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几个灵魂》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有几个灵魂-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们想像出夹的子人格,都是心理的现实存在,而不是物喷的现实存在。我们不可能找到大脑中有十几或几十个小人,但是这些子人格也不是“凭空想像”的。二三岁的小孩看到电视中的人物,误以为这些人就在电视这个方盒子里,如果父母不管,他会拆开电视找那些人。结果他会惊讶地发现电视中并没有人。如果我们把子人格当作物质的现实,我们就像这个小孩子。但是,如果我们说“电视中的人都只是一些光点的组合,毫无现实性”,这也是不对的。子人格虽不是物质现实,但是也是现实,我们可以说他们是活在“心理世界”中的一种生命。电视中的人物活在电视中,在电视中恋爱、战斗、快乐和悲伤,遵循电视艺术的规律;子人格在人的心中活着,在我们的梦中恋爱、战斗、快乐和悲伤,遵循心理规律。

我在这一段话说的比较多,希望大家不要觉得罗嗦。因为我希望的是大家能体会到我的态度,我对待每一个子人格,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就如同对待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同时,我也非常清楚,他们不是物质世界中的人。能保持这样的态度,我们才不会出错误。

第四节 对心理现实的两种误解

不理解心理现实性的人,有的人干脆不承认这些想像的人物有什么现实性,统统斥之为“胡思乱想”。没有受过心理学训练的人去劝说别人的时候,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这样劝“不要生气了、不要伤心了、不要烦恼”,也是不承认心理活动的现实性。他们却不知道生气、伤心和烦恼都是对方的心理现实,不是他想要不生气就可以不生气的,情绪和心理有它自己的规律,这个人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我控制情绪,但他不可能完全主宰自己的情绪,除非他了解了这些规律并善于运用这些规律。想像活动也是心理现实,这种心理活动也不是完全可以自己主宰的,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己主宰。

如果有谁对这个道理有所怀疑,我可以请他注意这个现象:梦是一种心理活动,没有任何物质现实的基础。对吧?梦中的房子不需要砖瓦水泥,梦中娶媳妇也不需要结婚证。但是,谁能随意地让自己做美梦?让自己在梦中随意住豪华别墅,娶天仙一样的美女?没有人能行?因为梦有它自己的规律,自己的现实。我们控制自己的梦的能力是很有限的,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受这个现实摆布,即使它把一个噩梦强加给我们,我们也只好做这个噩梦,

还有一种错误是用物质现实中的规律去强求心理世界中的人物。威尔伯医生就犯了这个错误,逼心理世界中的男孩子按肉体性别来“变性”,还有一种错误,是我国常见的,是把心理世界的人物当作物质的现实存在,于是产生了迷信。我在做心理咨询时,常常有人对我说“真的是有鬼,我亲眼见过”。他们不知道,他们“亲眼所见”实际上是一种幻觉,这幻觉是他们内心中的一个意象或子人格,并不是物质现实。

我自己做心理诱导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在幻觉中看到过鬼,当时我正在看电视,电视中正在播放广告。突然,电视中性感的美女的睑变成了女鬼,随后,电视中的红地毯鼓起了一个球,这个球变成了血淋淋的人头……可怕的形象不断出现,同时在电视外也出现了可怕的变化。我听到屋子的窗户在发出响声,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外面想挤进来。我当时也很恐惧,但是我告诉自己,物质世界中并没有鬼。我所看到的,只是我潜意识申一个象征性的意象,它所代表的,是我内心一种极为强烈的消极情绪。由于我当时处于类似深度催眠的状态,所以它以幻觉的方式出现了。因为我不迷信,所以我没有被吓倒。通过分析这个意象,调节它所代表的情绪,我的心理状态得到了改善,而“鬼”这个形象也就不再出现于我的想像中了。心理现实观可以成为反迷信的利器,因为迷信者所看到的事物,我们全部可以用科学来解释。

心理现实性似乎很难理解,而实际上并不难。我们之所以觉得难,是因为我们对“现实”有误解。我们误以为只有物质世界才是现实。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现实是指那些独立于我们的自由意识之外的一切,是我们所不能仅仅靠意愿来改变的一切。我们不能仅仅靠意愿把报纸变成钞票,不能说一句“变”就让它变了。如果我们要变,必须遵循一个外在于我们的规律,我们要把报纸卖掉,换来钞票。所以说报纸是客观现实,是物质现实。我们不能仅仅靠意愿让社会改变,不能说一句“我不喜欢封建思想”,就可以把封建社会变成新的社会。如果我们希望改变,我们必须去做宣传、革命等事情。所以说封建思想在社会上的存在也是现实,是“社会现实”。同样,我们也不能说“我不要紧张”就让紧张情绪消失,如果我们要让它消失,我们也不能仅仅靠意

