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00个世界景点背后的故事-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就是没找到巴凯。原来,参观完契诃夫故居后,巴凯就乘车到其他地方游览去了。

在雅尔塔,我们虽被它的优美风光所陶醉,但离开时,还是不由自主地把它与国际政治联系起来。雅尔塔因三巨头聚会而名垂青史,40多年后,它又见证了另一段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事件。1991年8 月19日,原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下令将戈尔巴乔夫软禁在雅尔塔附近的一个海滨别墅,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八一九”政变。当时,谁也没想到,当年瓜分别国的苏联有朝一日也会解体;更没想到,昔日土耳其人、鞑靼人、俄罗斯人你争我夺的克里米亚半岛居然会划入乌克兰版图。雅尔塔静静地守着黑海和令人感叹的历史沧桑。

第二部分马可·波罗的故乡路难走远房亲戚想卖掉故居当地人愿与中国交流中国人对马可·波罗这个名字实在是太熟悉了,他写的《马可·波罗游记》让世界了解了中国。记者以前知道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到贝尔格莱德后听说他出生在克罗地亚。于是,记者前往科尔丘拉岛,踏访了他的故乡。

科尔丘拉岛是克罗地亚共和国达尔马提亚省亚得里亚海域的一个岛屿,地处克罗地亚最南端,距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600 多公里,距贝尔格莱德1000多公里。

记者从贝尔格莱德驱车400 余公里来到萨格勒布,随后又从萨格勒布前往亚得里亚海北部的布里俄尼岛和中部城市斯普利特采访。

在斯普利特时,记者听说科尔丘拉岛离这里不到200 公里,高兴极了。于是,一大早,记者就满怀喜悦地驾车前往。但一上路才发现,从斯普利特到科尔丘拉岛的公路十分险峻。行车两个半小时,才走110 多公里。10时整,记者在海滨小城普洛切坐50分钟渡船,到达特尔帕尼码头。下船后,记者开着随渡船托运过来的汽车,马不停蹄地前往该岛上的奥雷比奇码头。稍事休息后,又坐了20分钟渡船,才到达科尔丘拉岛。

记者找到了该岛旅游公司经理斯坦卡女士,并做了自我介绍。她听罢高兴地说:“你作为中国《环球时报》的特派记者,千里迢迢来到科尔丘拉岛采访,这是我们的荣幸。你是到这里采访的第一位中国文字记者。”然后她向我介绍说:“科尔丘拉岛面积276 平方公里,由科尔丘拉市和12个镇组成,共有人口1。75万。”

据斯坦卡介绍,科尔丘拉岛居民主要从事造船业、石料加工、渔业、酿酒业。这里栽培有樱桃、李子、苹果和柠檬等果树,种有土豆、西红柿等蔬菜。由于这里终年阳光明媚,雨量充足,所以葡萄种植业和酿酒业具有悠久传统。另外,岛上橄榄树茂密,当地橄榄油质地优良。

记者漫步在科尔丘拉的大街小巷,发现家家户户都是石头房子,街道路面由大理石和碎石铺就,其他建筑也都以石头为主。

经过打听,记者找到了马可·波罗故居。这是一座3 层石头楼房,1254年,马可·波罗就出生在这里。马可·波罗故居在第2 层。以前马可·波罗故居开放,现在已关闭,参观者只能在故居外边观看。由于年久失修,马可·波罗故居目前只有石头砌起来的房屋框架,没有房顶,显得有些凄惨。其实,整条马可·波罗街都很冷清,街道十分狭窄,大约两米宽,东西两侧都是石头砌起的古老房子,但多数房子无人居住,只在街北头住着两家人。

马可·波罗故居尽管简陋,但前来参观的人不断。马可·波罗街一位女房主达尼雅告诉记者:“这里虽然只有两个住户,但每天都有人来参观,我们并不感到孤独。”

记者参观马可·波罗故居时与正在此带团参观的克罗地亚女导游斯尔莫尼雅女士邂逅。她向我透露,由于缺乏维修保护费,马可·波罗的两个远亲想以50万欧元出售马可·波罗故居。我问:“是马可·波罗的什么远亲?他们目前在何处生活?”她一摊双手回答说:“不清楚!”

记者就马可·波罗的国籍问题请教斯坦卡女士。她说:“《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上曾写道,马可·波罗出生于科尔丘拉或威尼斯。我们经过多年考证证明,他1254年1 月8 日出生于克罗地亚的科尔丘拉。他出生时还没有意大利共和国,只有威尼斯共和国。当时,科尔丘拉是威尼斯共和国的领地。他后来从科尔丘拉去威尼斯上学,从那里出了国。因此,我们认为他是克罗地亚人,至少拥有克罗地亚和意大利双重国籍。”

科尔丘拉市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大批欧洲及世界各地的游客云集此地。目前,科尔丘拉有5 家旅馆,每年从复活节开始到11月是旅游旺季。

记者注意到,这里除了有“马可·波罗纪念馆”和“马可·波罗街”外,许多旅馆、饭店、商店和照相馆也都冠以“马可·波罗”的名字。“马可·波罗旅馆”的女老板玛吉小姐告诉记者:“饭店一年四季食客不断,每天至少接待150 人,效益相当可观。”

