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叶圣陶先生常常说,“书先看序文,是一种好习惯”,因为“序文的性质常常是全书的提要或批评,先看一遍,至少对于全书有个概括的印象或衡量的标准;然后读全书,就不至茫无头绪”。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先看序是一种良好的阅读方法。 
2。边读边记忆 
可以有选择性地为孩子挑选一些古文或古诗词来背诵,当然,对于孩子来说,这些书最好是加注释的,比较通俗的。如果孩子能够背诵下来,对他以后会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类经典的句子也许孩子一时无法理解,但是,他记住以后就可以反复品味。 
建议六:教孩子边读书边记笔记。 
有些孩子可能会问父母:“读书就是用眼睛看的,为什么还要记笔记呀?”事实上,记笔记对于阅读有很大的帮助。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华裔教育家林家翘先生在上大学的时候就非常重视记读书笔记,整理读书笔记。他除了每天晚上整理一遍读书笔记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写出摘要外,每个月还要把当月的笔记再进行一次专门的整理,把所学的内容用自己的思路综合起来,整理成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在期末复习的时候,他只要认真看这份笔记,一边看一边思考,就能使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十分优异。可见,边阅读边做笔记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法,整理读书笔记更加能够提高阅读效率。 
一边动笔一边看书,可以延长集中精力的时间,同时可以促进思维,增强记忆力。因此,父母要教孩子边读书边记笔记,可以用线段或者符号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词句标注出来;也可以教孩子有选择地摘抄自己感兴趣的名言警句、成语典故、段落和语句;还可以摘录书本的梗概提纲、简短书评乃至心得体会,甚至在书本的空白处加上自己的批注,如“精彩的描述!”“这句话非常出色!”“这个词语用得很好!”“这里比较让人费解。”这样可以加强孩子读书时的思考深度。 
同时,要教孩子整理自己的笔记,并把作者的姓名、书名或篇名、出版的时间地点记清楚,以便日后查找。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想到了什么,不妨随时提笔把它记下来,这就是读书笔记。想的时候往往比较杂乱,比较浮泛;写下来就非有条理不可了,非切切实实不可了,所以读书笔记是督促自己认真阅读的一个好办法。” 
第29种习惯 质疑(1)
 
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苏格拉底 
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培根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回答他为什么可以如此出色时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他说:“在科学的研究中,发现问题要比解决问题难得多,意义也大。解决问题只是实验手段的问题,提出问题则需要改变思维方法,有创造能力才行。” 
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什么,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 
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认为,“学问”这两个字中,第一个字“学”和第二个字“问”,意思就是一定要学着怎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 
古人云:“学贵多疑。”不疑不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多疑好问,通过思考解决了问题就获得了知识,就增长了学问。 
质疑就是对于各种问题都要持怀疑、好奇的态度进行思考。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思考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是什么”、“该怎么办”时,思维才是主动的,才能真正深入思考。两千多年前,伟大的诗人屈原曾面对长空,发出著名的《天问》,他问天地变化,问世间冷暖,这些问题促进了科学家、哲学家们深入思考,唐代柳宗元则专门写了一篇《天对》来回答。 
喜欢质疑的人总是能够取得成就的。著名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就是这样。希尔伯特是一个想像力异常丰富、善于提出问题的人。在1900年第二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他做了题为《数学的问题》的报告,一举提出了当时数学领域中的23个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后来被称为“希尔伯特问题”。它们的提出,有力地促进了数学的发展。为此,希尔伯特总结道:“只要一门科学分支能提出大量的问题,它就充满着生命力,而问题缺乏,则预示着独立发展的衰亡或中止。” 
李政道先生在与中国科大少年班师生谈话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同学们在一些观念问题上有没有提出疑问?比如对牛顿软科学会不会问:我为什么要学习它?为什么它不可能是不对的呢?……你的老师讲牛顿软科学,为什么是对的呢?根据是什么?这样的年纪还没有这样的态度,将来就做不了第一流的工作。” 
事实上,质疑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对于一切总是不经思考而继承,把自己的大脑作为装知识的篓子,这样的孩子是无法独立思考的。 
因此,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孩子质疑的习惯,对孩子的质疑应该持鼓励的态度。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提出疑问是故意刁难自己;许多父母出于保护自己的自尊,竟然一口回绝了孩子的提问,甚至训斥、恐吓孩子。这其实是非常不明智的。那么,父母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来培养孩子质疑的习惯呢? 
