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民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铁血民国- 第6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你们说我们能够怎么做?不想失去自己这份工作的那就加油练手艺,练技术,只要你的技术是最好的,你手下的合格品是最多的,那你就不用担心失去这份工作,你还是可以拿着比别人多的工资,还有就是带徒弟,厂长说了,只要你带出来一个合格的徒弟,厂里直接给你奖励十块大洋……”如果说前面是以生存威胁所有的工人,那后面就是用利来引诱工人。
“各位兄弟再想想,我们的厂子和别的厂子不一样,我们的厂子是国家的,我们生产出的东西都是国家的,我们的合格品越多,那国家的东西也就越多,赚的钱也就越多,我们也就是在为国家做贡献。兄弟们都在说那些学生天天号召大家爱国,我们只要干好我们的工作就是在做爱国的事啊!于书记说的对,爱国不是喊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我们要给那些学生娃娃作出榜样,我们这群老少爷们做得就是爱国的事!”
“日本人的布算什么,我们要好好地研究我们的技术,把我们的布卖到各省去,让那些日本货没地方卖,逼得小日本破产……”
“对,逼得小日本破产……”台下的工人哄堂大笑,对刘三林的话给予强烈的回应。
“要想有好的技术,我们还是要那些读书人来帮忙,厂长从国外请了几个专家还从那些学校来招来了一些有知识的人,我们现在就要好好地选择一批思想好,有知识,技术过硬的人跟着
这些专家学技术,然后来教我们其他人……”
于忠元听了一段刘三林给工人们的讲话,满意地点点头,本来还想上去说几句的,被来人打断。
“于书记,上面来人了。”
于忠元急忙跟着来人走进了会客室,看着熟悉的面孔,快步上前“林主任。”
来人正是林觉民,自从广州起义被宋怡龄救下之后,林觉民一直和张、宋等人保持这比较好的关系,而且俞培伦和宋怡龄又有着结拜兄妹的关系,社会党成立之后,不少年轻同盟会成员由于对同盟会的混乱和政治斗争不满,纷纷推出同盟会,申请加入社会党,虽然后来在宋教仁的劝阻下,部分原同盟会成员加入了国民党,但是还是有很多有志之士通过了社会党的考察加入了社会党。林觉民就是社会党中央党委办公室主任,负处理社会党很多明面上的事务,除了他和张、宋的交情外,林觉民自身的实力也让他稳坐了这个办公室主任一职。
“宋先生回国,中央党委非常关注,我已经是第三批来接宋先生的人了。”自从加入社会党之后,了解社会党的思想和政治纲领之后,林觉民也自觉地称呼宋怡龄为宋先生了,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人都会给予绝对的尊敬。宋怡龄有这个资格得到这个称谓。
“宋先生要到天津?”
“当然,天津是我们一个重要阵地,宋先生怎么会不关注呢?你这几天组织一下天津社会党党委的人,按照宋先生的做法,他在走访了学校之后,肯定会和党员见面的。”
“是!”
压抑不住即将面见魁首的激动,于忠元很快地将所有的安排布置了下去。
*****
宋怡龄看着眼前热血的青年,他们的眼中充满了渴望,他们的骨子里充满了傲气,他们期望着国家的富强,期待着民族的振兴,为了这个一个愿望,他们可以付出所有。谁说这个年代混乱,没有光明,看看眼前这些青年,就知道民族的希望,这些青年的热血和激情在其他任何一个年代是看不到的,即使在后世,也仅仅是学生中的精英关注政治,不是像这个年代一样全民关注,大部分的青年学子以救国为己任,不计牺牲,不计自己的付出。
微微地翘起嘴角,给台下人留下了一个圣洁的微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四个大字“多难兴邦!”
