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955共和国将帅大授衔-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高军事统帅的一种实际职务名称。

我军正式设置大元帅军衔。毛泽东坚辞不授最高军衔(2)
1945年6月27日,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6月26日的命令:授予武装力量最高统帅、国防人民委员斯大林以苏联最高军衔——苏联大元帅,以表彰他在伟大卫国战争中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为苏维埃祖国建树的卓越功勋。这时,斯大林的大元帅称号,既是军衔,又是职务。
我军酝酿军衔制时,也借鉴苏联的经验,设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军衔。
从1955年春天开始,彭德怀、罗荣桓就带着总干部部拟制的名单和几个方案,分别与中央军委的各位委员交谈,共同对每位将领的定衔磋商、定案。所有参与军衔评定的人员都认为:依毛泽东等中央主要领导同志建立的功勋和在军队的资历、威望、任职等历史情况,应该给他们授衔和授勋。
在最初的授衔方案中,准备授予毛泽东大元帅军衔。元帅初拟13人,除后来公布的10人外,还有周恩来、刘少奇、*;大将14人,除后来公布的10人外,还有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并为他们授勋。
但是,毛泽东虚怀若谷,坚辞不授大元帅军衔,也不要勋章。
人们向他讲述斯大林被授予大元帅衔的情况,毛泽东说:“苏联有的,我们不一定非要照搬。”
为了让毛泽东接受大元帅军衔,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开会进行了讨论,由最高立法机构议决此事。参与讨论的委员们认为:毛泽东等领导同志,是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创建者,指挥过许多重大战役,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都享有极高的威望,应该给他们授衔授勋。毛泽东功劳最大,所以要授大元帅军衔。就像斯大林大元帅那样,而他比斯大林率领的部队打的仗多,时间又长。
主持会议的委员长刘少奇,知道毛泽东不愿授大元帅的态度,说他个人对此“不能作结论”。
有位*人士提出,“只要人大常委会作出决定,他有什么办法!毛主席个人也不好不遵从决议嘛”。于是,要求给毛泽东授大元帅的呼声更盛。
刘少奇说:“人大常委会可以作决定,但毛主席是国家主席,还需要他下命令才行呀,他不下命令怎么办?”
最后,刘少奇无奈,对各位与会者说:“你们不是经常见毛主席吗,可以当面说服他,争取他的同意,这次会议不作决定。”
但是,人们还是没能说服毛泽东接受大元帅军衔这一称号。
不久,总后勤部根据分工和最初拟定的授衔方案,组织军需生产部门参照苏联军队礼服和军装的样式,设计出了元帅、将、校、尉,乃至士兵的各种服装,并制出样装送中央军委审定,随即又被送进了中南海,放置在菊香书屋东面的勤政殿内,让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们审看。
那套最精美的大元帅礼服,毛泽东也亲自过目了。
大元帅的军衔符号和礼服,是总后勤部指定其所属天津军需工厂的女工们,用纯手工为毛泽东精心制作的。绣制出的大元帅肩章熠熠生辉,肩章由国徽图案和元帅星徽组成。与元帅肩章不同的是,大元帅肩章上的元帅星徽由一圈松枝环绕。肩章上的两个国徽是纯金的。肩章面板上那一层金黄是镀金的,是用纯铜丝拉出丝来再镀金。金色的镀金,银色的镀银。镀完了以后织带子,织完带子再做肩章。帽徽、星徽、符号等等也都是用纯铜,用金的地方镀金,用银的地方镀银,再描漆。湖蓝色的大元帅礼服,用纯呢料制作,非常精致、合身。胸前缀着金黄色的绶带和流苏,袖口和衣领绣有金黄色的边饰,裤子的边线处,缀有金黄色和鲜红色的条纹。这些漂亮的金黄色边饰和条纹,都是用纯金的丝线绣缝。