第六章 了解心的分量――用子人格计量心灵

一旦人被拆开了,好多东西都清楚了。我很喜欢拆东西。小时候,父母买给我的玩具,比如小汽车、小飞机,还有钟表什么的,我都非常喜欢拆开。一拆开,什么都清楚多了。我知道了它们是怎么运行的了。但是,最有趣的还是现在的“拆人”。

拆开后,好多东西都可以有更清楚的计量了。我可以根据前面的资料对一个人的心理上的许多东西做定量的分析。

第一节 心理年龄

心理年龄是心理学家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我们都知道,人的实际年龄是最确定的,只要把现在的时间减这个人的出生时间,得到的结果就是实际年龄。但是,我们很容易发现,实际的年龄和心理的年龄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实际年龄很小,但是心理上老气横秋。有的人实际是老人,但是心理上幼稚得像一个小孩子。比如,金庸小说中有一个人物叫做老顽童周伯通,年纪一大把,但是我想几乎所有的读者都同意,他心理上完全是一个儿童。他做事的方式就像一个小孩子。

虽然我们都看得出来,周伯通是一个心理上的儿童,但是,如果我们要一个准确的答案:他是几岁的儿童?我想谁也说不出有根据的答案来。心理年龄的测定,就不像实际年龄那么容易了。

但是,用人格分裂出来的心理意象。我们却可以得到一个对心理年龄的定量的测量。

而且这个测量方法很简单,一个人的心理年龄就是他所有的子人格中的人的年龄的平均值。

假如,在上一章的例子中的那个纨绔的年龄是20岁,老牛的年龄是50岁,书生是18岁,妖女是18岁。则这个人的心理年龄的平均值是(20+50+18+18)÷4=26.5岁。

在做这个计算的时候,一般来说,只计算子人格中的各个“人”的年龄,不计算那些动物、鬼神、菩萨等的年龄。否则就没有办法算了。也许一个“老寿星”的年龄就是几万岁,平均之后这个人的心理年龄也要上几百岁了,这怎么能行。

个别的时候,动物可以计算年龄。特别是这个人的很多动物的形象非常像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动物的年龄也计算进去。要计算,就必须把所有的动物计算进去。但是,计算动物的年龄的时候,需要有一个“校正”。

校正的方法是,找到一个动物的意象,比如狗。然后,心理学家对来访者说:“我们都知道,一只真正的狗大概可以活十几年。狗的寿命比人短很多。10岁的人是一个孩子,而10岁的狗已经是老狗了。我们在计算心理年龄的时候,就需要对动物做一个校正。你的这只狗是小狗还是老狗?你的这只狗相当于人的多少岁?”

这样就可以得到夹访者心目中的这个动物的“校正年龄”。其他动物也是一样处理。

一只狗10岁相当于人多少岁,这个换算我们要让这个来访者自己做。不要有固定换算率。也许根据科学,10岁的马相当于40岁的人:但是,假如来访者认为马的10岁相当于人的20岁的话,我们要按来访者的估计为准。

因为,我们要计算的是来访者心理的年龄,是一个心理的东西,而不是客砚的东西,他想像的动物,也并不是客观世界中的动物。

为什么我们只计算“人”的年龄,偶尔计算动物的年龄,而不计算“鬼神”的年龄呢?除了实际困难外,还有一个理论上的原因。子人格中的“人”是处在表面的,这个子人格是这个人独有的.是他在这一生中所有的,所以是有年龄的。而子人格中的“鬼神”是荣格所谓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意象,他们是超个人的,是全人类的潜意识的化身。完全不是这个人独有的,不是他这一生中生出来的,是没有时间性的,所以没有年龄。

动物呢,比较特殊。有些动物形象与其说是动物,不如说是“动物之神”,就像埃及的猫神一样。这些动物神是没有年龄的原始意象:而有的动物是有年龄的,小狗会变成大狗。这些动物的年龄就不妨计算在内。

这样的计算当然还包含着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我平均对待这些子人格。有的子人格明显占主导地位,在计算心理年龄的时候,似乎应该给这些子人格更高的权重。但是我考虑到。分权重会带来一个新的困难?因为有的子人格在意识层面占主导地位,有的在潜意识层面占主导地位。而且主导地位会随时间改变。我们如果要加权重,就必须针对不同情况,计算什么“意识中的心理年龄”,“潜意识中的心理年龄”,这样未免太复杂化了。

心理年龄大一些好,还是小一些好,这就要具体分析了。对老年人来说,心理年龄小一些,看起来比较有活力。但是如果一个老年人像周伯通一样整体上幼稚也是不正常的表现。倒是金庸小说中另一个老人的状态比较好,那就是洪七公。这个老人天真起来就像一个孩子,但是在需要他成熟一面的时候,他可以把自己很成熟的一面表现出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