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给你一个公司,你能赚钱吗-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宁夏的一位朋友,从十八九岁就开始代理润滑油产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到2003年前后,营业额达到了3000多万元,这么多年下来,他在同行当中还算是非常成功的,无论哪个品牌到宁夏拓展市场,肯定都会找他去谈判。他于是掌握着民族品牌前三杰的代理权,并拥有了自己的品牌。但这种成功是建立在大流通基础上的,这位朋友的客户是批发商,基本没有什么销售终端和集团用户。进入21世纪以来,厂家越来越强调渠道扁平化,要求经销商积极开发和掌控终端,说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个浪潮虽然发端于快速消费品,但很快席卷到润滑油这个半工业品和半消费品的行业。

从2002年开始,厂家的销售代表自然是天天给这位老兄洗脑,讲要开发终端、掌控终端,要不就要落伍了。当时这位老哥在商场上已经混了十多年,自然不会当面提出反对意见,还满脸堆笑说,我们要仔细研究、认真学习,但一直未见行动。私下他跟别的朋友抱怨说,现在的销售代表太嫩,天天讲什么开发终端、掌控终端,都快烦透了,大流通不是很好的嘛,成本低,见效快,而且大家都是这样,我何苦要自找罪受,一家一家修理厂、汽配店去跑,我得需要雇多少人啊,现在利润空间越来越低,他们也不算算成本,老是想当然地让我干这干那。

事情的变化往往看上去缓慢,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下来,情况都差不多,但日积月累,三五年之后,变化之大就会令人吃惊。时间到了2005年,这位老哥的生意明显在走下坡路,他原来的很多客户,越来越多地代理其他品牌,从厂家直接进货,而他所代理的几个牌子,也基本都在大张旗鼓地将他的一些分销商扶正。他自然不断向厂家提出抗议和严正交涉,其效果可想而知。到了2006年,那几个厂家像是一起商量过似的,先后都取消了他的经销资格。他后来又四处寻求代理二线品牌的机会,有的厂家一了解他的网络情况就婉拒合作,有的厂家也确实让他代理了,但在缺乏网络支撑的情况下,过上六七个月,最终都只能草草收场。曾风光一时的润滑油代理商,在创业不到15年的时间就凋落了,着实令人遗憾,项目在他自己手中都未能延续下去,打造所谓的百年老店更是一场空话。

事实上,如果我们对大量的百年老店进行梳理的话,就很容易发现,尽管他们所从事的领域自创建以来一直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但一些具体的操作模式至少已经经历了3~5次演变。换言之,正是因为他们不断根据发展趋势和环境变化,对原有模式进行调整,才造就了百年基业。

当然,任何模式一旦形成,都是有惯性的,模式转型也是非常痛苦的过程。诚然,如那位老哥所说,开发终端确实在短期内会增加人员成本以及工作量,其管理难度和压力也会倍增,而效益产出并不明显。问题是你不去做,市场上有人会做,人家将工作做扎实了,帮助厂家实现了渠道扁平化,降低了渠道成本,提高了市场竞争力,最终就不会有你的什么事情了。经商是非常理性的一个行为,它永远服从于经济利益,去掉利益,各种各样的关系都是靠不住的。当你不能再为他们带来利润的时候,或者你的行为不服从他们利益的时候,无论是你多年来的客户,还是曾苦苦哀求过你的厂家,都会选择抛弃你。我们不能因为害怕转型中的阵痛而放弃转型,转型中的阵痛是非常必要的代价,要不日后将更加痛苦。

创业者持续走向成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突破经验束缚的过程。这点,经历过曲折的人最容易体会到。在创业过程中,经验固然重要,但经验也会带来思维盲区,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其他手段来弥补经验的不足,这种手段可以是阅读图书报刊,可以是聆听报告讲座,也可以是向专家请教咨询,还可以是与别人沟通探讨。但无论如何,都应当对不同意见仔细掂量,否则这些弥补都是无意义的,对你的项目运作没有多少帮助。

固守经验,还是破茧成蝶、与时俱进,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上的差别,更应当是一种方法论上的不同。作为创业者,掌握一些方法论,远比掌握一些经验要重要得多。相对于经验而言,方法论要稳定得多,更有利于用来指导我们的创业实践。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创业者大多注重易变的经验,而忽视相对要稳定很多的原理、规律、方法论和思维结构。要想在经商之路上不断取得成功,我们非常有必要将这种颠倒了的本末关系再颠倒过来。