为进一步发展旅游,科尔丘拉市旅游局与马可·波罗国际研究中心组织了一次大型的“马可·波罗返故乡”活动。马可·波罗扮演者穿着当年马可·波罗远渡东方的服装,在由科尔丘拉市长扮演的大公陪同下,绕着科尔丘拉全市行走。科尔丘拉市民倾巢出动,高兴地欢迎马可·波罗重返故里,场面十分壮观。

科尔丘拉人对700 多年前出生此地第一个遍游中国、并向西方展示中国文明、开阔欧洲人眼界的伟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深感自豪,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对他的崇敬和热爱。斯坦卡的办公室里堆放着许多介绍马可·波罗的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法文、俄文和捷克文宣传材料,墙上挂着曾与马可·波罗打交道的中国元世祖忽必烈的画像。她自豪地对我说:“马可·波罗早在1275年就得到元朝皇帝忽必烈的信任。在如此久远的年代,克罗地亚就出了一个得到中国皇帝信任的、有能力的人,我们为此感到骄傲!这也充分证明,科尔丘拉人与中国人民之间存在着长久的传统友谊。希望我们不断发展和加强这种友谊。”

斯坦卡说:“克罗地亚1997年在科尔丘拉市成立了马可·波罗国际研究中心,英国、瑞士和东欧一些国家已向该中心派驻代表,我们也欢迎中国派驻代表。我们愿意与马可·波罗当年去过的中国的有关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并在研究马可·波罗方面进行合作。我们特别欢迎中国游客前来科尔丘拉旅游观光。”

第二部分在雅典寻找苏格拉底它不如卫城上帕特农神庙那么高大,但同样给人以空灵的感觉李宏伟谢戎提起雅典,人们脑海里立即会浮现出雄伟而优雅的卫城。其实,在卫城脚下,有一个更能代表古希腊文明的地方——阿戈拉,这是包括苏格拉底在内的古希腊哲人宣扬自己学说的地方,苏格拉底受审及饮鸩而死都发生在这里。

外国游客通常只把喧嚣留给卫城,从卫城西北一侧的山坡下去,则是一条相对幽静的小路。2000多年前,这里是雅典的主干道,阿戈拉就在它的两侧展开。阿戈拉在希腊语中是“集市、聚集之地”的意思。但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阿戈拉并非“集市”这么简单,这里是人们购买商品、议论时事、发表演讲、传播学说、朝拜神灵的地方。

我们怀着近乎虔诚的心情来到阿戈拉的入口。如果说卫城是残垣断壁的话,阿戈拉简直是满目疮痍。许多古代建筑只留下地基,连柱子都难以找到,很难想象这里是古代雅典的市中心。尽管如此,希腊目前保存最完整的神庙却位于阿戈拉西侧的小山坡上,它不如卫城上帕特农神庙那么高大,但同样给人以空灵的感觉。这座神庙是专门供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火神赫菲斯托斯的,由于里面的神像早已不在,后人凭神庙内英雄忒修斯的雕像而将这里误称为忒修斯庙,而且沿用至今。

在忒修斯庙的东北,有一处残迹被称作波伊基勒斯多阿,意思是“粉刷的门廊”。今天,我们只能在这里看到几根残破的石柱,但这里却是斯多葛学派(苦行主义)诞生之地。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芝诺总是在这里宣扬自己的学说,他的追随者们逐渐在这里聚会。事实上,斯多葛这个词,就是从希腊语的“门廊”演化而来的。

不光是斯多葛派,古希腊时代几乎所有的名人都在这里出现过,圣保罗曾在这里宣扬过基督教,场面甚为壮观。当年苏格拉底每天都要在这里待很久。这个身材矮胖、长着狮子鼻、秃顶的男人娶了一个脾气极为暴躁的老婆,为了躲避她,同时也为了寻求智慧,他每天都站在“宙斯门廊”前,和自己的学生柏拉图等人探讨知识。不过,他更喜欢的是在这里拦住行人,诘问他们,最终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因为苏格拉底认为,除非一个人自认为无知,否则就学不到任何知识。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名助产婆,而他则是个精神助产师,他教自己的学生时很少先给出结论,而是一步步引导他们,让他们思考,他把这种方法叫作“精神助产”,“宙斯门廊”因此就成为了雅典的精神产房。

苏格拉底最终引起了当局的愤怒。公元前399 年,苏格拉底被控“体验、有伤社会风化”,他为自己辩护的地方也在阿戈拉,具体位置在忒修斯庙和波伊基勒斯多阿之间偏北的“皇家门廊”。苏格拉底的自我辩护被弟子柏拉图记录了下来,就是著名的《申辩篇》。苏格拉底最后受审的法庭在阿戈拉最南边,也就是在这里,陪审团判他饮下毒酒。这个将哲人置于死地的法庭如今只剩下地基和几个石礅。据说后人在法庭附近的地方发掘了一些陶杯,陶杯的大小与记载中盛毒酒的杯子一样。

阿戈拉曾是雅典国王发号施令的地方,而民主也从这里诞生。忒修斯庙南面就是古代雅典市政厅的遗址。古代雅典的议会共有500 名成员,他们在这里商量政务,作出决定。市政厅外面通常围满了群众,他们在这里谈论家事国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