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道教- 第2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受三洞灵文神方秘诀〃。⑥此后去华山。北魏末,道士潘弥望亦住嵩山。《北史》卷五载,当高欢拥立孝武帝元修,逼迫废帝元朗逊位时,〃诸王皆逃匿,帝在田舍。先是,嵩山道士潘弥望见洛阳城西有天子气,候之,乃帝也。于是造帝密言之〃。⑦北魏时,嵩山已建嵩岳庙。太安二年(456)所立之《中岳嵩高灵庙之碑》即记嵩岳庙创建事。《道家金石略》引《金石文字记》云:〃魏太武因道士寇谦之奏请,更造嵩岳新庙,立碑纪事。碑中直称谦之为天师,为师君,以太武奉道,亲受符箓,故云然。……嵩山碑刻,自汉二石阙铭外,无古于此者。〃⑧景日畛《说嵩》卷二十称,嵩山南麓,汉时曾建万岁观,唐代更名太乙观,宋易名崇福宫。⑨如此说属实,当是该山最早之庙宇。
隋唐是嵩山道教的兴盛时期。有大批著名道士居此修道。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一载:〃初,嵩山道士潘诞自言三百岁,为帝(炀帝引者注)合炼金丹。帝为之作嵩阳观,华屋数百间。……凡六年,丹不成,……斩之。〃AB《茅山志》卷十一载,潘师正,字子真,贝州宗城人,隋大业(605~617)中,礼王远知为师,从之入茅山。后远知嘱其去嵩山修道,乃入嵩山,与道士刘道合共居双泉岭十许年,复深入逍遥谷,邈与世绝。唐上元三年(676),高宗幸东都,礼嵩岳,请之作符书,辞不解。调露元年(679),再礼嵩岳,敕于逍遥谷建隆唐观,别于岭上起精思院以处之。永淳元年(682)
卒。AC《唐嵩岳太一观蝉蜕刘真人传》云:刘道合,一名爱道,陈宛丘人。武德(618~626)中,入嵩山与潘师正同居双泉岭,勤其师王远知。高宗闻其名,降诏于所隐立太一观使居之。咸亨(670~673)中卒。AD《唐王屋山中岩台正一先生庙碣》载,司马承祯年二十一岁时,入嵩山师潘师正,后离此去天台山。AE《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二载,吴筠举进士不第,〃乃入嵩山,依潘师正为道士,传正一之法(实为上清经法
引者注),……开元(713~741)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
久之,东游天台〃。AF《玄品灵》卷四和《茅山志》卷十一载,李玄光曾〃居嵩阳二十余年〃,于开元十七年师从司马承祯于王屋山。据陈国符考证,李含光居嵩山二十余年,大致在神龙(705~706)至开元十七年(729)之间。AG《神仙感遇传》卷一载:〃李筌,号达观子,屋少室山,好神仙之道。常历名山,博采方术,至嵩山虎口岩,得《黄帝阴符经》本。〃AH《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三十九云:谭峭,字景升,唐国子司业洙之子,幼聪慧,父训以进士业,不喜。后遍历名山不复归。
先〃师于嵩山道士十余年,得辟谷养气之术,惟以酒为乐。……
后居南岳,炼丹成,服之,入水不濡,入火不灼,亦能隐化。
复入青城山去。〃AI此外,景日畛《说嵩》又载唐道士白道猷、薛玄同、焦道士、冯炼师、孙太冲,五代道士杨讷、李元光等居嵩岳。
隋唐间,嵩山兴建有一批道观。据上述,隋炀帝为道士潘诞建嵩阳观,时在大业八年(612),唐因之。唐高宗为潘师正于逍遥谷建隆唐观,时在调露元年(679),后避玄宗讳,改名崇唐观,宋时复名隆唐。大体同时,又为潘师正于岭上建精思院,至宋犹存。唐高宗时,据传因道士刘道合祈祷有验,又于其所居地建太一观。据《说嵩》卷二十,永淳元年(682),将封嵩岳,复建奉天宫于嵩山之阳。唐又建天封观,宋易名为宫。AJ至宋元,嵩山道教续有发展。住山道士之著者,有宋道士许昌龄、贺兰栖真,元道士乔志高等。《宋史》卷四百六十二称,贺兰栖真,不知何许人,〃始居嵩山紫虚观,后徙济源奉仙观,张齐贤与之善〃。景德二年(1005)召赴京,真宗赋诗二韵赐之。大中祥符三年(1010)卒。AK乔志高,居嵩山崇福宫三十余年,为该宫宗主,弟子甚众,赐栖云虚静真人号。
宋元间,嵩山又增建有一批宫观。紫虚观,在嵩山南紫谷中,贺兰栖真曾居此,或云即唐奉天宫址。天封宫,即唐天封观,宋易名为宫。崇福宫,即汉万岁观、唐太一观,五代间毁,宋复建,易名崇福宫。承天宫、金大定(1161~1189)间建,为唐隆唐观故址,金崇庆(1212)间再建。此外,宋代还建有颐真观,元代又建有土德观、长春庵等。LB明清以后,嵩山道教渐趋式微。除中岳庙屡经重修外,其他宫观大都失修,连原来〃为屋二百三十间〃之崇福宫,至清代也已颓废。清潘耒《游中岳记》云:〃去(启母)石百武为崇福宫。嵩山昔多道观,今自岳庙外,唯此宫尚存;然荒寂甚,黄冠无可与语者。〃L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崇福宫仅存房屋十数间。保存较完好的只有中岳庙,计存楼、阁、宫、殿、台、廊、碑楼等建筑四百余间,是河南现存最大的道观。
注:
①《丛书集成初编》第238册第154页,中华书局,1985年
