在首位,使改革和建设互相适应,互相促进。2坚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保持国家财政、信贷、物资和外汇的各自平衡和相互间的综合平衡。3坚持把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产品质量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上来,正确处理好效益和速度、质量和数量的关系。4坚持适应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合理调整产业结构。5坚持恰当地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加快能源、交通、通信和原材料工业的建设。6坚持把建设重点转移到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改建扩建上来,走内涵型为主的扩大再生产的路子。7坚持把发展科学、教育事业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上,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加快智力开发。8坚持进一步对外开放,更好地把国内经济建设同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结合起来。9坚持在发展生产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城乡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10坚持在推进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11坚持在各项事业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精神。

七五计划规定,七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有三项:

(1)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环境,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平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展开,力争在五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2)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前提下大力加疆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在物质技术和人才方面为90年代经济和社会的继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