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战神话白起》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嗜血战神话白起-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同一年,秦、韩、魏、楚四国借燕相公孙操杀燕惠王之机共同伐燕。 

又过了两年,公元前270年,一个逃亡到秦国的魏人进见了秦昭王,当他与昭王二人进行了一翻谈话之后,秦国由内到外一次新的风波即将袭圈而来。 


…………
第十章:三星齐聚,杀破狼成! 


公元前270年,魏国逃亡者范睢进见了当时秦国国君秦昭王。两人一翻长谈之后,昭王立刻在内政外交上作出了一系列全新的决定。 

 范睢是魏国人。其实秦国几个君王手下都有许多魏国人。比如商鞅、张仪都来自魏国。范睢在魏国时投在中大夫须贾门下当门客。一次魏昭王使让贾出使齐国,范睢随往。范睢的口才深得齐王敬重,齐王甚至夸他是“辅国之才”,想留他任客卿,被范睢谢绝。须贾回国,不仅不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反向相国魏齐诬告他私受贿赂,出卖情报。魏齐将他拷打得肋折齿落,体无完肤,又用席裹弃于茅厕,让宾客往上撒尿。范睢装死,被抛于郊外。返家后即托好友郑平安将自己藏起来,化名张禄,并让家人举丧,使魏齐深信自己已死。 
  
 半年后,秦昭王派使臣王稽访魏。郑平安设法让范睢暗同王稽会面。经交谈,王稽发现范睢是难得之才,将他和郑平安带回秦国。时值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年),王稽虽多方努力,范睢没有得到昭王的召见。只好强捺焦躁,等待时机。 

过了一年,穰侯魏冉为扩大自己封地,欲率兵经韩、魏去攻打齐国。范睢抓住这一良机上书昭王,请求面谈。昭王把他接入宫中。 

这次二人的初次会面以及谈话内容,应该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 

范睢首先挑拨昭王与诸外戚势力的关系:“臣在山东时,…… 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有王。”触及了昭王的心事。然后范睢又指出秦国内政弊端,即昭王上畏于太后之威严,下惑于佞臣的谄诈,身居深宫,陷于包围之中,终身迷惑,无法辨明是非善恶。长此下去,大则国家覆灭,小则自身难保。 

其实昭王此时早已经牢牢的掌握了国家大权,根本不是范睢所说的那样。只不过此前的昭王对外戚势力始终采用着平衡利用的方法,尚未从根本上消灭外戚。范睢的话显然是在夸大其词,煽动挑拨。 

但就是范睢这翻挑拨之言,最终使秦昭王下定了铲除外戚势力、大权独揽的最后决心。四年后,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66年),秦昭王最后一次罢免魏冉,令其回封地养老。拜范睢为丞相,封为应侯。接着又把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驱逐到关外,将宣太后安置于深宫,不准再干预朝政。通过这些变革,消除了内部隐患,使权力集中于以秦昭王为首的中央手中,政权更加巩固。 

对外,范睢正式提出了“远交近攻”思想。 

范睢提出对齐、楚等距秦较远的国家先行交好,稳住他们不干预秦攻打邻近诸国之事。魏、韩两国地处中原,有如天下之枢纽,离秦又近,应首先攻打,以除心腹之患。魏、韩臣服,则北可慑赵、南能伐楚,最后再攻齐。这样由近及远,得一城是一城,逐步向外扩张,好比蚕食桑叶一样,必能统一天下。 

范睢此人,的确可谓“奸险诡诈之士 ”。他一入秦便挑起昭王对外戚各派之间的斗争并鼓动秦王加速争伐三晋,长平之战时又入赵行反间计,长平之战后又怕白起功高而唆使秦王下令撤军。最后又挑起昭王与白起间的矛盾,使得秦王冤杀白起,自失良将。此行此迳,的确当之无愧的“贪狼”之象。 

如今,三星齐聚,大局将定。 

在范睢的推动下,此前对于在削弱了韩、魏、楚三国之后,面对一个衰败的齐国和新兴的赵国尚未明确具体进攻目标的秦国政治集团终于确定了下一步进攻方向——三晋。 

的确,此时的天下,韩、魏在秦国大军的连年争伐下已是苦不堪言,南方的楚国与最顶盛时期相比国土已被蚕食近半,东方的齐国也是难复当年之好,秦国之势可谓如日中天。放眼天下,只有一个赵国尚且拥有强大的国力和军力,这一障碍对于秦国的天下一统而言的确是到了该拔除的时刻了。即便是进行一场此前秦国所一直在避免进行的战略决战也是时机成熟,可以为之了。 

秦昭王三十七年,公元前270年,即范睢见秦昭王后一年,秦军派客卿胡阳进攻韩国,派重兵围困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赵将赵奢领兵救援,击败秦军。 

秦昭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64年,白起攻韩,拔陉城,攻陷五城,斩首五万。 

秦昭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白起又攻打韩南阳太行道,一把大火断绝韩国的太行道。 

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白起攻韩的野王,野王降秦。使韩国的上党郡同韩国的联系被切断。 

随即,秦将王龁领军进攻韩地上党(今山西长治),拉开了古代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战斗最为惨烈,旷日持久的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战略大决战——长平之战的序幕! 

