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 第12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② 邱玉麟(音):《京师大学堂沿革略》,第2页;喻长霖:《京师大学堂沿革略》,第160页。
③ 俞同奎:《四十年前我考进母校的经验》,载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1923)》,《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5集(1976年),第268页。
① 我一:《临时教育会日记》,载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296—297页。
② 教育部在1912年10月颁布的《大学令》,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647页。在《大学令》中,“宗旨”在1917年修订时只抹去一个逗号,所以新版本为“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同上,第671页。
① 教育部在1912年10月颁布的《大学令》,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 第647页;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1923)》,第271页。
② 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1923)》,第270—271页。中国共产党对北 京大学校史的看法见萧超然等:《北京大学校史,1898—1949年》。
③ 陶英惠:《蔡元培年谱》(上),第473—474页。蔡元培担任校长时,与一些友人 的忠告相反,引用德国统一的历史。他相信普鲁士“成效卓著的高等教育”培 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这些小学教师又以使他们成为现代爱国公民的品质教 导学生,终于导致在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据说孙逸仙也在督促蔡元培接受 北京大学校长任命的人之列;见罗家伦:《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载《逝者如 斯集》第55页。
④ 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1923)》,第276—279页。1920年北京大 学成为中国第一所聘请女教师担任教授的大学,当时陈衡哲出任历史系教授。 当时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中,有哲学教授胡适和沈尹默,语录学教授钱玄同,英 国文学教授辜鸿铭,以及经济学教授马寅初,王宠惠讲授宪法,而俞同奎讲授 化学。
① 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1923)》,第280页。
② 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1923)》,第291—296、297—298页。
③ 杰西·格雷戈里·卢兹:《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年》,第136—137页。
④ 陶英惠:《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1923)》,第296—297页,和蔡元培任北京 大学校长时的自述,同上书,第276页。
① 罗家伦:《逝者如斯集》,第57、64—65页。
② 张伯苓:《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载王文田等:《张伯苓与南开》,第83页。 《中华民国传记词典》,第1卷,第101页。
① 胡适:《教育家张伯苓》,载卜凯等:《有另一个中国》,第10页。
② 王文田等:《张伯苓与南开》,第7—9页。南开学校师范班在1906年停办,所以 只有一届师范毕业生。然而在这届十个毕业生中,有几个后来成为教育界的 著名人物,其中有陶孟和和梅贻琦。
③ 同上书,第8—9、10、13—14页。
① 同上书,第14—15页。私人对南开财政赞助的重要意义与当时其他主要大学 形成鲜明的对照。
② 王文田等:《张伯苓与南开》,第17页。
③ 见《林文庆传》;又见王增炳和余纲:《陈嘉庚兴学记》。
① 蔡元培等:《晚清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教育(1897—1931)》,第66—67页。丁致 聘:《中国近七十年来教育记事》。比较《剑桥中国史》第11卷,第5章。
② 《晚清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教育(1897—1931)》,第68页。
③ 朱昌峻:《近代中国的维新人物:张謇,1853—1926年》。
④ 安东尼·C。李:《中华民国私人管理的高等教育史》,第10、11—12页。
① 卢茨:《中国和基督教院校,1850—1950年》,第531—533页,从19世纪中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16所教会高等院校发展顺序图。关于深一层概括,见《剑桥中国史》第 10卷,第11章(柯文著)和第12卷,第3章(费维恺著);又见威 廉·珀维安斯·芬恩:《变化中的中国的教会高等教育,1880—1950年》;和 一部发人深思的研究专著,简·亨特:《上流阶层的信仰:美国女传教士在世纪 转换时的中国》。
② 玛丽·兰伯顿:《上海圣约翰大学,1879—1951年》,第65页。
① 见张若谷编:《马相伯先生年谱》。
