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回忆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二战回忆录-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正当元首和他的将领之间进行搏斗的时候,张伯伦自己又准备向英国人民广播了。在9月27日晚上,他说:

  现在我们为了一个遥远的国家中我们完全不了解的民族之间所发生的争吵,在这里挖掘战壕,试带防毒面具,这真是多么可怕,多么不合理,多么不可思议!……如果我认为还有所裨益的话,我将毫不犹疑地进行第三次德国访问……

  我这个人,从心底里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国与国之间的武力冲突,对我来说,好比一场恶梦;但是,如果我确信有一个国家决心要用武力恐怖来统治整个世界的话,那我就认为非进行反抗不可。因为在这种统治下,信奉自由的人是不值得活下去的;但战争总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我们投入战斗之前,我们必须明白,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张伯伦发表了这一篇和战两可、四平八稳的广播演说之后,收到了希特勒对他上次让威尔逊爵士转交的信的答复。这封信带来了一线的希望。希特勒主动提出德国愿意参加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新国界的联合保证,他还表示愿意对实行新的公民投票的方式提出进一步的保证。这时,时间非常紧迫。戈德斯贝格德国的最后通牒,在次日(即9月28日,星期三)

  的下午二时,就到最后的期限了。张伯伦于是写了一封个人的信给希特勒:“拜读来信,使我深信你可以不经战争就立即得到你所有的基本要求。我愿立即亲自来柏林,同你以及捷克政府的代表讨论移交的问题,如果你愿意的话,法、意两国的代表也可以参加。我深信我们能在一个星期之内达成协议。”①

  ①法伊林,前引书,第372页。

  与此同时,他又打电报给墨索里尼,告诉他已向希特勒提出了这个最后呼吁。电文是:“我希望阁下通知德国总理,说你愿意派代表出席。我还希望你尽力促使希特勒先生同意我的建议,使我们的人民不致陷于战争。”

  这次危机的最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伦敦和巴黎之间似乎没有进行密切的、彼此信任的磋商。虽然双方的意见大体上是一致的,但很少或者说没有什么个人接触。当张伯伦未经同法国政府和他自己内阁的同僚商议就写出这两封信的时候,法国内阁正沿着与此相平行的路线采取他们自己的措施。

  我们已经知道,法国新闻界是极力反对同德国较量的;我们也知道,经法国外交部授意的巴黎报纸又如何影射那个曾提到苏联的英国强硬公报,说它是伪造的东西。法国驻柏林大使在27日晚奉命提出一项进一步的建议,准备把立即移交德国占领的苏台德地区加以扩大。当弗朗索瓦—蓬塞先生正同希特勒在一起时,希特勒收到墨索里尼的来电,劝告希特勒应该接受张伯伦的举行会议的意见,并说意大利也愿意参加。

  9月28日下午三时,希特勒通知张伯伦和达拉第,建议在第二天加上墨索里尼一起到慕尼黑举行会议。这时张伯伦正在向下院演说,报告最近事件的一般情况。在他的演说快要结束时,坐在楼上贵族席的哈利法克斯勋爵把希特勒邀请他去慕尼黑的电报传下来交给了首相。张伯伦那时正在叙述他给墨索里尼去信以及他采取的这一步骤所得的结果:

  墨索里尼先生在回信中告诉我,他已发出通知……说意大利虽然准备完全履行支持德国的保证,但他考虑到英国政府向他提出的要求的重要性,因而他希望希特勒先生设法把他通知威尔逊爵士本来要在今天下午二时采取的行动至少延迟二十四小时。我看这就可以使墨索里尼先生对当前形势重行考虑,设法找出一个和平解决的办法。希特勒先生在其回答中说,他同意把军队动员令推迟二十四小时……这还没有完。我还有些事要报告下院。我现在接到希特勒先生的邀请信,他请我明晨到慕尼黑同他会晤。他也邀请了墨索里尼先生和达拉第先生。墨索里尼先生已接受他的邀请。我可以断定,达拉第先生也是会接受的。我的回信就不必说了……我深信下院会同意我现在就立即动身,看看我在这最后的努力中能做到些什么。

  就这样,张伯伦第三次飞去德国。

         ※        ※         ※

  关于这次值得纪念的会议,已有过许多记述,在这里,只能强调几个重要特点。会议并没有邀请俄国参加,捷克自己也没有获许出席。28日晚上,捷克政府只是收到措词率直的通知,说是第二天欧洲四强的代表就要举行会议。“四巨头”迅速达成协议。会谈在中午开始,一直开到次日凌晨二时。备忘录写了出来,在9月30日晨二时签字。它在基本各点上接受了戈德斯贝格最后通牒。苏台德区由10月1日起分五批撤退,在十天内完成。最后的边界由一个国际委员会来决定。这个文件交给奉准专程前来慕尼黑听候发落的捷克代表。