曾经有一位伟人在中华民族遭受巨大地震灾害,亲赴灾害现场,在北川中学的临时教室里写下了这四个字,鼓励遭受灾害的学生走出灾难,勇敢向前。
现在,在那场灾难发生的九十多年以前,宋怡龄在面对承受苦难几十年的中华民族写下了这四个字。
“1840年,即道光二十年,英国向我们国家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我们都称它为‘鸦片战争’……”台下鸦雀无声,所有人静静地听着宋怡龄的控诉,这也是所有中国人的血泪控诉。
“从此以后,中国就不再独立,中华民族从此在世界的舞台上再也抬不起头来,因为那场战争,我们输了。我们的国家从一个封建国家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而我们,从此开始了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过程。”
“中国被迫同英、美、法等国签订了《南京条约》、《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我们被迫开放通商口岸,割让了香港岛,还不得不向侵略者进行赔偿,在这三国的武装干涉下,我们国家自己的关税竟然无法由自己来制定,不得不让英国人把持了海关,……”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再也没有了安宁的日子,各个帝国相继前来,期望在中国获得利益,而腐朽的清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丧权辱国地签订了那些所有的协议……”
“1856年,即咸丰六年,得到利益的英法帝国不满足自己的即得利益,期望获得更多,因此在俄、美的支持下再次发动了侵华战争……”
“这场战争我们再次输了,英法联军仅仅五千多人就让清政府惊慌失措,驻守清军将领毫无斗志,望风披靡,清政府害怕了,慌忙派出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就是在这里,这座城市,我们国家于6月26日和27日分别与英、发订立中英、中法《天津条约》……”
“耻辱,这是我们民族的耻辱,是我们这个国家的耻辱,我不明白如此丧权辱国的政策如何能够得到通过,这样的政府要来何用,一个不能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团结的政府要来何用……”
“可是耻辱没有结束,我们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灿烂的文明,我们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有着勤劳善良的人民,可是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却是如此的多灾多难……”
“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彻底地输了,输了千年来的文明和最后一块遮羞布……”
“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为自己过六十大寿,可于此同时日本皇室为了海军建设节衣缩食,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而日本依靠着清政府赔偿的白银大力地发展海军,发展陆军,然后再反过来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我们这是在做什么,花钱为自己养一个敌人来自己的家里杀伤抢掠……”
“中国现在已经不再是什么天朝上国,她的虚弱让所有人看在眼里,也让所有的列强国家开始兴奋,因为现在的中国是任人宰割的毫无反抗能力的……”
“清政府彻底地腐朽了,这样的政府真的应该被民众丢弃,所幸辛亥革命爆发了,民国建立了,我们的国家应该开始一个不一样的发展了。”
“我们中华民族经历如此多的苦难,我将这些苦难列举出来,是希望,我们所有人能够记住,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记住我们曾经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如果不能记住这些,如果我们不能挺起胸膛、昂起倔强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炽热的心,去努力发展,去为了我们的民族独立而发展,我们先辈所经历的苦难我们还会经历,我们先辈所遭受的耻辱,我们还会遭受……”
宋怡龄指着黑板上的四个字,“我希望你们能够记住这四个字,它不仅仅是一种纪念,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我们遭受了困难,我们必须振兴,否则我们就会一直遭受苦难!”
“过去的几十年,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太多的不幸和苦难,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当灾难无可避免时,我们迎难而上,守望相助,灾难在折磨我们的同时,也交给了我们平时难以学到的东西。”
“我们看到了我们民族的不屈,看到了我们将士的英勇奋战,看到了舍己救人的前辈,所以,我们才有了今天民国的建立,才有了山东的莱州大捷,才有了帝国主义返回庚子赔款的举动,才有了收回各地租界的底气……”
“梁启超先生写就《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强调国之强盛在于少年群体的强大。而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则指出‘少年富强’的必由之路在于教育。”
“你们,是这个时代的精英,因为你们接受了高规格的教育,接受了我们所倡导的爱国爱国主义教育,接受了我们所提倡的高等学校学生的军事训练,你们有着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价值观,而只有这样的群体,才能在灾难面前同舟共济、勇渡难关。翻开历史的卷轴大家也不难发现,‘多难兴邦’只为坚强、团结的民族所特指!而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坚韧不屈的民族,有人形容我们中国是东方的睡狮,那今天,那现在,我们这头东方的雄狮应该醒了,为我们共同的国家和民族去努力……”
“我,宋怡龄,将会和我的社会党员一起,和你们一起,为了建立独立、富强、民主的国家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我的信仰牺牲一切!”
“我期望有一天,我们面对世界可以骄傲地说,我是中国人,我不逊于任何人!”
宋怡龄的话再次赢得了台下数千学生的阵阵欢呼,这些读过高等学府的年轻人无疑是骄傲的,他们聪明,他们睿智,他们年轻,他们热血,他们期望有一个让他们努力奋斗,甘愿奉献自己所有一切的国家,但是现实却让这些骄傲的年轻人不得不低下他们年轻的头,他们苦闷,他们伤心,但是在社会现实面前,他们不得不接受自己的国家还很贫弱的事实,不得不忍气吞声地看着外国人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耀武扬威地,但是在他们的内心却一直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今天,他们的感情终于找到了迸发口,被压抑了几十年的感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