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课经济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学习一课经济学- 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减产的数量,就是整个国家财富减少的数量,国家因此变得比较贫穷。但那些只将目光放在麦农身上的人,看得到麦农因此获得的利益,却没看到其他所有人因此遭受的损失。
这个道理,适用于其他每一种行业。如果因为气候反常,柑橘的收成突然大增,所有的消费者都会受益。柑橘增产多少,整个世界的富有程度就增加多少。但是,柑橘会卖不起价钱,这会使全体柑农比以前贫穷,除非大量的柑橘卖得出去,销量增加足以弥补降价的损失。当然了,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我的柑橘收成反而不如常年,我一定会因为普遍性丰收导致的低价而蒙受损失。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供给发生变化的情形,同样适用于需求发生变化的情形。不仅新发明或新发现会给各方造成利弊不同的影响,消费者品味改变同样会给各方造成利弊不同的影响。新型棉花采摘机,虽然可以降低每个人购买棉质内衣和衬衫的成本,并且提高整体的财富,但是受雇的棉花采摘工人数量会减少。新型纺织机器可以用更快的速度织出更好的衣料,但许多老式纺织机器却会因此遭淘汰,尚未收回本钱的淘汰机器,其部分投资将就此损失,其所有者当然变得比较贫穷。进一步开发核能发电,可以造福全人类,但煤矿和油井的业主却会因此不堪设想。
没有一种技术改进不会伤害某个人,同样的道理,大众的品味变得高雅、社会风气得到净化,没有哪种好的进步不会伤害某个人。若更多人倾向于审慎节制,成千上万调酒师将因此失业。若赌风日衰,在赌场和赛马场营生的人就只好另谋职业。若男人更懂得洁身自爱,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就会陷入绝境。
但是民风突然改善,受到伤害的不仅仅是以迎合人们低级趣味为职业的人。那些毕生致力改善社会风气的人,受到的伤害更大。牧师面前做忏悔的人会减少。社会改革家会找不到责任之所在。人们对他们的服务的需求减弱了,他们能为社会做的贡献也减弱了。如果没有人犯罪,我们就不需要那么多律师、法官、消防队员,也不需要监狱看守和锁匠,甚至可以不要警察(交通警察除外)。
简单地说,在分工体系之下,我们很难想象,当一个人的需要获得更大的满足时,不会伤害满足那份需要的人。为此投资的人、为此苦练技能的人,至少会遭受暂时性的伤害。如果各个经济领域都是非常均衡的共同增长,那就不存在特殊群体与整个社会之间的利益对抗,就算有,也不会构成任何严重问题。如果同一年全球的小麦收成同步增加,我的小麦收成也同比例增加,与此同时,柑橘和其他所有农作物的收成同时增加,所有工业产品的产出也增加,单位生产成本相对下降,那么我这位麦农不会因为小麦产量增加而受到伤害。虽然,每蒲式耳小麦的价格可能下跌,我的产量增加也没能完全弥补总收入的减少,但是,如果其他每个人的供应量增加,我也能用更便宜的价格卖到他们的产品,算下来大家扯平,那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如果其他每一样东西的价格跌幅,和我的小麦价格跌幅完全相同,我的富裕程度会和我收成增加的幅度同比例上升;其他每个人的富裕程度,也会和所有产品与服务供给增加的幅度同比例上升。
这种齐头并进的经济增长方式从未发生过,并且永远也不可能发生。经济增长只可能是在不同领域以不同的步调增长,甚至此消彼长。如果我生产的那种商品,其供应量突然大增,或者如果新发明或新发现,使得我生产的那种商品不再有人需要,这些使整个世界获益的好事情,对我和我的同行们来讲,都是一个悲剧。
人们的注意力,总爱集中在最显眼的地方,即使公正无私的观察者也不例外。大家往往不会去注意供给增加或新发现所带来那些分散各处的利益,而会去关注少数人因此遭受的损失。每个人都在享用更多价廉物美的咖啡,这个事实没有人注意;人们看到的,只是咖啡种植者们因为咖啡豆买不起价钱而生活难以维继。新机器以更低的成本,提高鞋子的产量,这个事实没有人注意;人们看到的,只是一群男女劳工的生计因此没有着落。这些群体的悲惨处境应该被承认,他们应该受到同情地对待,而且我们也应该研究一下,能否利用在这一特殊进程中得到的收益去帮助这些人另谋生计。这绝对是我们该做的事,也是全面了解问题所必须要做的事。
问题的解决方法,绝对不可以是武断地去减少供给量、去阻止进一步的发明或发现,去帮扶处境艰难的人继续从事已经失去价值的工作。然而世界各国,竞相利用开征保护性关税、捣毁机器、烧毁咖啡树、制定各种的限制措施等种种手段,去解决上述问题。这是通过制造匮乏来创造财富的疯狂教条。
不幸的是,这类教条(可以说是人为炮制的物以稀为贵),对于特定的生产者群体而言的确是金科玉律——如果他们能使控制自己生产的商品的供给,他们就会制造出相对匮乏,以保证他们必须购买的其他所有东西相对充裕。但这一教条对整个社会来讲是荒谬的,它绝对不能运用于所有的领域。因为那么做,等于经济自杀。
最后,来高度概括一下我们这一课:当我们专注于某个单一经济群体时,看起来可能是千真万确的许多事情,在转而考虑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的每一个人的利益时,却有可能是一串错觉。
看问题时,是看整体,不是看片段。这就是经济学的目标。
第三部分 三十年后的这堂课
第26章 三十年后的这堂课
本书第一版是1946年出版的。我现在写这段文字时,一晃已经过了32年。在这三十年间,本书当年所阐述的那些教训,我们学到了多少?
