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唐这二百九十年-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节。

好么,完全一副流氓无赖的作风!

堂堂的天可汗,怎能容忍吐谷浑的如此行径?不好好打一顿屁股,那家伙还真要骑到我头上拉屎了!天可汗的称号岂不成了一句空话?

更为重要的是,吐谷浑紧挨着唐朝的河西走廊,一旦河西走廊不保,唐朝就无法对整个西域实施有效的影响。而且唐朝在同一地区的陇右一带设有大量的军马场,失去了这些战马,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势必将大为削弱。

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存亡,河西走廊的安全必须保证!方针已定,接下来要做的便是攻打吐谷浑的各项准备。

首先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准备。前面说过,当时唐朝国内的政治压力几乎没有,因为连老百姓们都看出来了,吐谷浑不是个好东西,背信弃义,该教训!加之一举消灭东突厥的成功,使得国内整军崇武之风大盛,举国上下都希望能够延续这种不灭的荣光。

剩下的便是军事方面的准备了。与先前攻打东突厥不一样的是,这次几乎不需要特别的准备。因为从实力对比来看,吐谷浑的实力远不如原先的东突厥汗国,而唐朝的实力则早已远胜发动东突厥之战的时候,双方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李世民任命左骁卫大将军段志玄为西海道行军总管,左骁卫将军樊兴为赤水道行军总管,率领军队攻击吐谷浑汗国。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出征的军人中,除了唐朝国防军外,还有归附唐朝的契絆部落军和党项部落军。这也是唐朝军事行动中第一次出现由外族首领领导的外族兵团的身影。从此,直至到唐朝灭亡,这些外族兵团一直活跃在唐朝的军事舞台上,牢牢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位。

公元634年10月,双方的战斗正式打响。

然而战斗的过程很不平常——段志玄他们几乎无仗可打。

不是唐军贪生怕死畏缩不前,而是敌人跑得太快。

慕容伏允和天柱王本就无心也无力与唐朝全面对抗,只是喜欢打劫捞一把就闪人。见对方大军真的杀过来了,根本无心恋战,当然是三十六计走为上。

吐谷浑人跑了,段志玄等却不能就此班师回去交差。于是唐军一路追赶,深入吐谷浑国境八百余里,一直追到青海湖附近。见唐军如此锲而不舍,慕容伏允索性来了招更绝的:男子汉大丈夫,说不和你打就不和你打!老婆孩子、狗马牛羊和其他家当,全都带着跑,让你们在青藏高原上自己玩去吧!

见对方铁了心要跑,加上时间耗得越长,本方的后勤供给越困难,段志玄等决定班师回朝。第一次对吐谷浑的出击就此结束。

战事结束,本来大家都以为吐谷浑该吸取教训,老老实实做人了。可是太平日子过了还不到一个月,凉州告急:吐谷浑大军向凉州发动猛攻,请求支援!

这回没什么好说的了,朝野迅速达成一致:掏家伙上吧!这回可不再是简简单单地给点教训了,要让不知好歹的人留下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象!

没过多久,出征的军队已经准备完毕。将士们摩拳擦掌,准备着前往边疆建功立业,可是却迟迟没有等到出发的命令。

难道是高层会晤有新变化?还是……

其实都不是。只因为这时候最高统帅李世民正在为远征军的总司令官人选犯愁。

当年消灭东突厥的统帅李靖回到长安时,声望无人能比,御史大夫温彦博对他又妒忌又担心。妒忌的是李靖立下大功,乃是第一红人;担心的是尚书右仆射杜如晦刚刚去世,李靖很可能会因为这一功劳补任杜如晦的空缺,登上宰相宝座,进而挡住自己进步的道路。于是温彦博捏造事实,上疏弹劾李靖治军不严,导致军队纪律败坏,纵容士兵大肆掠夺战利品,以致于东突厥王庭中的奇珍异宝都散落在乱军之中,下落不明。

李世民看后大怒,当即把李靖召进宫来狠狠斥责了一通。

李靖也是个怪人。他默默地听完了李世民的训斥,不作任何辩解,只是一个劲地磕头认错。过了好一会儿,李世民骂乏了,见对方也乖乖认错了,并且没有丝毫申辩的意思,气也就逐渐顺了下来。他轻轻叹了口气,换了一种比较平和的语气继续说道:“以前,隋朝大将史万岁击破突厥达头可汗,立下大功。然而回到朝中不但没有封赏,反而被杀。朕不是昏君,懂得有功必赏的道理。你此次剿灭东突厥,战功显赫,虽说有治军不严之嫌,但功过相抵,功远大于过。起来吧,朕将赦免你的罪过,记录你的功勋。”于是仍然加封李靖为光禄大夫(非实际职务,从二品衔),并增加他的封邑至五百户,赏赐绸缎一千匹。此事就算是告一段落。

不久,李世民就根据各方面反馈的信息作出了判断:温彦博所弹劾内容不实,李靖是清白的。

那么,李世民该怎么办呢?摆在他面前的,有两个选择:A向李靖道歉;B权当不知道,忘记此事。

这要是让我选择,肯定是一道高难度的选择题。首先,哪有皇帝向臣子道歉的事啊,何况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上的判断那肯定是不容置疑的,即使错了也只能活该算你倒霉,让皇帝道歉那皇帝的面子往哪搁啊!既然这样,索性就当不知道?想想也不太好,还指望着大家伙儿齐心协力给自己干活呢。无缘无故被骂,只怕人心就此涣散,队伍不好带啊!

