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道教- 第8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震、坎、艮为三男,卦画阴多而性阳;巽、离、兑为三女,卦画阳多而性阴。乾坤与〃六子〃合为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以象征天下万事万物。《正易心法》不观卦爻辞,独以心悟,这是道教炼心修性的需要。早在汉代,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便强调了心性修持的重要性,谓:〃将欲养性,延年却期,审思后末,当虑其先。〃陈抟继承了魏伯阳的思想,并按修心炼性的需要来领悟卦象。
第二,以〃血气〃的观念说卦爻象位。为了使其修持有法可依,《正易心法》引入了医家概念,强调以〃心君〃控制自我血气之运行。如第二章称:〃六画之设,非是曲意,阴阳运动,血气流行。〃〃消息〃曰:〃阴阳运动,若一阳为复,至六阳为乾;一阴为姤,至六阴为坤是也。血气流行。〃这是以《易》十二消息卦来说明阴阳血气的流转。《易》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为十二消息卦、由复至乾为阳长阴消,由姤至坤为阴长阳消。十二消息卦配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象征天地的时空变化。《正易心法》之注,以人体十二经脉的元气周行现象来证实阴阳运动,这是使《易》卦象数学从抽象回到具体之中,为气功实践活动服务。
除上述两点外,《正易心法》及其注文也融合了佛教思想。
诸如第四十一章:〃《易》道弥满,九流可入。当知活法,要须自悟。〃其〃消息〃云:〃《易》之为书,本于阴阳,万物负阴而抱阳,何适而非阴阳也?……果得悟焉,则辞外见意而纵横妙用,唯吾所欲,是为活法也。〃这一段论述与佛教禅宗的〃识心见性〃、〃即心是佛〃论颇为相似。像这种行文在《正易心法》中颇不少,如〃心地〃、〃圆融〃、〃假合〃等一类词汇皆出自佛教。故朱熹说此书中有〃佛者之幻语〃。
要之,《正易心法》及其注释,乃以道教心学为本,以卦爻象数之心悟为法门,杂采医卜、佛学之说,以成体系。宋元以来,影响颇大。
陈抟是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在《老》学和《易》学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其《老子》学说,通过弟子张无梦传于陈景元,推动了宋代之后道教教理的研讨。《易》学方面造诣尤深,他打破了儒家传统的《易》学体系,创立了《易》〃图书〃之学,传有《太极图》《先天图》《易龙图》等,《〈正易心法〉注》为其《易》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所创立的《易》学体系,不仅在道教内,也在儒家学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为北宋道士陈景元纂。据彭耜《道德真经集注杂说》卷上、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及书前杨仲庚序,此书成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该年神宗召见陈景元于便殿,景元因进所作《藏室纂微》,遂诏令〃宣附《道藏》〃,即附于当时的《天宫宝藏》。至南宋宝祐六年(1258),灵应观住持杨仲庚因〃世无善本,流行未博,敬就藏帙,详加校正,募化善士,命工刊梓,以传不朽。〃
据《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及陈景元《藏室纂微开题》等载,此书原为二卷,《正统道藏》则析为十卷,即《道经》五卷,《德经》五卷,载于洞神部玉诀类。据文中多〃今解曰〃云云,盖将陈景元之《道德经注》和《藏室纂微》混为一编。
陈景元在《藏室纂微》中把〃道〃分为〃常道〃与〃可道〃,认为〃常道〃自然而然,随感应变,不可以言传,不可以智索,但体冥造化,无为而无不为。他认为〃常道〃无名,凡有名可标,有言可说者便是〃可道〃;常道是道之体,而可道乃道之用;常道湛然不动,而可道有变有迁;常道是理之妙,可道是事之微,常道与可道有内外深浅之别,但二者并非毫无联系,而系体用一源。他指出:〃道〃的含义是〃通〃,〃万物得之无所不通〃。这与唐代道教重玄派说〃道〃是〃虚通不碍〃相一致,显然受到重玄派的影响。这个无形无名、无所不通的道,由于其体用的变化使万物得以生成,亦即他所谓〃体用既彰,通生万物〃,这是他的宇宙生成论。他解释《老子》〃道生一〃的〃一〃为道之子,为太极,而太极即混元,也就是太和纯一之气。〃一〃又叫〃无为〃、〃冲气〃或〃元气〃,为妙物之用。当此浑沦一气,未相离散时,必有神明潜兆于中,这个神明就是〃二〃。有神有明,于是有分,所以清、浊、和三气噫然而出,各有所归。因此清气化为天,浊气化为地,和气生为人。三才既具,万物从而资生。这是他描述的宇宙化生过程。
