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说了这炮弹啊,最难得地方不是它有多重,而是在于把它们弄成一般大小,那细磨功夫下的可不少。”

清水教有的是精明人物,那李贵就马上接道:“那咱们买回来的那些个实弹都是一摸一样的,没个几分差错?”

虽然是顺话,可这话实在是太没水平了。这不,王经隆马上就哈哈大笑起来,“你懂这个?这火炮的学问大的嘞!”有点损人的味道,可不损一下王经隆心里怎能出这口气,虽然这气谁也怪不着,就是国泰也不过是无心之言。这清水教的众多头目都是下层阶级出身,而平时相处的极好,没什么争宠啊,打压人啊这些个龌龊事。

王经隆的身份很特殊,自己不仅是王家庄人(这叫嫡系),王伦的第一批弟子,他还是王伦的义子。这个义子的意义不同杨垒、李旺等人,王经隆是王伦没创建清水教时就已收下的,在古代这是叫做“螟蛉”,是要为王伦送终戴孝的。他就像是《三国演义》里刘备收下的那个义子——刘封,而最重要的是王伦英雄一世却没个儿子,而王经隆祖上差个两代就是和王伦一门子的,所以它不仅是清水教的重要人物,而且是王家的重要人物。

李贵是谁,他是乌三娘的丈夫。李贵与王伦相随三年,寸步不离,系为王伦传话之人。而乌三娘作为王伦唯一的义女,素来为王伦喜爱,所以想损一下李贵的人在清水教也不是那么好找的。

李贵被王伦看重有个很重要的优点,此人敦厚不争名夺利,在清水教中声明很好。他被王经隆这么一损,脸色一红闷头不说了。他是不吭声了,乌三娘可不会让了去,心想帮你反倒落不到好了,当下丽声回道:“大哥这话可不中听,你今天不道出个好歹来我可饶不过你。”

王经隆也知道自己是迁怒于人,不过道歉话场下有的是时间说,现在先把正事了了,“妹子,不是大哥说话难听,这其中的学问可真是大了。”说着抱拳绕了一圈,然后对向王伦:“义父,各位兄弟,且听我道来。”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的,炮管里放的火药是有一定限量的,那随着大炮的不是有个瓢吗?一瓢,最多一瓢,再多就要坏事了。轻的是有损炮身,重的就是炸膛,就是大炮自己炸自己。”

“除了这个火药外,最重要的就是炮弹。像这个实弹,三斤炮的炮弹就是三斤重,形状一定是要大小相同的,不然你大了一号这铁管子就塞不进去了,小了可就打不远了。所以每个炮弹都是要打磨过的,不然它那三五斤破铁凭啥要卖上一两银子!”

这些话都就他们三人事先设计好的,就是要告诉他们炮弹的价钱不在重量,而是在人工,在它们的形状。一个炮弹不管是三斤炮的,还是五斤炮的,造炮弹的材料和重量是不重要的。

这番话的效果很好,片刻间席上的气氛就更加热乎了,去掉了一块心病后众人都安心了。但关于大炮的言论并没有结束,反而是更热烈了,就是王伦、孟灿也想多听听。若是梁明在这里说不定就要感慨了:原来中国人爱凑热闹的传统是因为古时候人们的娱乐太少了。

这不,已经有人问道:“这炮弹小了咋就打不远了?”

这问题有点内行,王经隆和颜六顿时缩了回去,他俩不过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那里记得下这些,最后还是要梵伟出马。

“这铁疙瘩这所以能打那么远,就是因为炮管里的火药爆了后有股推劲,要是炮弹小了塞不住炮管,那劲不就跑了一些了嘛,那不就打不远了。”虽然简陋不堪可大致意思还算表达了出来,于是梵伟就沉浸到了恭维声中,就是王伦为了听听稀罕也不时的夸奖几句。

“霰弹是啥啊?”……

…………

“啥是开花弹那?”

…………

 第八章 这是战舰

乾隆三十九年,夏初。 //

大秋岛所有的战船都已回港,正如梵伟等人预料的那样,梁明手下已经拥有了大小战船三十四艘。其中双篷艍船七艘,趕缯船二十艘(**十吨位的),大型趕缯船五艘(2oo吨位左右),大型海船两艘(2oo吨位)。至于小型的哨船、脚船则不多,十三艘,都是跟随大队行走通报的。梁明和柳风倒弄出的旗语太差劲,几年来旗手也就只能打出一些简单信语,很多情况下只能靠这些个小船穿梭于队中来回通报。

这些年来梁明做事很小心,不但在同岸上联系时小心,就是老巢也是防的严严实实。每次大队出海都要留下几艘战船护家,特别是最近,他手头宽裕后留下的就更多了,就像这次梵伟看到的。

梁明做事小心,这在说明他为人紧细的同时也证明了他很怕死,所以在王伦起义不久将要爆时他出手了。再也不顾及是否会暴漏行迹,梁明下令让张建科、赖金明带队前往东北大量收购松木等适合建造海船的木料,他要建造自己的战船。

