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从经济可行性角度来讲,人力和机器之间就存在一个相互替代的关系。站在运营者角度来讲,并不一定非要采用大批劳动力,也并不一定非要购置机器,而关键在于选用哪种方式从效率和成本上考虑更为合适。在人力成本相当低下,机器成本又异常高昂的情况下,也许以人力来替代机器,是更为现实的一个选择;但当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使用人力还没有机器合算的时候,以机器代替人力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为创业者,无论是从事制造业,还是流通业,在选择产品或者商业模式的时候,都要考虑到,在经济上衡量这种产品和模式从目前和长远来看是否都具有可行性,尤其是要重点考虑潜在替代产品和模式,与你所要选择的产品和模式之间哪一个更具有成本优势,性价比如何,这种优势有多大,能够保持多久,稳定性如何,是否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来自哪里,有没有办法解决掉。

经商就是经商,对商人而言,精确的数字游戏,要远远比那些良好的创意,以及那些求新求异的模式重要。这个道理虽然非常简单,但又是非常容易被创业者忽略的一个方面。

铁律64 读书可以弥补实践的不足

不少人认为实践非常重要,进而否定书本知识。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一个倾向,读书的价值并不在于给我们提供现实的解决方案和超越时空局限的真理,而在于弥补经验的不足,给我们更多的启发和扫除思维上的盲区。

从创业者悟性和能力成长角度来讲,实践是最为理想的一个环节。通过在市场中的摸爬滚打,我们不但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哪些切合实际,哪些不切合实际,哪些又是我们之前疏漏尚待改进之处。通过与市场之间的不断磨合,我们逐渐知道了如何操作才能更加适合自己。这些都不是通过读书和讨论就能得来的,在很大程度上也证明了实践在认识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这不应当成为否定书本知识的理由。诚然,很多人不读书照样能够成功,书本也往往解决不了你所面临的问题,你的实践经验更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回避的事实是,无论你如何实践,无论你如何勤奋,无论你悟性如何高,你亲身实践所能涉及的范围和由此带来的经验都非常有限,还是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思维盲区。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单靠你实践所获得的经验,明显已经难以应对市场环境不断带来的挑战。

书本可以说是在揭示规律,也可以说纯粹是别人的主观看法,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东西还没有自己认识的深刻和全面。但基本上都可以看成是他人经验的总结,不少还是我们未曾遇到甚至是难以遇到的。书本上讲的东西不一定正确,也代替不了实践的功能,因此才有“书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说法。然而,读书毕竟可以开阔视野,用别人的经验来弥补我们经验上的不足,同时也可以扫除一些思维盲区,便于我们方便、快捷和集中地接受别人的经验。

自人类有文字以来,就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古今中外数以万计的创业实践中,基本上已经穷尽了绝大多数可能的模式。他们的经验,都以某种形式类化、抽象、系统,并形成相应的理论和书本知识。相对于这么多人的实践、领悟和经验而言,作为个体创业者所能遇到的和所能悟到的,都只是沧海一粟。从逻辑上来讲,我们不能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去否定别人经验的适用性。这就如同几个人坐在一起聊天,不能说别人的观点肯定是对的,但最起码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发。

理论和实践本来应该相辅相成、彼此促进、良性互动。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当中比例相当大的创业者偏偏跑向了两个极端,要么轻视实践派,认为他们狭隘肤浅无知;要么瞧不起理论派,认为他们只会说大话和空话,脱离实际,解决不了问题。虽然两派观点和看法针锋相对,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以自己的经验和主观判断为基础。人类已经有数百万年的历史,文字传承也有数千年之久,尽管种族千差万别,但人类经过千万年来的选择,所沉淀下来的很多价值却都是共同的,这些东西往往具有强大的合理性和普适性,倘若你违背它,就会在特定时空受到惩罚,比如注重读书和学习,比如注重亲身实践。如果书本知识真的没用,读书真的没用,这些东西早就被淘汰了,根本不会延续那么久。如果读书对创业和项目运作,真的没有太多帮助的话,也就不会有哈佛、牛津、剑桥那么多世界名校设立商学院,经管类专业和图书出版商都难以有多大市场,存活下来的概率也很小。然而,现实恰恰不是这样。很多人往往喜欢用自己一时的经验和感觉,来否定人类千万年来形成的传统和经验,还美其名曰“前卫”和“划时代”,似乎自己的主张就代表着发展趋势和潮流,代表着人类的进步。他们哪曾想到,自己主张的东西仅仅过了几十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又回归到历史的常态,根本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当一些创业者总结自己失败教训的时候,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经验不足,套用一句老话就是,“经验不足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但我们应当反思,经验不足能成为借口吗,我们所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是原来所未曾经历过的,即使你之前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实际情况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换言之,我们做绝大多数事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而且在我们面临很多事情的时候,即使经验不足,也必须去做,根本没有太多的选择。