他在解老时,还阐述了治身治国之道的思想。认为治身治国当以厚重为根本,治身的人心安静则万神和悦,故无嗜欲奔躁之患;治国的人无为则百姓乐康,故无权臣挠乱之忧。无论治身治国都应顺从自然之道,息爱欲之心,以归虚静之本。因此他在修炼方式上强调虚静寂寞,独悟,冥览。他指出,治身与治国的方法一致,二者并行不悖,清静无为,既是理身之道,也是爱民治国之术。有道之君,若能垂拱无为,功业就可成而不有,万物将自宾,四民无不服。
在陈景元的解老中,传统的神仙长生思想已起了变化。他解释〃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说,积德之君,其治人事天,厚国养民,植根于无为,固蒂于清静,社稷延远,故谓之长生;临御常照,故谓之久视。这是从政治的长治久安角度去解释,不再是传统的长生不死思想。他在序中说,九丹八石,玉醴金液,存真守元,思神历藏,行气炼形,消灾辟恶等,皆老子常所经历救世之术,非至极者也。对传统的神仙术抱看不起的态度,强调此非老子的宗旨。另外,他还常征引《易》《庄子》的思想来解老,体现了他的学术特色。
总之,他认为《老子》一书统论空洞虚无、自然道德、神明太和、天地阴阳、圣人、侯王士庶、动植之类,广大而无所不包,细微而无所不袭。上之首章,明可道常道为教之宗,叙体而合乎妙;上之末章,以无为无不为,陈教之旨,叙用而适乎道,故体用兼忘,始末相贯。下之首章,明有德无德,为教之应,因时之浇淳而次乎妙;下之末章,以信言不信言,为教之用,任物之华实而施乎道。此经以重玄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其要在乎治身治国。
《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在宋代便产生了一定影响。李庭《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疏抄序》称其所解〃中间贯穿百氏,剖析玄微。引证详明,本末毕备,尤为近世所贵。〃宋人薛致玄说,自陈景元后,〃道家之学翕然一变〃。①近人蒙文通认为:宋代解老之家颇重陈景元,于征引之多可以概见,此风会之一变。陈景元之学渊源于陈抟,后人每叹陈抟之学仅于象数图书,读陈景元老子注,而后知二程所论者,景元书中已有之,足见二程之学于景元渊源之相关。②这表明陈景元的解老对宋代理学有一定影响。
宋彭耜纂集的《道德真经集注》集引《藏室纂微》较多,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亦有所引。今人引用参考此书的有:朱谦之《老子校释》、张舜徽《周秦道论发微》(作为引用版本)、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张松如《老子说解》。可见其为诸家所重视,是道教解老著作中较为重要的一部。
注:
①《道藏》第13册731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②《古学甄微》第369、373~375页,巴蜀书社,1987年

《道德会元》 
《道德会元》,二卷。元道士李道纯撰。《正统道藏》收入洞神部玉诀类。书前有《道德会元序例》,又有至元二十七年(1290)作者自序。据自序所称:诸家解义,所见不同,各执一端。得之于治道者执于治道,得之于丹道者执于丹道,得之于兵机者执于兵机,得之于禅机者执于禅机。或言理而不言事,或言事而不言理,堕于偏枯,皆失圣人的本意。老子作经之意,立极于天地之先,运化于阴阳之表,覆载之间,一事一理无有不备。有鉴于此,作者〃遂将正经逐句下添个注脚,释经之义,以证颐神养气之要。又于各章下总言其理,以明究本穷源之序。又于各章后作颂,以尽明心见性之机。至于修齐治平,纪纲法度,百姓日用之间,平常履践之道,洪纤巨细,广大精微,靡所不备。于中又作'正辞'、'究理'二说,冠之经首,明正言辞,究竟义理,以破经中异同之惑。〃
此即全书体例,而作者撰此书的目的是:〃不堕于偏枯,会至道以归元〃。
李道纯解老明显地受到理学思想影响,故重在讲心性、性命之学。他强调,认知〃至道〃在于破除心迷,于〃心〃上下功夫,即所谓〃至道不难知,人心自执迷〃,〃欲识混元面,先在赤子心,此心常不昧,法体证黄金〃。这种赤子之心,〃纯一不杂,无害于物,物亦不能害〃。赤子心也就是〃无心〃,能够〃全其至精〃,道就是得于〃无心〃,有心便不能得道。心与性是紧密相连的,尽心还须养性。至于如何做到存心养性,他认为应〃以无为正其心,以清静养其性〃。〃凡事从俭,妙在机先,含德之厚,无所不至,广大悉备〃。这显然是以传统的道教思想结合宋儒的心性之学解老。关于性命,他认为,无为则能见无名之妙,从而全其性;有为则能见有名之徼,从而全其命。有与无,性与命,同出而异名,同称为〃玄〃。玄之又玄,有无交入,性命可以双全。他说:〃天理在我,生生不穷。性海弥深,命基永固,易有终穷?〃这都反映出理学对李道纯解老的影响。
元代道教老学的总体特征是援儒入道,调和儒道思想,《道德会元》也体现了这一特征。李道纯的思想核心是〃中和〃,他著有《中和集》,故解老也从这一思想出发。他说:
〃有作皆为幻,无为又落空。两途俱不涉,当处阐宗风。〃所谓〃当处〃即〃中〃,应以守中为要。他引《礼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之义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