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与反抗》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沉思与反抗- 第5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约翰·普拉默那茨谈到两种类型的民族主义:一是“西方的”,最初出现在西欧;一是“东方的”,出现在东欧和亚非拉地区。两种类型都建立在接受一套共同标准的基础之上,而这个标准,就是“人、道德和社会”。这些观念的社会根源及思想根源基本上来自西欧。

  “东方的”民族主义出现时,人们开始被拖进一种陌生的文明中,他们发觉祖先的文化不能适应世界的新标准,这就意味着,要在文化上重新武装自己,就必须改造固有的文化。然而,模仿异族文化将失去自身的特色,怎么办呢?对被模仿的对象,只能是“既模仿又敌对”。一方面要拒绝外国入侵者,又不能不以他们的标准模仿和超越他们;另一方面,也要拒绝祖先的方式,因为它是进步的障碍,但是最后又不能不以它作为民族认同的标记。普拉默那茨指出:“东方的民族主义”这种纷乱而矛盾的情形,在赫尔德和马志尼的民族主义那里是不会出现的。

  辛亥…五四的一代,在这里也不妨称作民族主义者,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上述的矛盾性;即使如此,我们仍然不能不满怀敬意地把他们称作伟大的改革家。为了民族的生存,他们勇于接受西方而反叛传统;为了使传统文化转型以适应现代世界,他们发起社会、思想、道德革命,不是保存和弘扬“孔教”、“国粹”,而是极力加以破坏,使一种富于生命力的民族精神,有利于个人自由选择的社会条件被创造出来。在中国历史上,这是从来未有过的革命。推介史密斯的著作,从中引发国民性批判,正是革命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直达实质性的部分。

  传统文化价值的确认,确实常常和推进历史进步的条件相矛盾。这种进退两难的境地,正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霍勒斯·戴维斯所描述的:“是将民族主义视为理性的、世俗的、现代的运动,还是更多地强调民族因素,坦白说,他们很多都是落后的,没有现代因素。”戴维斯同时认为,不管两者的冲突多么激烈,结果还是被历史地决定了的。这是一种历史决定论。不过,他认为,在民族主义的现代和传统倾向之间,“最后胜出的是现代化、西方化的因素,当然它只能是在一场旷日持久的斗争之后”。

  戴维斯倾向于民族主义是一种工具,在道德上是中立的。而《想象的共同体》的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不同,他推翻决定论的框架,断言民族不仅是集合了客观的社会现实而产生的,且更多地是“被想象出来的”,“被创造出来的”。就是说,他强调的是意识形态对于民族及其改造中的作用。在讨论20世纪民族主义的“模式化”特性时,他举例说:“中国大众根本不会考虑在柬埔寨和越南发生的边境冲突。越柬两国的农民也根本不想要这场战争,都不想被牵涉其中。千真万确,这是一场官方的战争。在战争之后,又借用流行的民族主义,将战争说成是自卫。”把事情总结为“官方民族主义‘权谋术’”,结论是悲观的,当然也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民族主义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倾向,一种传统保守,另一种理性进步。印度政治学家帕尔塔·查特吉认为,分析两种类型的民族主义,可以借用功能主义理论:“如对某种特定的民族主义,要参考它在普遍历史中的结局,对其采取适当态度。”

  必须注重民族主义的思想倾向,进入意识形态的核心。

  恰达耶夫对俄国和俄国人的批判尖锐至极,说俄国是构成人类“精神世界中的一个空白”,毫无优越性可言。为此,官方宣布他为“疯子”。

  但是,这个“疯子”坚称自己是爱国的,是一种“否定的爱国主义”。他评论说,俄国人只具有“爱国的本能”而距离“自觉的爱国主义”甚远,所谓“热爱祖国”,所用的只是幼稚民族的方式,从来不曾为思想所惊扰,在严肃的问题上,精神力量得不到锻炼,甚至根本不存在精神劳动。

  什么是“自觉的爱国主义”呢?他指出,“对祖国的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但是,还有比这更美好的感情,这就是对真理的爱”。他强调文明理性和建立在理性思考之上的自觉意志,认为只有怀着对真理的爱去爱祖国,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他坦承道:“请你们相信,我比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更爱自己的国家……但是,我的爱国情感与有些人有所不同,我没有学会蒙着眼、低着头、闭着嘴地爱自己的祖国。我发现,一个人只有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祖国,才能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益的人;我认为,盲目钟情者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们首先要献身于真理的祖国。”

  国民性批判可以成为“殖民话语”,反国民性批判亦可以成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话语。

  从“解殖民”到“自内解殖民”,到“后殖民”,如何踏步于民族主义道路是一个问题;但另一个问题是,中国从来未曾被完全殖民,不论蒙受了多少国耻,在总体上,它一直保持着几千年“文明古国”的完整性。——这是我们的爱国者谈论“国是”,包括“国民性”或“国民性批判”问题时所应特别留意的。