②《艺文类聚》第1册13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③清马驌《绎史》卷十二引《隋巢子》曰:〃禹娶涂山(氏),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涂山氏见之,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生启。〃
④⑤⑥ACAEAHAI《道藏》第22册199页,21页,第5册266页,601页,第19册706~708页,第10册885页,第5册326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⑦《北史》第1册170页,中华书局,1974年
⑧AD《道家金石略》11页,717页,1030页,文物出版社,1988年
⑨AJLB《说嵩》卷二十,台北文海出版社,1971年
AB《资治通鉴》第12册第5658页,中华书局,1956年
AF《旧唐书》第16册第5129页,中华书局,1975年
AG《道藏源流考》上册60页,中华书局,1963年
AK《宋史》第39册,13515~13516页,中华书局,1977年
LC《小方壶舆论丛钞》第4帙第1册,上海著易堂印行

千山 
千山原名千华山,又称积翠山,千朵莲花山。在辽宁鞍山市东二十余公里、辽阳东南三十公里处。占地面积约四十余平方公里,海拔七百余米。以仙人台最高,五佛顶次之。据称,该山〃奇峭插天,青嶂壁立,共九百九十九峰,以其近千,故名千山云。〃①明程启充《游千山记》云:〃兹山之胜,宏阔秀丽,奇怪幽阒,险绝孕结,磅礴盘结,态状变幻,不可殚述。置之中州,当与五岳等,其博厚过之。〃②千山是东北地区三大名山之一。佛、道二教并存。佛教大约起于金元,道教大约起于清初。据现存资料,最早开创此山道教的是明末清初之全真龙门派道士郭守真及其弟子刘太琳。《奉天通志》卷二百二十二《郭守真传》载,郭守真字致虚,号静阳子。原籍江苏丹阳,后徙辽郡。为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开山阐教之始祖。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
幼读儒书,长好黄老。崇祯三年(1630)隐于辽东本溪县之铁刹山,清修十余年。清顺治四年(1647),下山访道,先去山东即墨县马鞍山聚仙宫,学道于龙门派第七代李常明。顺治八年,诣北京白云观,受龙门派第七代传人王常月传授戒律。次年,复归铁刹山。康熙元年(1662),收度弟子王太祥、高太悟等八人,次年,被请去沈阳祈雨,据称有验,赐地于该处建三教堂。又收度秦太玉、高太护等六人。不久,遣弟子刘太琳等去关东各名山建观传道。③千山东北部之无量观即由刘太琳于康熙六年所创建。
据载,佛教在千山建有五寺、八庵,道教在千山建有九宫、十二观。〃咸在重峦绝壁、老桧苍松、杂花异卉之间。〃④〃九宫之名曰:西海、斗姥、圣仙、东极、太和、太安、朝阳、五龙、圣清;十三观之名曰:青云、普安、无量、玄真、园通、慈祥、双泉、凤朝、宝泉、三清、白云、双塔、武圣。其中或创建,或废圯,今昔之名亦有不同焉。〃⑤以上宫观中,无量观最为有名(详见本卷《无量观》篇)。五龙宫,位于千山之中心,创建于乾隆四年(1739)。由前殿、后殿、钟楼、书房等组成。前殿供奉真武大帝,后殿供奉观世音。普安观,位于千山第二高峰五佛顶下,始建于乾隆二十六年。有东西二殿,东殿名老爷殿,内奉关公、岳飞及药王;西殿是二层楼,名老君楼,内奉〃道德天尊、圆通自在天尊、吕纯阳祖师〃。老君楼后有一天然石洞,名曰玉皇洞,内奉玉皇大帝。
千山九宫十三观,经多年变迁,除以上三座尚存处,其余皆废圯。
注:
①③④⑤《奉天通志》第2册2197页,第5册4709页,第2册1716页,2203页,沈阳古旧书店(缩印),1983年
②《辽海丛书》第1册356页,辽沈书社(影印)1984年,又收入《奉天通志》,个别字有小异

茅山 
茅山原名句曲山、地肺山,又名冈山。在江苏省西南部,地跨句容、金坛、溧水、溧阳等县境。主峰高四百余米。相传西汉景帝(前156~前141)时,有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号三茅真人,故改名三茅山,简称茅山。道教将其列为十大洞天中的第八洞天,号金坛华阳洞天,又是七十二福地中之第一福地。
从西晋起,茅山逐渐成为江东道教圣地。西晋时,女冠魏华存修道茅山,后被尊为茅山宗开山太师。东晋许谧、许岁羽父子曾在茅山之雷平立宅,与杨羲合造《上清经》。晋末至宋、齐、梁诸朝,茅山修道者颇众,以马朗、马罕、陆修静、孙游岳、陶弘景等最为著名。
齐梁之际,陶弘景创建茅山上清道团,对茅山道教的发展影响甚大。他与众弟子披荆斩棘,相继在茅山建起了一批道馆,主要者有:华阳上、中、下三馆,在积金山;陶隐居道靖,在积金山,梁天监初建;朱阳馆,在雷平山,天监十三年建;郁冈玄洲斋室,天监十四年建;嗣真馆,天监三年建;燕洞宫,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