铁律56 用“想—说—写”的方式将宝贵的经验沉淀下来

作为一个创业者,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非常重要,但大多数人仅仅将此停留在“想”的层面。其实,这种经验总结应当沿着“想—说—写”的脉络去滚动进行,只有这样,宝贵的经验才能真正沉淀下来,不断提高和升华,最终变成一种传承。

任何一个创业者,坚持的时间久了,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经验、想法、感触和领悟的。所不同的是,这些东西已经积累多少,是停留在表象上,还是在不断升华,是否在逐渐系统化和理论化,是否已经形成文字性的东西,是否准备与别人分享。也许有人会认为我想得太多了,不就是简单的一个经验吗?何必这么认真。

事实上,很多东西在我们想的时候,往往模糊不清,或者仅仅只是一闪而过的创意与念头,同时由于思维盲区和惰性的存在,在逻辑上还存在大量问题,而且这些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过上一段时间可能也就慢慢忘记了。建立在“想”的基础上的经验,无疑具有非常明显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倘若把停留在“经验”当做真理,四处应用,就犹如把自己放在了一个冰水交融的湖面上,结果如何只能靠运气。

相信我们都有一个非常直观的体验,当某个想法讲给别人听,并与其深入交流之时,就会强迫自己对其中的一些逻辑进行梳理,尽可能多地补充论据,尽力使自己的表述严密。在这一过程中,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思如泉涌,原来很模糊的一些东西在现场顿时清晰了起来,还有大量新的想法和妙语出现,从自己口中说出来的东西不但要比原来严密和完善得多,而且占相当大比例的都是临时想到和补充的。我们的许多看法也在不断遭受质疑、反驳甚至非难当中得到了修正和补充,从整体上得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其实,这就是“说”的魅力所在,它一方面促使我们战胜惰性,为了将想法表述清楚并说服别人接受,就必须在逻辑、论点和论证上都达到一定规范,上升到一定高度;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激发我们的思维和灵感,灵感更大程度是与别人的交流,以及在不断观察和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思维和灵感虽然也会在闭门造车的条件下产生,但只有在交流、观察和实践当中产生的才会更切合实际、才更接近事物发展本身规律。一旦将自己的经验和感悟,说出来与别人分享了,实际上我们的心得无论是在高度、深度、广度和密度方面,都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碰撞,思维盲区也会消灭掉很多,向真理又进了一大步。

尽管从“想”到“说”,已经实现了思维过程的一次飞跃,我们的观点和想法已经完善和严密了很多,但毕竟绝大多数人在口头表述之时,随意性较强,一些用词和提法没有经过仔细推敲,还不太准确,或多或少也存在着思维跳跃现象,在整体效果上不能算作定型。这就需要我们继续下一番工夫,将“想”到和“说”出的东西进行进一步整理和完善,将这些成果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其间就是对原来不太准确的一些提法做一些提纯和修正,对一些逻辑上的问题进行清理,对一些元素按照更加合理的方式进行重新排列组合,从而使我们的经验逻辑性、系统性和适用性更强。

“写”不仅是为了记录和备忘,更是为了自己(“文)的想法和(“人)观点能够(“书)在更大范围(“屋)内进行传播和交流,能够经得起更长时间和更多人群的考验。东西一旦写下来,更容易被别人所攻击和挑错,因此人们可能会随便想、随便说,但绝对不会随便写。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写文章都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写”对思维、逻辑和观念的要求都远远高于“想”和“说”,想和说相对来说还是属于比较轻松的事情,而“写”在心理上就必须承担一定程度的压力。对我们处于创业过程的实践者来说,将“想”和“说”的东西最终“写”出来,是对自己很大的激励和鞭策。

可能我们的项目仍处于“迷你”阶段,但站在企业的发展角度来讲,我们迟早是要招聘大量员工的,我们迟早是要退休的,更多的事情需要其他人和后来人去做。也正是因为如此,创业者将自己的经验进行总结“写”出来,才更显得有意义。我们总结出来并以文字形式加以固定的经验,当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形成了自己公司非常实用和现成的培训材料。有新员工进来,我们就可以按照其中的内容对他培训,或者交给对方让其自学。当然,根据不同的岗位和级别,所涉及的内容要有所不同。将经验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可以以此为媒介,让这些无形的资产能够在公司内部不断积累、沉淀和传承下去,使得公司的竞争力愈来愈强,并减少因经验积累重复建设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创业者以“想—说—写”这一脉络去总结经验,并逐步将此方法应用到对员工的要求上面,形成定期的总结和汇报制度,既可以很好地解决经验的准确度、严密性、系统性和普适性的问题,还可以为将来经验在公司内部,针对不特定时间和不特定人员进行传播,真正变成公司的一笔宝贵财富作准备。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