  实际上,殖民话语根本不具备批判性,只存在歧视和压迫。而批判和自我批判则是自觉的、理性的,是社会公正原则的一种践履,也是对自身潜在力量的一种确认,因此说,它是走向再生的根据和先导。

  知识分子的启蒙话语——包括国民性批判——最终只能停留在思想层面,而不可能直接施之于社会改革,因为它无法在国家组织与各种社会势力中进行实际的联系和有效的沟通。实际上,重大的社会实践,主要靠政治精英及“基础阶级”去推动;如果,知识分子所准备的一切,在实际政治中往往被搁置,甚至有可能随时遭到否弃。

  二〇〇九

  1月,传记《漂泊者萧红》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所编萧红文集注释本《萧红十年集》(上、下)同时出版。

  发表《法国知识分子的一场内战》,评述上世纪阿尔及利亚民族独立问题在法国社会及知识界的影响。

  发表《九十年文学一瞥》、《六十年文学史如何书写》等,就中国文学的发展及现状问题,表示了不同于北大教授陈晓明等人的意见。

  介绍德国画家基弗,作《基弗:后极权时代的废墟》,在《随笔》、《作家》等多家刊物发表。本书节选引子部分。

  基弗:后极权时代的废墟(节选)

  安塞姆·基弗(1945— ),德国著名画家,新表现主义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后移居法国。

  基弗被称为第三帝国废墟上成长起来的画坛诗人。他一直专注于表现德国的历史,德国的文化命运及纳粹主义的遗产。他说:“我带着联系我们意识和经历的象征进行创作,这象征将同时引发我们对自身的不断的省思。”历史、神话、宗教、文学题材都是他的视觉对象,其中,大屠杀的记忆是反复表现的主题。作品富于历史感、悲剧感,带有沉思的性质。结构宏大,形式新异,令人震悚。

  引子:废墟

  1

  当历史依然酣睡,画家开始醒来。

  2

  如果去博物馆,经过画廊,徜徉于展览大厅,定然看见众多在亚麻布、石头和青铜中诞生的男女:王公、贵族、牧师、修女、小店主、浪荡子、娼妓、厨妇、舞者、浴女……神秘的肉体,光裸的肉体……王冠、长袍、礼服、曳地的裙子、镶边的花衬衫;鬈发、唇、颈脖、胸脯、乳房、臀、腿和膝,以及浑圆的脚踝……绽放着,滚动着,满溢着……明艳,茂密,健硕,盛大……然而你觉得,这一切是真实的存在吗?

  他们生活的时代,唯是米开朗基罗的时代,提香和伦勃朗的时代,塞尚和高更的时代,奥斯威辛之后,再没有完整的人。这些为生命所充盈的肉身,已经化作轻烟和灰烬。幸存者也是灰烬的一部分。曾经庇荫的家宅、庭园、纷披的花枝,在岁月的那端,不复有温馨的气息缭绕。黑信封,空椅子,残破的风琴和书架;血污了台阶,泪水无声地侵蚀着月光、阳台、铁栏杆,有谁向窗口凝望?即使教堂一样站在原地,拱顶的战栗无人察觉;一样的唱诗,一样的祈祷,如何可能恢复往昔的庄严与圣洁?坚定的砖石是虚假的,游移的车辆是虚假的,咕咕叫的鸽子是虚假的,翅膀是虚假的……上帝呢?上帝是不是那个悲悯的上帝?……

  奥斯威辛之后,世界改变了。

  没有人。没有人的创造物。也没有自在之物。

  只有废墟。

  废墟。废墟。废墟。

  3

  废墟不是时间的冲积物,不是自然灾变的残骸,它由国家——一头凶险的巨兽——咬噬而成,是极权主义制度本来的形相。开始就是废墟,今天不过是往日的延续或扩大而已。

  一个民族,历经浩劫而不见废墟是可疑的。

  看!看这里——

  后极权主义的废墟之上,有太多的奴役和屠戮的痕迹。领袖死了,志愿行刑者死了,褐色和黑色的军人不见了踪迹,而罪证,仍然保留了下来。在死神降临之前,他们来不及销毁这些证物,——为什么要销毁?杀人本来便是一种荣耀,正如党卫军头目希姆莱所说,“只有我们部队才能够面对成百上千的排列的尸体,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被书写过的光荣的一天”。于是,我们看见了一座座架满铁丝网的岗楼、营房、木架床、火墙,突如其来的铁轨;看见了毒气室、焚尸炉、木车、铁锹,做苦役的各种工具;看见了黄色六角星,墙上的手印、画、图案,未写完的信、日记和诗篇;还有,刻在砖墙和木板上的一个又一个名字,那是什么意思?他们在绝望中呼唤自己,还是呼唤同样陷于绝望的同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