一方面我们经验不足,另一方面还要创业,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其实,破解这一困局的方法,无非以下几种方式。第一,向别人请教和咨询,利用别人的经验来弥补自己经验上的不足,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针对性和互动性较强,能产生更深层次的思维碰撞,不足是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大,很多时候我们难以找到合适的人去探讨。第二,寻找相关性较强的图书和资料研习,其好处是可以超越时空局限,一般都有多种材料可供参考,可以反复去看,可供备忘查阅,劣势是针对性和互动性不太理想,对阅读者的悟性要求较高。第三,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边实践边总结,这样做的好处是体会深刻、针对性强,一旦形成良性互动,就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和适应性,不足是同样对创业者的悟性有着很高的要求,其效果不算稳定。在这三种方式中,任何一种都非常重要,都有着独特的贡献,绝不能过分强调其中之一,而贬低其他方式,尤其要尊重别人思想和经验的结晶。

铁律65 共赢,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现实的利益选择

在与客户、供应商和外协方打交道之时,切忌过分压榨对方,出于竞争压力,他们表面上会答应非常苛刻的条件,实际上会想很多办法去报复你,进而达到心理平衡。追求各方共赢,不仅是创业者的一种美德,更应该是一种现实的利益选择。

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经商的一个内在要求,但什么是利益最大化,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利益最大化,人们的理解却千差万别。有不少创业者,片面地把利益最大化理解为向客户和供应商及外协方尽可能多地索取利益。这种思路看似没有问题,其实会给自己带来非常大的麻烦。其一,你将这些利益相关方压榨得没有利润了,他们就难以得到有效的生存与发展,你的商业资源难以积累和沉淀,这不利于项目的稳定,阻碍你做大做强。其二,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别人同你商业往来,是希望能够从中获得利益,如果你过分压榨对方,就使得人家无利可图,而感觉你太自私,慢慢你的商誉就会受损,臭名远扬,你的生意至少难以扩大,甚至还会一天不如一天。其三,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成熟,现在大大小小的企业都还是比较注重诚信的,但前提是他们也拿到了适当的利益,如果你过分压榨对方,他们往往会在履行承诺的时候,给你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受这三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这种看似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方式,在实践中应用起来往往适得其反,将自己的利益人为地压缩到一个狭小的空间之中。

软件开发外包,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模式。但这也给不少商人压榨承包方提供了便利。曾经有一个老板,将自己部分软件开发任务,外包给某个开发团队,谈判之时价格压得太低不说,项目进行过程中还老是克扣这克扣那。承包团队越来越感到最后连尾款结清都会存在问题,就在程序里面设置了一个小小的“病毒”,如果老板最终还算仁义,这段代码就直接删除,如果还在尾款支付上找麻烦,这个“病毒”就会定期发作,致使整个程序陷入瘫痪状态。果不其然,那位老板寻找千万种理由,就是不把款项结清,程序也只能定期瘫痪,用户天天去找老板的麻烦,老板一开始还以为是什么小问题,就按普通的售后进行处理,次数多了,他也就仿佛明白了什么。最终没有办法,除了乖乖地把余款结清,还给承包方一个比较合理的补偿,此事最终才得以了结。

工程承揽领域,也是此类事情的高发区。我认识的一位老兄,自己开办养鸡场,和一个施工队订立了修建场房的合同。这位老兄素来以抠门著称,这次当然也不例外。经过数番讨价还价,他竟然以低于报价一半的价格包工包料定下了这个项目,当然这个价格也远低于市场行情。当然,如果你非常懂行,并且能对各个环节监控到位,也许就真正的省下钱了。奈何他自己对建筑施工一知半解,而且也没有时间去从头盯到尾。接下来的故事非常老套和现实,施工方在材料上以次充好、偷工减料,极尽糊弄之能事,该用的材料很多都没有用,该用心打理的很多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