建议一: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 
教育专家认为,培养孩子质疑一切的习惯,就是要顺应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是孩子探究世界未知事物的心理动力。事实上,提问是孩子的天性。而且,孩子由于思维的不成熟或者某方面知识的欠缺,提出的问题在成人看来往往很可笑。这时候,父母千万不要嘲笑孩子的幼稚。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正是因为怕麻烦或其他原因,不愿意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或者敷衍了事,孩子善于质疑的好习惯就慢慢失掉了。高尔基曾经说过:“对儿童的问题,如果回答说等着吧,长大了就会懂,这等于打消了儿童的求知欲。” 
孩子能够提出问题,表明他经过了认真的思考。北宋学者程颐说过:“学者先要会疑。”意思就是,学习首先要会提出疑问。不管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多么天真幼稚,多么搞笑、不可思议,我们也要抱以鼓励的态度,保护孩子这种用心思考的精神。 
有一次在飞机上,一位妈妈与她的两个孩子一直在讨论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飞机怎样飞,飞机在飞的时候为什么“不会动”,飞机上的窗户为什么不能够打开,这么大的飞机是怎么飞上天的,为什么人不会飞,等等。对于孩子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母亲总是耐心地回答。当然,母亲并不能准确回答每一个问题,那她就和孩子热烈地讨论着,孩子的兴趣越来越大。 
当然,父母应该区别对待孩子的问题,对于孩子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父母最好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样,不仅解决了孩子的问题,也可防止孩子养成依赖父母的习惯。如果父母也不好回答的,要引导孩子进一步学习知识,自己去寻求答案。 
建议二:给孩子一个准确答复。 
对于孩子的问题,父母要明确的是,一定要给孩子正确的回答,千万不能胡编乱造蒙骗孩子。一旦孩子发现父母是在糊弄他,他就再也不会有质疑的习惯了。 
卡尔·威特在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时,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回答。卡尔·威特认为,再也没有比教给幼儿错误的东西更为可恶的了。因此,他在回答孩子的提问时,总是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现有知识水平,考虑到孩子是否能够接受。 
当卡尔·威特被问到自己不懂的问题时,他总是对儿子说:“这个问题爸爸也不懂。”于是,卡尔·威特带着孩子去图书馆查资料,坚持找出问题的答案。 
事实上,父母不可能知道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较深奥的问题,父母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有些问题的答案可能不健康,或不便于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办呢?遇到这种情况,也要正确处理。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看书,可以谦虚地告诉孩子:“你提的问题真好,但这个问题我也不懂,等我查完书再回答你,或者你自己查书找答案,好吗?”当然,父母最好亲自与孩子一起去找答案,这表明了父母对孩子疑问的重视,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提高了孩子提问题的兴趣。 
第29种习惯 质疑(2)
 
建议三:父母要善于问孩子。 
父母要经常性地给孩子提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从而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孩子只有经常性地处于被提问的情境中,才会形成经常性思考的习惯,才会经常性提出自己的疑问。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布朗说:“我的祖父常常问我,为什么今天与其他日子不同呢?他总是让我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理由,然后让我自己知道为什么。我的整个童年时代,父母都鼓励我提出疑问,从不教育我依靠信仰去接受一件事物,而是一切都求之于理。” 
每一个父母都要做一个善于向孩子提问的父母,善于提问题的父母可以给孩子一种示范,即“父母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我也应该多提提问题”。父母们还可以与孩子比赛提问,通过竞赛的形式,提高孩子们提问的兴趣,进而养成质疑的习惯。当然,我们在向孩子提出问题时,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年龄和知识范围,不能提得过难或过易,不然都会挫伤孩子思考的积极性。 
建议四:鼓励孩子通过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有一次,英国科学家亨特去公园看鹿,看着每个鹿都有漂亮的鹿角,亨特突然对鹿角发生了兴趣。他摸了摸鹿角,发现鹿角是热的。为什么鹿角是热的呢?亨特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