② 例如,中国官方《教育公报》第8卷第1—2期(1921年1—2月)译载一篇日本报道,把上海震旦学院列为学术质量很低的大学;见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103页。
③ 克拉伦斯·伯顿·戴的《之江大学:简史》记载,1930年的调查显示学生对宗 教集会和课程不感兴趣,只有25%左右的大学生是信教的基督徒。
④ 属30年代初期最著名的学生运动中心之列的是燕京大学、沪江大学和之江大学;见卢茨:《中国和基督教院校,1850—1950年》,第330—333页。
① 胡适:《今日教会教育的难关》(1925年在燕京大学的讲话),《胡适文存》第3 辑第4卷,第728—733页;关于有用的述评,见杰西·G。卢茨:《中国民族主 义与20世纪20年代的反基督教运动》,《现代亚洲研究》第10卷第3期(1976 年7月),第395—416页;又见山本澄子:《中国基督教史研究》;关于详细情 况,见叶家哲:《宗教、爱国心和中国学生:1922—1927年的反基督教运动》。关 于反教会运动与收回教育权之间的联系,见杰西,格雷戈里·卢茨:《民族主 义、中国政治和差会》(未刊文稿,1984年)。
② 胡适:《今日教会教育的难关》。
① 1927年北伐期间,青年军官们告诉杭州的一位西籍教师,一打完仗,中国将 “注意收回教育权”。戴:《之江大学:简史》,第56、59—60页。参阅卢茨:《基督 教院校》,第225页。
② 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第1049页,《北京大学月刊》创刊号(1918 年12月)上蔡元培的发刊词。
③ 任鸿隽:《五十自述》(未刊文稿,1938年)。
① 蔡元培:《三十五年来中国之新文化》,载《晚清三十五年来之中国教育》,第297页。
② 罗杰·S。格林:《科学教育诸方面》,载卜凯等:《有另一个中国》,第101页。
③ 中国科学社9名创办人中有4人(包括胡适)起初曾在农学院学习。9人内有任鸿隽(1908年曾在东京加入同盟会,在美国攻读化学前曾于1912年在南京协助孙逸仙)和杨铨(1909年在上海一所新学堂时曾经是胡适的学生,以后在 美国攻读工科前也曾于1912年任孙逸仙的秘书)。
④ 彼得·巴克:《美国科学与近代中国,1876—1936年》,第94—95、169页。
① 彼得·巴克:《美国科学与近代中国,1876—1936年》,第216—226页。
② 迈克尔·亨特:《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再评价》,《亚洲研究杂志》第31卷第3期(1972年5月),第539—559页。
① 见贾祖麟:《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与国家》,第210—212页上的数据。
② 汪一驹:《中国知识分子和西方,1872—1949年》。关于该校1949年前多达500 页的校史,见清华大学校史编写组编:《清华大学校史稿》。
③ 刘师舜:《一九二○级在校时代之清华》,第3—4页。
① 巴里·基南:《中国的杜威实验在中国》第5章,指出教师之间以及教师与军事 当局之间派系纠纷的极端复杂性。1921年6月3日,北京八所高等院校教师 欠薪数月后,学生和教师示威游行到总统府请愿,被开枪驱散,多人死伤。《教 育杂志》第13卷第7期(1921年7月20日)第2—4页报道了这一事件。 在运用美国自由派理想于革命中国的道路上的困难,可从一系列著名的 传记研究中看出:W。J。迪克:《蔡元培:近代中国的教育家》;劳伦斯·A。施奈 德:《顾颉刚与中国新史学》;贾祖麟:《胡适与中国的文艺复兴》;费侠莉:《丁文 江:科学与中国新文化》;艾恺:《最后一位儒家学者:梁漱溟与中国关于现代性 的困境》;斯蒂芬·N。海:《亚洲东部和西部的思想:泰戈尔与他在日本、中国 和印度的批评者》;又见R。W。克洛普顿和欧俊臣(音)编译:《杜威在华讲演 集,1919—1920年》和孟禄:《中国:一个发展中的国家》。
② 陈之迈:《求学与治学》,载《蒋廷黻的治事与生平》,第19页。
① 罗家伦:《学术独立与新清华》(1928年9月接任校长时的讲话),载《逝者如斯 集》,第7页。
② 《逝者如斯集》,第9—10、11、12页。
③ 原文只列出9人,所缺一人为郭秉文——译者。
④ 任鸿隽:《中国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活动总结报告(1925—1945年)》,第1—2页。
① 同上。以后增补进董事会的有在近代中国教育及文化发展中同样知名的人 物,其中有赵元任、傅斯年、胡适、司徒雷登、蒋廷黻和翁文灏。
② 任鸿隽后来回忆,自1918年从美国归来后,“我坚持使同胞知道科学的重要性 ……如今有了这个有赠款维持的机构,每年有大约一百万美元的预算用于促进科学事业;……所以,我欣然接受……”(任鸿隽:《五十自述》中“1925年”项下)。1929年他接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执行董事。
③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活动总结报告(1925—1945年)》第4页。马戈·S。 格武尔茨:《社会现实与教育革新:中华职业教育社个案,1917—1927年》,《现化中国》第4卷第2期(1978年4月),第168页。
④ 1981年8月15日叶良材(音)私人通信。叶良材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财务秘书(1932—1978年),助理司库(1935—1978年)和理事(1962—1978年)。
⑤ 任鸿隽:《五十自述》,“1925年”。
⑥ 《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活动报告(1925—1945年)》,第5页。
① 例如,1922—1923年德国生物学家兼哲学家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