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教"建筑-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信任地弼时东渡黄河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经过五台山时,曾在塔院寺方丈院寺方丈院内住过。


第十二章  菩萨顶
  在五台山台怀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五台山传为方殊菩萨道场,菩萨顶传为文殊居处,故又名真容院,亦称文殊寺。创建于北魏,历代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教徒进驻五台,大喇嘛居菩萨顶,菩萨顶成了喇嘛庙之首。清康熙,乾隆二帝几次朝拜五台山,在菩萨顶住宿,书匾题铭,撰写碑文,后即兴工重建。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形制,手法及雕刻艺术,多参照皇宫宫式制度营造。寺居山头,地势较高,门前筑石阶一百零八级,石级上有牌坊三间。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菩萨殿,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两侧有配殿,后部有禅院,转廊,规模完整,布局严谨。菩萨殿重檐歇山,副阶周匝,大雄宝殿单殿五脊,勾栏围绕,全部建筑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历经几百个寒暑,色泽如新,其中尤以孔雀蓝釉色最引人注目。寺内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用方形巨石雕成,碑高6米,每面宽及1米,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
  这里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到六月十五的黄教法会主场地,在这一时间登山可以看到喇嘛们“镇魔”的盛况。寺内有天王殿、释迦牟尼殿、菩萨殿,因历代皇帝都曾登临菩萨顶,所以寺内有不少御笔亲题的碑和匾。在东院过厅和后院,有两座汉白玉四棱柱碑,碑身四面分别刻有汉、蒙、满、藏四种文字所书的碑文,均为清代康熙帝手书。
  菩萨顶的寺名叫“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寺”。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真容院”,这个称谓还有一段神话故事:相传寺建成时,有一名叫安生的塑工不招而来,请求建寺的高僧讲述文殊菩萨的真容,高僧说:“佛法无边,大圣德像我又怎么说得清呢?”于是他们共同祈求菩萨显身,七天后,忽于云际显现金像,逐图模塑成佛像,因此而称真容院。
  其实,菩萨顶创建于北魏,以后历代都曾加以重修。明代永乐年间,蒙古、西藏的黄教喇嘛到五台山寺院常住,菩萨顶逐渐成了他们集中活动的场所。在清代,国家以黄教怀柔蒙古,因而五台山的喇嘛教也特别隆盛。菩萨顶寺是五台山黄教首领扎萨克大喇嘛住持的地方,也是皇帝和蒙古诸王朝拜五台山时最主要的圣迹和佛刹,因此,菩萨顶的寺庙建筑是参照皇家的宫廷造型营建的。建筑在灵鹫峰顶的层层殿宇,规模宏伟,十分壮丽,殿宇上覆盖着黄绿蓝三彩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台山,是五台山最大的黄庙。