据载,李世民的做法是:召见李靖,赔礼道歉,曰:“以前有人陷害爱卿,以致朕向爱卿大发雷霆。如今朕已经幡然醒悟,是朕误会了,希望爱卿不要放在心上。”随后又赏给李靖绸缎二千匹,升任尚书右仆射。

贞观四年,李靖终于成为了宰相级别的重臣。(呵呵,温彦博的担心终于变成了现实,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啊!)

知错就改,真明君也!

那么李靖明知受了委屈却又为何不作辩解,而只是一味磕头呢?

四个字——功高震主。

李靖消灭东突厥,圆了隋唐人百年来的梦想,让人称道之余肯定也会招致不少嫉妒。这一点李靖看的非常清楚,他最担心的是当朝天子也抱有同样的想法,因为历史上从来不乏武将凯旋而归反被人陷害,最终惨死的例子。所以他首先要确保的是皇上不萌发这个念头,才可以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所以面对莫须有的指控,李靖恭恭敬敬地接受了皇帝的训斥,表明自己对皇帝的忠心不二和绝对服从。至于同僚们的嫉妒和不满,自己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慢慢化解,姿态低一些就是了。

李靖,不仅是个出色的军事将领,还是个深谙为官之道、懂得进退分寸的官场高手。

被任命为尚书右仆射后,李靖在与其他宰相级的官员们一起议事的时候,一直表现为“恂恂似不能言者”,也就是一直恭谨温顺的样子,几乎就像不会说话似的。毕竟自己是靠军功才得以升任仆射之职的,政治上并无多大建树和根基,所以对于自己不是很精通的事情,还是少说话,多磕头的好。

贞观八年,尚书右仆射李靖决定急流勇退。他以脚部有疾为由,向李世民提出辞呈。李世民自然明白他这样做的原因,也不多做挽留,改任他为特进(闲职,正二品,低于长孙无忌的开府仪同三司),并赐灵寿杖一根,归府休养。

这一年,劳苦功高、为人低调的李靖已经在人世间度过了六十四个寒暑,在当时实在是不得不算做迟暮的老人了。

第二十四章 侯君集出阵

眼下要打吐谷浑了,李世民一直在为远征军总司令的人选在犹豫:派李靖吧,担心他年纪太大,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派李靖吧,一时又想不出谁更适合担任大军的最高指挥官。

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李世民在宫中和侍从聊天,无意中说起了李靖,他感叹道:“若得李靖为帅,岂非善也!”

这位内侍很善于为领导解忧,便将这句话以一种无心之言的方式传到了宫外。

三国时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所作《步出厦门行 龟虽寿》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话用在李靖身上,非常恰当。

休养在家的李靖并未真正放下国家大事,对吐谷浑的战事也是在时刻关注。因此当他听说了李世民的心声后,立刻主动联系了房玄龄,拍着胸脯表示:“靖虽年老,固堪一行!”

相信当时不少人都着实替李靖捏了把汗,当然也有人曾力劝他打消这个念头。毕竟当时李靖已经功成名就,毋需再用其他功绩来提高知名度。而吐谷浑汗国位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之上,气候、环境等自然情况绝非东突厥可比。如若战败,不但丧师辱国,还会将辛苦积攒的一世英名付诸东流。

然而,作为一名优秀的将领,应该要有“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壮志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责任感。

李靖真正做到了这一点,这也正是他能够成为一代名将的内在因素。

得知李靖的请愿后,李世民大喜(领导就喜欢下属想自己之所想,急自己之所急)。于是贞观八年的十二月,李世民任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统帅全部远征军。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刑部尚书、那位差点被尉迟敬德打成瞎子的任城王李道宗为鄯善道行军总管;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末道行军总管;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利州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以上一位大总管、五位行军总管,会同归附的突厥各部落军、契絆部落军,共同出击,要像对付东突厥一样给吐谷浑来上一记致命的攻击!

然而李靖大军刚刚出发,就接连收到两条坏消息:已经归顺的党项和羌部落先后叛变,投奔吐谷浑汗国。

大军尚未作战,原先的小弟抢先反水,如何处理?

李靖的回答是:一起收拾了,连锅端!

羌部落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三月十四日叛变。仅仅五天之后,盐泽道行军总管高甑生即已杀到了他们的家门口。贞观九年三月十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