梁明心里很清楚,想要在南洋混海上实力一定要过硬,可仅仅靠自己的这三十来艘虾米级的战船是根本抖不起来的。或许到了南洋后再建造战舰更方便省事,但其间不确定的因素太多了。思前想后,梁明决定还是先造好了安心,于是二十多艘战船穿行于东北、朝鲜和大秋岛之间。截止现在木料终于凑齐了。

对于风帆战舰梁明并不陌生,就在穿越前半年他还“造”了一艘以历史上最著名的木质风帆战列舰——英国的“胜利”号为原本的一艘工艺品。

想起那个大家伙梁明就心思不定,欧洲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战船也就越造越大,起初排水量约为15oo吨,到175o年2ooo吨的船只已很普通,而到18oo年更有过25oo吨的。

从十七世纪起,英国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更是开始按配备的火炮数目将战船分为六级,过1oo门的为第一级,8o~1oo门的为第二级,6o~8o门的为第三级,以此类推。

火炮数目如此之多,是因为受到现在的技术限制还都造得不大,每一炮之后装填弹药都要费很多时间。用于海战的主要是火炮6o门以上的一、二、三级战船,间或也有用四级船的,它们被统称为“shipsofthe1ine”(战列舰)。火炮少于4o门和2o门的五、六级小型战船通常只用于护航和侦察,有“frigate”、“brig”、“s1oop”等名称,分别指三帆快战船、双桅横帆战船和单桅纵帆战船。

但自己这边最大的七艘战船每艘上面也只是安装了24门火炮。虽然自己的火药可能会比欧洲的好上一些,而整装弹、高低架、退复进器(注1)也能让自己的火炮性能胜过欧洲同行不少,但考虑到海战素质的差异梁明心中实在没底。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这艘正在建造的战舰了。

这艘已被梁明任命为“中华号”的战舰是以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为原型,长大约有十五丈,宽有四丈余,立6桅,造好后的排水量应该会过八百吨。

这已经是大秋岛最高的造船水平了,梁明这几年来穿梭于大清的各家水势除了收买战船外,另一个目的就是打探各地的船工能手。这些年来66续续的或请或绑,反正是弄了四五十号高手,当然他们的家属也一并到了大秋岛。如今的大秋岛三千余人,真正的能战之兵也不过是六七成,剩下的全是家属。主要的就是各地的船工、京师炮场的师傅和教书先生的,当然也少不了崔源他们这样的郎中家的。

不管怎么说船厂已经建起来了,看向正干的热火朝天的工地,梁明心中实在没底,但到了这个份上也只能尽全力帮忙了。

梁明对于现在的造船是帮不上什么忙,可他毕竟干过这一行,知道一些这里的知识,所以不管有用没用全到了出来。这倒是让张建科惊诧不已,他这人水平在这四五十个大工师傅里中等都排不上,可他毕竟是行当出身眼光还是有的。拿着梁明写下的资料,张建科表现出了很高的管理水平,五天的工夫就将能用得上的技术全补上了。

最为重要的就是龙骨,尖底海船甲板平整,船舷下削如刃,船的横断面为V形,尖底船下设置贯通尾的龙骨,用来支撑船身,使船只更坚固,同时吃水深,抗御风浪能力十分强。欧洲船只于十九世纪初才开始采用这种龙骨结构,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龙骨作为船体的基底中央连接船柱和船尾柱的一个纵向构件,它主要承受船体的纵向弯曲力矩,制作舰船模型时要选择木纹挺直、没有节子的长方形截面松木条制作。

而在这样接起的木龙骨完成之后,一条条一丈长的钢筋(应该算是最烂的了)尾相接的扎付于龙骨之上,这样一来不禁增强了支撑船身的硬度,还保证了战舰的抗风浪的性能。

同样旁龙骨、肋骨、龙筋、舭龙骨(2)也都附上了钢筋。总的来说战舰在海上的生存系数增强了不少。

至于战舰的船舶动力,梁明对于自己本土的风帆技术——横帆一直很有信心,根本不用借助西方的纵帆技术。

而其余的像水密隔舱、稳定性什么的张建科他们足以解决,事实上大秋岛的这批船工已经是大清水平最高的一批了,他们不少人都参与过大型福船、沙船的建造,建造七八百吨位的船只还是一定经验的。

所以,时间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了。除了清水教有几次差人前来外,大秋岛“中华号”的建造并没有丝毫的不妥,在大秋岛全岛之力的协助下至七月底“中华号”终于建成了,经过试航完全没问题。(从夏初到七月底,三四个月的时间不算夸张吧!)

站在高高的船楼上,手按着最新铸造的火炮,梁明俯视波浪翻涌的海面,他终于安下心来等候自己在大清的第一战,也是今后十年在大清的最后一战。

十年,自己足以在南洋立足了,那时再看分晓。

艳阳高照,海风沧澜,星屑碎岛,浮光飞掠,鹞鹰云集,鱼龙飞游,海上景色之美更盛别时。

“中华号”——排水量八百五十吨,火炮四十八门,全员二百人。

ps:(1)整装弹:也就是把和射药包装在药荚(弹壳)中,和弹头直接在一起。射后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