对于此次战国时代最为著名的秦赵两国间的战略大决战,千百年来争论不休。即有对于此战战斗经过的争论,也有对战后一系列后续事件的争论。这一场旷日持久的大会战所引出的一系列典故、话题到今天仍然为人们所时常谈起,象什么“临阵换将”,“纸上谈兵”,“窃符救赵”,“坑杀降卒”。 

长平之战的具体经过表面上是人人都熟知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现今人们对长平之战一直存在许多“主观意断”的“世俗观点”。而这些“世俗观点”基本都是有问题的。 

包括司马迁的《史记》在内,表面上都对此战不惜笔墨,事实上漏洞颇多。 

就此战,本人将就长久以来存在于人们中的“世俗观点”,同时根据史书记述中的漏洞相接和,“以史为依,以理为据”,对长平之战真正可能的“如山真面目”做出全新的诠释。 

但在我们正式进入长平古战场之前,我将先行对几个常久以来被人们“草率认同”的几个“世俗观点”表明我的态度,态度如下: 

一,“世俗观点”认为赵国最终选择反守为攻的重要原因是赵国国力、或者说持续作战能力不如秦国。我的态度:此看法立据不足; 

二,“世俗观点”认为赵王在此战中所范的最大错误是“临阵换将”。我的态度:未必尽然; 

三,“世俗观点”认为战争中赵军失败最重要的原因是赵括的“轻敌冒近”,我的认为:不是; 

四,史书中未明确提起秦军此战所动用的总兵力,却明确提到了赵军的兵力损失45万余,据此“世俗观点”认为此次战争秦军动兵当在50万以上。我的态度:其中另有玄机; 

五,就史书中所能提供的资料,白起此战所用战术乃利用敌方主将轻敌而行“诱敌深入”。我的态度: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那么,就由我来为大家揭开真实的长平之战的面纱吧。 


………………
第十一章:两强相争,长平鏖战! 


自范睢出任秦国国相之后;秦国改变了原来在三晋和楚国这两个进一步攻击方向选择上的犹豫不绝;正式确立了以亲善齐、楚,主攻三晋的战略思想。也就是范睢的“远交近攻”思想。 

此后数年,秦国多次发兵进攻韩国。韩国连连失利,损兵失土。 

而此时,六国之中唯一一个尚有能力与秦国对抗的就只有新兴的赵国。 

秦国明确了进一步目标,集中力量打击韩国,此意非常明显是欲对三晋进行最后的削弱。韩土接二连三的归入秦国手中,赵国的战略纵深被一点一点的压缩了。现在的形式对于赵国政治集团而言经验非常明确,秦国不断的蚕食韩魏领土即将对赵国形成战线优势。所谓唇亡而齿寒,韩之后,赵必然将成为秦的最终目标。 

公元前262年;秦攻韩上党郡(今山西长治)。上党者,上堪与天党比高拔与险峻。可见其天然屏障之地缘大势,战略要地之举足轻重。 

此时的上党已经在秦国此前对韩国的连年攻伐上断绝了与韩国本土的孤城。而就是这样一座位于太行山系的孤城与赵国本土非常的接近。上党若陷入秦军手中,那么赵国也就将随时面临秦国的进攻。 

对于赵国的政治外交策略,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秦三次攻楚之前,克制态度,不予换手,一门心思等着秦、楚两国去大干一场,自己一门发展,等着坐收渔利; 

白起“奇胜”楚国之后,坐收渔利的图谋被打破,随企图以军事压力促成三晋联盟,共抗秦国。但华阳一战后,企图未成; 

华阳一战之后,赵国已经明确的预感到,威胁正在步步逼近,遂决心以数十年积续之国力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主动出击,抛弃原来使用多年的稳定求发展战略,出兵稳固邻近韩国领土,建立外围防线,积极的投入到与秦国的正面军事斗争中,以强对强! 

现在,正是赵国的整体战略进入第三阶段的时侯。公元前270年,赵国名将赵奢以数万赵军精锐,与阙与之战挫败秦军,赵奢“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名言留传至今。 

随即,秦军又连续发动了多次对韩国的打击,终使战略要冲上党成为一座孤城。就这样,秦军发起了对上党的军事进攻,企图一举夺占。秦一旦拥有上党,秦军便居高临下逼近邯郸百里之内,赵国腹地大开,秦军便可长驱直入;而赵想拥有它,其意义相对秦国来说保守一些,那就是能据此与韩魏两家共同拒秦合力抗敌,并使其成为赵国的一道峻绝天险,成为邯郸的一堵铜墙铁壁。 

就此看来,秦欲取上党显然是为了日后对赵战争所做的准备。而赵欲取上党显然是为了使本土拥有一道天然屏障,增加防御纵深。 

就在秦将王龁领军即将进攻上党之时,上党郡守冯亭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献地予赵! 

显然,这个原来属于韩国的要冲重镇对于韩国来说是根本没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