  当这四位政治家等待专家们草拟出最后文件的时候,首相问希特勒是否愿意同他进行一次私人谈话。希特勒“欣然同意”。①

  ①法伊林,前引书,第376页。

  9月30日早晨,两位领导人在慕尼黑希特勒的寓所中会晤,除了译员之外,没有别人参加。张伯伦提出了他事先预备好的一个声明,其内容如下:

  我们,德国元首兼总理和英国首相今天继续会晤,双方一致认为英德关系问题是两国和整个欧洲的最重要的问题。

  我们认为,昨夜签订的协定以及英德海军协定是我们两个国家希望彼此之间不再发生战争的一个象征。

  我们决心以协商的办法来处理有关两国之间的任何其他问题,我们决定继续作出努力,来消除可能引起分歧的根源,从而为确保欧洲和平作出贡献。

  希特勒读完这个声明就毫不犹豫地签了字。

  张伯伦回到英国,飞机在赫斯顿着陆,他下飞机时挥动着有希特勒签字的这个联合声明,向前来欢迎的显要人物宣读。他的汽车由机场开出,在经过欢呼的群众时,他对坐在身旁的哈利法克斯说:“三个月后,这一切将成为过去。”但他在唐宁街官邸的窗户前又挥动那张纸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来,我相信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①

  ①都是爱国的人,他们切望祖国能在世界上重新获得它的地位。

  现在我们又有了凯特尔元帅在纽伦堡受审时对捷克代表提问的答复:

  艾格上校代表捷克斯洛伐克向凯特尔元帅问道:

  “在1938年的时候,如果西方各国肯帮助布位格,第三帝国会不会进攻捷克斯洛伐克呢?”

  凯特尔元帅回答:

  “肯定不会。那时我们在军事上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慕尼黑〔按指在慕尼黑签订协定〕的目的,就是把俄国赶出欧洲,争取时间,完成德国的武装。”①

  ①引自雷诺:《法国拯救了欧洲》,第一卷,第561页注释。

  法伊林,前引书,第381页。

  希特勒的判断再一次得到了决定性的证明。德国参谋部不胜惭愧。元首毕竟又是对的了。他单靠了他的天才和直觉,准确地衡量了全部军事、政治形势。像在莱茵兰一样,元首的领袖才能又再度战胜了德国军事将领们的阻挠。这些将领他们日夜辛勤努力,用各种方法来加强德国的实力。当他们发现自己多么地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时,心里感到十分痛苦;在许多情况下,他们对元首的憎恶和不信任常敌不过他们对元首高瞻远瞩的天才和神奇的幸运的赞美。毫无疑问,他成了一颗他们应该跟随的明星,应该服从的领导。就这样,希特勒终于成为不容非议的德国主人。鸿图大略的道路已打开了。

  阴谋反叛的人已销声匿迹,但也没有被他们在军队中的同志们所出卖。

         ※        ※         ※

  在这里,不妨提出一些道德上和行为上的准则,也许对未来有些指导意义。要评判这类事情,绝不能离开当时的实际情况。某些事实在当时也许尚未为人们所知,因而对事情的估计,基本上只能是猜测,还可能受到试图作出判断的人的一般情绪和意向的影响。那些在气质上和性格上喜欢对含糊暧昧而困难的问题寻求斩钉截铁的解决方案的人,那些在一遇到外国的挑衅就立即准备应战的人,并非都是对的。另一方面,那些倾向于低头忍受、耐心而忠心诚意地寻求和平妥协办法的人,也不一定是错的。恰恰相反,在大多数场合下,后者可能是正确的,不论从道德上还是从实际效果上来看,都是如此。忍耐和坚持善意曾避免了多少次的战争!宗教和道德同样都主张谦让和卑逊。这不只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多少次战争是由于煽动者促成!多少次引起战争的误会本来可以因延缓决定而得以消除!往往也有多少国家,彼此间进行过残酷的战争,而在几年和平之后,不仅成了朋友,而且结成同盟!

  “登山宝训”是基督教义中的精义。我们每一个人都尊敬教友派①,然而,大臣们履行领导国家大事的责任,却不是以这种教义为根据。他们的职责,首先是在与其他国家交往中避免引起冲突和战争,并避免各种形式的侵略行为,不论其目的是民族主义的还是意识形态的。但是,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本国同胞的生命和自由(大臣们的职位是他们给的),在不得不而正确地采取最后手段的时候,或者经过深思熟虑,有了肯定而明确的判断时,也不排除使用武力。如果情况证明确有使用武力的充分理由,那就可以使用武力。在这时,就应该在最有利的情况下来使用。如果把战争推迟一年,使自己在战争中处于更不利的劣势,或将更难取得胜利,则推迟战争没有什么好处。这是有史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