我军正式设置大元帅军衔。毛泽东坚辞不授最高军衔(3)
尽管大元帅的军衔符号和礼服很精致,很威武,但是毛泽东仍然提出自己不要大元帅军衔。
后来,彭德怀、罗荣桓率总干部部副部长宋任穷、赖传珠,到中南海向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汇报军衔评定方案和授予勋章工作及其进展情况。彭德怀说:“总的来说,部队中大部分同志都能正确认识这次授衔工作,态度端正,但也有些人有攀比思想,提出了一些不切实际和过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加强过细的思想工作。我们对部队提出的口号是,要把这次授衔当成一场战役来打,认真严肃地对待,要以团结为重,评出思想,评出风格。”
听完汇报后毛泽东说:“你们搞评衔,是很大的工作,也是很不好搞的工作。根据国际国内的经验,我这个大元帅就不要了,让我穿上大元帅的制服,多不舒服嘛!到群众中去讲话、活动也不方便。依我看呀,现在在地方工作的同志,都不评军衔好!”
毛泽东又转身,询问已经转业到地方工作的刘少奇、周恩来:“你们的军衔还要不要评啊?”他们俩摆摆手:“不要评了。”被列入大将名单的李先念、谭震林、邓子恢、张鼎丞也纷纷表态:“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毛泽东高瞻远瞩、深思熟虑,一致赞同他的意见。
最后,*中央和中央军委经过反复考虑,认为毛泽东已任党和国家主席,周恩来已任政府总理,刘少奇已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已任党中央秘书长、政府副总理,加之现在又是和平时期,他们四位都担任着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不要军衔也有道理,最后都没有被授予军衔。
这样,在后来实施军衔时,因毛泽东坚辞不授大元帅军衔,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成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空衔。
由于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中央领导同志主动提出不授军衔,就使评衔工作中的许多矛盾得以顺利解决。
原本,按照中央军委1955年1月23日发布的《军衔指示》规定,“省、市、地委书记及省公安厅长兼任军队首长职务者,均应评定军衔。”主要是解决地方领导干部兼任军队职务,可否授衔的问题。
1月29日,总干部部长罗荣桓署名,向中央军委呈报了《关于地方负责干部的军衔评定和授予问题的请示》。该《请示》列出了拟评定军衔的22名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名单,他们是:
广东省委书记兼政委陶铸,陕西省委书记兼政委张德生,甘肃省委书记兼政委张仲良,青海省委书记兼政委高峰,四川省委书记兼政委李井泉,西康省委书记兼政委廖志高,贵州省委书记兼政委周林,山东省委书记兼政委舒同,浙江省委书记兼政委江华,江苏省委书记兼政委江渭清,安徽省委书记兼政委曾希圣,河南省委书记兼政委潘复生,江西省委书记兼政委杨尚奎,广西省委书记兼政委陈漫远,湖南省委书记兼政委周小舟,湖北省委书记兼政委王任重,辽宁省委书记兼政委黄欧东,黑龙江省委书记兼政委欧阳钦,吉林省委书记兼政委李梦龄,热河省委书记兼政委王国权,河北省委书记兼政委林铁,山西省委书记兼政委陶鲁加。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军队有历史联系和与某一地区有联系的地方领导干部共21人,也拟予评定军衔,他们是:
*蒙绥分局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乌兰夫,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兼党组书记赵尔陆,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省人民政府代主席兼福建军区司令员叶飞,云南省委第一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兼云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谢富治,*新疆分局第一书记、新疆军区代政委兼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政委王恩茂,*西南局常委、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王维舟、广东省委副书记、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冯白驹,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周保中,铁道部部长滕代远,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李先念,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谭震林,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薄一波,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国家计委副主任邓子恢,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王世泰,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主任程子华,国家体委副主任兼党组副书记蔡树藩,山东省委书记谭启龙、地质部副部长兼党组书记何长工,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际春,驻德意志*共和国大使姬鹏飞……。
总干部部的《请示》建议,“与军队有历史联系和与某一地区有联系的代表人物”的军衔,采取三种方式办理:第一种是“须评定军衔又授予的”,第二种是“只评定军衔不授予的”,第三种是“只授予预备役军衔的”。
1955年2月11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重新调整全国战略区,将原来的6大军区改划为12大军区,这样,上述地方领导干部中,有几位又重新担任军队领导职务,如乌兰夫任内蒙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赵尔陆任职的第二机械工业部属军事工业,主抓核武器及常规武器的研究与试制,叶飞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福建军区司令员,谢富治任昆明军区司令员兼第一政委、阎红彦任成都军区第一副政委,王恩茂任新疆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后来,党中央又决定,凡是1952年没有参加军队评级,又转到地方任职的领导干部,包括驻外使节,一般都不参加评定军衔工作。
7月14日,总干部部《关于评定军衔工作向军委并中央的报告》中又说:“对于兼任军队职务的地方干部,凡兼任分区政委(地委书记)以上职务者,对其军衔采取评而不授的办法。凡兼任县兵役局政委(县委书记)以下职务者,则不评定授予军衔。”
据此规定,总干部部长罗荣桓又把上述43位在部队兼政委的地方领导干部名单列出,呈报中央军委,建议评而不授军衔。
后来,上述名单中大多数人没有授予现役军衔,只有乌兰夫、赵尔陆、叶飞、谢富治和王恩茂等5位授予现役军衔。他们被授衔主要原因,首先是在部队有实际职务,其次处在内蒙古、新疆、云南等边陲地区或福建前线地区或担负国防工业的重任,还有是他们与部队有着历史的渊源。


毛泽东是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