若拿这话问那些政治人物,也就是那些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人,那么他们根本没学到什么。相反,本书反对过的各种经济干预政策,如今远比三十年前更深重、更盛行,不仅在美国是这样,在世界各国都是这样。
以尤为突出的通货膨胀政策为例。实施通货膨胀政策,往往是其他经济干预政策不可避免的结果,而不仅仅是为了涨价而涨价。今天,通货膨胀已经是各国政府干预经济的标准象征。
1946年版中阐明了通货膨胀的后果,但是当时的通货膨胀相对温和得多。我们看到,美国联邦政府1926年的财政支出不到30亿美元,并且有财政盈余。相比之下,虽然在1946财政年度,支出上升到550亿美元,赤字为160亿美元,但是在1947财政年度,随着战争结束,支出降到350亿美元,还出现了40亿美元的财政盈余。但到了1978财政年度,支出飚升到4;510亿美元,财政赤字竟达490亿美元。
这一切都伴随着货币存量的激增——活期存款加上人们手头的现金,从1947年的1;130亿美元直升到1978年8月的3;570亿美元。也就是说,三十年间,流通货币的供应增加了两倍多。
货币增加直接导致物价急剧上涨。消费者物价指数从1946年的58。5飚升到1978年9月的199。3。也就是说,物价同样涨了两倍多。
我们已经知道,促使物价上涨是实施通货膨胀政策的部分原因。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已经是40年前的事情,那本书被各种分析和经验彻底推翻也已经有20年,时至今日,一些政治人物仍在继续建议增加赤字支出,以对付和减少失业。极具讽刺的是,过去48年,联邦政府已有41年出现财政赤字,年均赤字高达500亿美元,程度如此严重,那些政治人物仍旧不断提出这种建议。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政府官员根本不满足于自身采取这种灾难性的政策,竟然敦促别的国家(尤其是德国和日本)实施美国那些“扩张性”的政策。就像伊索寓言里的狐狸,自己丢了尾巴之后,偏要敦促其他所有的狐狸也都把尾巴割掉。
抱持凯恩斯神话的一个最坏结果是,不仅促使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而且用系统的手段,将人们的注意力从失业的真正成因上转移开,让人看不到工会要求的工资率过高、实施最低工资法、过度实施失业保险,以及救济金支付过分慷慨对失业的真正影响。
虽然通货膨胀有一部分是故意制造的,但今天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政府诸多经济干预的后果。政府制定各种干预政策,从张三那里征敛钱财,转而花在李四身上,最终形成“重分配型国家”(Redistributive State)。
若整个过程采用单一措施,那么这个过程会比较容易追踪,其破坏性也比较容易揭示,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在国会颇受重视的保证年收入提案。该提案建议对所有高于平均水平的收入征税,用于救济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让他们活得有尊严”,而不管那些人愿意工作与否。如此明目张胆打击生产、包养懒汉的提案简直空前绝后,这只会让每个人都变穷。
当然,政府并不会采用某种单一措施,而会采用大量局部的、有选择性的重分配措施。这些措施可能绕开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群体,转而向其他群体提供各种福利、补贴和其他优待。这些措施,常见的有:社保、医保、医疗补助、失业保险、食品券、退伍军人福利、农业补贴、住房补助、租金补贴、学校午餐、公共工程“制造的工作”、 家庭扶养子女的补助,以及针对老人、盲人、残障人士等实施的各种直接救助。联邦政府估计,单单最后这类人,联邦财政救助对象超过400万,这还不包括接受各州、市财政救助的人数。
有位作者最近对至少44种福利计划进行了统计。1976年,政府在这些计划上的总支出高达1;870亿美元。把这些计划合起来看,1971年到1976年,年均增长率为25%,是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的2。5倍。1979年的支出金额预计超过2;500亿美元。这些福利支出急剧增长促成了“国家福利产业”的发展,现在有500万名机关事业单位和私营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