第十三章  万佛阁与龙王殿
  塔院寺山门东侧这座院落便是万佛阁。一般寺庙都有牌楼,山门等寺前建筑,万佛阁并没有。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万佛阁是塔院寺的属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寺庙,所以也就不会有独自的山门和牌楼了。
  万佛阁位于奉城镇北街,是上海颇具规模的比丘尼道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明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年)为防海上倭寇入侵,信国公汤和大将军督筑奉城城墙,将原是乡间小庵的万佛阁就地重建于北门月城湾内。因此,当地有“先有万佛阁,后有奉城镇”之说。
  万佛阁(俗称五爷庙)虽然不大,占地仅2000平方米,殿楼堂舍也只有20多间,但因为内有五爷庙而名播远近香客盈门。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现在建筑多为清代重修后的遗存。主建筑有三,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
  明代的万佛阁,气度不凡,环垣踞堞,面山枕流,胜境之妙,冠于诸刹。后历经乾隆二十二年及民国六年的二次修缮,佛阁更增添了大殿三楹,东西禅室各二楹,后有地藏殿,前有弥勒殿,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万佛阁几经历史兴衰,于文革期间被毁,一九八九年重建。如今的万佛阁由万佛楼、钟楼与鼓楼组成,阁内装置电梯,形成殿中有殿的格局,庄严气派,佛韵悠长。
  万佛阁的建筑很有特色,依城傍水,由低渐高,尤为特别是后法堂楼阁建在古城墙上,别具一格。大殿的钳状套式梁木结构镶接缜密,浑然一体,堪称古建筑的一绝,被定为奉贤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坐东朝西这座两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名为文殊殿,四角翘出,明柱围廊,玲珑剔透,很像一件内部镂空的工艺品,在五台山众多佛殿中别具一格。殿内下层供三位菩萨,不用我讲,大家一看就会明白,骑绿毛狮子的是文殊菩萨,骑大白象的是普贤菩萨,骑神兽的是观音菩萨。不论是三大菩萨,还是座下之骑,塑造得均极为精细生动。再看大殿内左、右、后面三壁的满面木制小格中,尽是约10厘米大小的泥塑贴金佛像,连横梁上都是小佛,楼上二层殿内三壁同样布满金佛,上下两层合计共有佛像万尊,所以此殿、此庙便名叫万佛阁。二层殿内正中所供是地藏王菩萨,左右两边分别是道明和尚和其父亲。一般情况长者应在上首,而这里位居左侧上首的却是儿子道明。这又是为什么呢?传说地藏王菩萨欲在九华山开创道场,而当地一位员外起初不愿让出宝地,但员外的儿子却敢违抗父命把地界奉献出来,并出家跟了地藏王菩萨,取法号道明,成为虔诚的佛门弟子,因为这段故事,所以其父亲就只能站在地藏王菩萨的下首了。立于地藏王菩萨左右外侧的5对塑像,统称为“十殿阎王。”
  坐北向南这座建筑便是大名鼎鼎的五龙王殿,人们通称五爷庙。五爷庙创建于清代,民国年间重修时,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龙王的,而五台山为什么要修龙王殿呢?这要从文殊菩萨向东海龙王巧借歇龙石的神话说起。很古以前,五台山地区并不是清凉胜境,而是酷热难熬,当地百姓深受其苦,专门为人排忧解难的大智文殊菩萨便从东海龙王那里巧妙地借来一块清凉石,从此五台山变得凉爽宜人风调雨顺,成为避暑胜地。而这清凉宝石原本是龙王的五个儿子播云布雨回来驱暑歇凉之物,当他们发现歇凉宝石被文殊菩萨带到五台山后,便尾随而来大闹五台山,直把五座陡峭如剑的山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讨回清凉石。但文殊菩萨毕竟法力无边,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龙王,让他们分别住在五座台顶。这五龙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专管五台山的耕云播雨。人们感激他为五台山地区造福,为五龙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龙王居于殿内正中,左侧为大龙王、二龙王、龙母,右侧为雨司、三龙王、四龙王。据说,五龙王以前是黑脸,但为什么我们所见却是金脸呢?这是因为佛教传言,说王爷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发脾气动恐。脸由黑色变为金色,就使五爷的脾气变温和了。
  与五爷庙相对的便是古戏台,是专为五龙王唱戏而建。据传说,五龙王特别爱看戏,所以每年六月大会(农历5月13号,是五爷的生日),都要大开殿门,让五爷居高观赏,以取悦于五爷,使他及时赐雨,保证岁岁给百姓喜降丰年。


第十四章  巨殿巨塑——殊像寺
  殊像寺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
  殊像寺是河北承德著名的“外八庙”之一。“外八庙”是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陆续修建的,原有庙宇11座,现仅存7座和遗址1处,俗称“外八庙”,即:溥仁寺、普乐寺、安远庙、溥善寺(现在仅存遗址),在避暑山庄的东边;普宁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殊像寺,在山庄的北边,这些庙宇金碧辉煌,如众星捧月一样环绕在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如果说山庄的宫殿是皇权的象征,那么众多的庙宇就各自代表不同的地域或民族,各自有着不同的政治历史背景,与避暑山庄一起形成了一个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性图画。
  殊像寺位普陀宗乘之庙西,狮子沟北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弘历陪皇太后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进香,见文殊妙相庄严,令人起敬,“默识其像以归”。佛经中释迦有“东方主尊菩萨是文殊,有时现比丘像,有时现国王像”预言。而“文殊”又译“曼殊”,“曼殊”与“满洲”音近,所以西藏达赖喇嘛进丹书时,称清朝皇帝为“曼殊师利大皇帝”。又因清廷有乾隆皇帝出生承德狮子沟传言;进而有人就附会说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乾隆和太后对此不加可否,任说其说。回到京师,太后就令人按五台山文殊模样雕刻石像供于香山宝相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弘历特命内务府仿五台山殊像寺规制,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修建此庙。殊像寺落成时,乾隆参加瞻礼,并作诗道:“殊像全规台庙模,撰辰庆落礼曼殊。金经蒙古犹常有,宝帙皇朝可独无?译以国书宣白业,习之修士翊浮图。虽然名实期相称,师利应嗤谓是乎。”该庙喇嘛皆为满族,故清廷称此庙为家庙。
  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l15米,南北约200米,占地面积2。7公顷。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过门殿两侧摆钟、鼓楼,均为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山门正北为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前后格封木壁板,,稍间开欢窗,殿两侧置腰墙,界以一进院落,腰墙辟腰门与二进相通。天王殿北两侧为东、西配殿,东殿名馔香室,西殿名演梵堂。天王殿正北地势增高,上多级大石阶可登达月台,月台北起主殿会乘殿,面阔七楹,进深五间,重檐黄琉璃歇山顶,下檐施五踩单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