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层新智囊》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高层新智囊- 第6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五”计划的重要起草人
    1990年,张卓元在《改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有计划商品经济与市场取
向改革》的文章,提出了中国经济改革要以市场为取向。这篇文章代表了他一贯的
经济思路。因此学术界都视他为“市场取向改革派”的代表。
    张卓元似乎很乐意接受这样的评价。在他看来,发展商品经济就是发展市场经
济。自1979年以来,他一贯主张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坚持稳定推进市场取向政策,
以改革促稳定,在稳定中求发展。20世纪80年代他在着力研究中国价格改革的规律
性的同时,对经济结构调整的研究也十分引人注目。当时他提出,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般总是先发展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以农产品为原料和农业为主要市场的
轻工业得到发展,然后在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的基础上,重工业才大规模发展起来,
这是生产力发展的一条客观规律;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也是遵循这一规律。后来他主
编了《论经济结构对策》一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这一观点。该书后来获得孙冶方
经济科学奖励基金1984年度著作奖。
    张卓元有关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肯定。因此中央后来制
定“八五”“九五”计划时,都主动听取张卓元的建议。而张卓元在很多文章中都
对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规则进行了战略性的分析,为中央决策层提供参考。
    熟悉张卓元的人都把他比成中国经济界的一棵“长青树”,从邓小平时代开始,
他就备受中央高层的关注和信任,几代领导人在宏观经济问题上几乎没有不把他的
观点作为决策参考的。
    1999年,中央决定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张卓元成了计划
起草人之一。
    “十五”计划是中国进入21世纪后第一个中长期规划,它不仅是中国实施第三
步战略部署(争取到建国100 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也是
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
的远景目标,“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保持较快
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为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  础;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实质性步
伐,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
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
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十五”计划从总体规划纲要、重点专项规划以及各行业规划、各地区规划三
个层次展开。其中,针对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和关键领域制定的重点专项规划是
“十五”计划的一大特点,备受关注的西部开发规划就属于重点专项规划。
    “十五”的目标是宏伟的,但据透露,“十五”计划的起草过程并不轻松。
    1999年12月,“十五”计划起草小组在北京成立,这个小组既包含了一批政府
官员,又吸收了一批像张卓元这样的专家学者。而在此前国家计委做了大量准备,
仅文字材料就有十几本。
    张卓元进入起草组后发现,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专家学者,在对中国面临的
国内国际形势的判断上、在制定“十五”计划的大思路上,大家的认识是一致的,
都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今天,市场应当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
础作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要从以往注重数量和速度转变到注重质量和效益。因而
结构调整和体制改革在“十五”计划建议中,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具
体表述方式上,起草小组成员却有不同意见,起草组成员有时为了一两个字的表述
方式,都要反复斟酌、讨论、修改,在征求多方意见后,才最后定稿。张卓元事后
说:“也许这样有些繁琐,但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必要的。”
    在起草过程中,张卓元提出,尽管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民营企业、商业、
服务业以及高科技都发展迅速,但优先发展农业仍要在“十五”计划中体现出来,
因为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与此同时,他建议国家在如何提高粮食生产
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建设稳定商品粮基地、建立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
平衡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说明,以促使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张卓元的提议得到了起草小组的一致支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
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作了这样的表述:“必须充分认识发展农业的重
要性、艰巨性,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
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
    “十五”计划除了专家观点备受重视,百姓心声也不可忽视。国家计委曾面向
社会,公开征求对制定“十五”计划的意见和建议,很多意见得到了补充。另外,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制定的计划首次听取了国际专家学者的意见,国家计委主任
曾培炎多次召开专题座谈,听取世界银行、联合国的专家就社会保障、就业、高新
技术等主题的建议。张卓元把它称之为“开放时代开放的中国,在制定一个开放型
的计划时,体现了更多的开放意识”。
    中国高层对“十五”计划更是极为重视,国家主席江泽民12次听取各方建议。
为了使计划更为完善,2000年春,“十五”计划建议在形成初步框架后,中国决策
层在北戴河对此进行了讨论,并向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发出100 多个征求意见书,
收到1000多条反馈意见。它们在“十五”计划建议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
    “十五”计划于2000年10月11日在党的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获
得通过。人们看到,“十五”计划与过去不同的是,过去的五年计划比较多的是把
发展速度放在突出的位置,强调速度。这次是强调调整经济结构,主要是产业结构。
结构的调整就意味着质量的提高。不能太看重具体的发展速度,而是要使得我们的
整个产业结构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有分析家指出,这样的调子正好是张卓元一贯坚持的“稳中求进”的思路。

                              张卓元(3)
    机构改革的真髓:按细分的具体行业设置机构
    2003年3 月6 日上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
启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在这天的会议上,国务委员兼国
务院秘书长王忠禹向人代会提交《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这个方案在
3月10 日第三次全体会议表决获得通过。
    张卓元就是这个方案的主起草人。
    从1982年到1998年,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共进行了4 次。1981年时,国务院的工
作部门有100 个,达到建国以来的最高峰。1982年3 月8 日,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国务院各部门从100 个减
为61个,人员编制从原来的5。1 万人减为3 万人。1988年4 月9 日,七届全国人大
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改革的重点是那些与经济体制改革关系密切
的经济管理部门。此次改革使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间接管理
为主,强化了宏观管理职能,淡化了微观管理职能。通过改革,国务院部委由原有
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机构改
革后的国务院人员编制比原来减少了9700多人。1993年3 月22日,第八届全国人大
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
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当年4 月,国务院决定
将国务院的直属机构由19个调整为13个,办事机构由9 个调整为5 个。国务院不再
设置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局,但设置了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1998年3 月10日,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
定。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的有4 个部、委,更
名的有3 个部、委。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由原有的40个减少
到29个。
    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化,包括加入WTO 后中国已有的机构
改革与现行的有些体制仍有不适应新形势的地方,需要完善。这次机构改革方案涉
及国有资产、宏观调控、金融监管、流通体制、食品安全、人口发展等重要部门的
调整。
    张卓元在解读此次机构改革方案时说,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以精简为主,
这次机构改革方案则以调整政府职能为主。主要内容不单是撤销、精简,而是把部
分行政部门的职能进行调整,把有些交叉、重复的职能加以整合。他举例说,随着
经济发展,人们越来越关心食品、药品等消费品安全问题和生产安全,这需要有个
部门专门管理,所以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了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现在,
银行的监管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保证银行业运行的安全、高效,这就需要成立银监
会。这些机构的出现,都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而产生的。另外,
国家经贸委主管技术改造,而国家计委主管基础设施建设。国家的投资建设实际上
由两个部门管理,造成多头管理,降低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