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剑桥中国史- 第105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隆。布尔曼和理查德·C。霍华德:《中华民国传记词典》,3,第71—73页。关于他的组织工作,见卫藤沈吉:《海陆丰——中国的第一个苏维埃政府》,第1部分,载《中国季刊》,8(1961年10—12月),第160—183页;关于彭湃的自述,见唐纳德·霍洛奇译:《农民革命的种籽:彭湃关于海丰农民运动的报告》。小罗伊·霍夫海因兹的《中断的浪潮:中国共产主义农民运动,1922—1928年》对彭有全面的论述。
① 《革命政府关于农民运动的第一次宣言》,载《中国国民党重要宣言汇编》,第247—251页。罗绮园:《本部去年工作简报》,载《中国农民》,2(1926年2月1日),第147—207页;关于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定,见第158—159页。文中有关于讲习所的大量详细情况。
② 《广东农民运动报告》,第124、53页。
① 韦慕庭、夏连荫合编:《共产主义、民族主义和在华苏联顾问文献集,1918—1927年》,第258、301页。
② T。C。张:《广东的农民运动》,第23页。
③ 数字根据在1927年12月的广州公社之后发现的一幅地图。见J。F。布雷南:《1927年12月14日在俄国领事馆没收的俄文文件翻译结果的报告》。英国外交部,405/256,密件,《关于中国的进一步通讯》,13583(1928年1—3月)。日期是我们推断的。
④ 同上。蔡和森:《本年五月一日的广东农民运动》,载《向导周报》,112(1925年五一特刊),第1030—1036页。《广东农民运动报告》,第64—83和98—100页。《广宁农民减租运动的经验》,载《第一次国民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运动》,第139—147页。从《广东农民运动经过概况》(1927年1月)转载。
① 蔡和森的《本年五月一日的广东农民运动》(第1031页)引了彭湃报告他受的凯旋式接待和组织工作的信。关于其他细节,见卫藤沈吉:《海陆丰》,第149—181页;见151—152页。
② 同上。第159页,上面列有直至1926年5月的195名被杀害农民领袖的名单,材料根据阮啸仙:《关于去年广东省农民斗争的简报》,载《中国农民》,6/7(1926年7月)。这个刊物报道了许多具体例子。
③ 肃清(化名):《共产党之阴谋大暴露》。这本书广泛地讲述了发现的情况和日益高涨的争吵。
① 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弹劾共产党两大要案》,转载于《革命文献》,9,第1278—1286页。弹劾又见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台北版,第413—421页。《中央监察委员会委员谢持和张继的质询及鲍罗廷的答复的记录》,载《弹劾共产党》,第25—30页和《革命文献》,9,第1286—1291页。
② V。I。格卢宁:《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形成(1920—1927年)》(俄文),载《共产国际和东方;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为列宁主义战略和战术而进行的斗争》,第242—299页;见第271页。已故的莉迪亚·霍勒布内奇为我摘录了这篇根据俄国档案的文章。
③ 同上,第271—273页。
④ 指示转载于《革命文献》,16,第2773—2776页。见《从容共到清党》,第324—331页;关于全会讨论和辩论的情况,见《国父年谱》,2,第1ll7—1119页。
① 韦慕庭:《锻造武器:孙逸仙和国民党在广州,1924年》,第89—93、100—105页,书中有“商团事件”的内容充实的记载。
① 第一次东征的材料来源如下:陈训正:《国民革命军战史初稿》,载《革命文献》,10和11,第1523—1677页;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台北版,第406—463页。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国防部:《北伐战史》,第13—25页;切列帕诺夫:《一个在华军事顾问的手记》,第138—202页,译稿第183—263页。
② 韦慕庭的《孙逸仙》(第277—282页)对临终遗嘱、给苏俄领袖们的告别信以及纪念活动进行了讨论。
① 关于大会的论述,见'罗'亦农:《中国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之始末》,载《向导周报》,115(1925年5月17日),第1063—1064页;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新中国书店版,1949年),第116—138页;陈达:《中国劳工问题》,第122—128和593页;中国劳工运动史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劳工运动史》,2,第356—361页;张国焘:《中国共产党的崛起,1921—1927年》,第414—422页;琼·切斯诺:《中国的工人运动,1919—1927年》,第258—261页。
② 关于五卅事件的重要史料包括:《国闻周报》,2。21(1925年6月7日)和22(6月14日)以及延续至9月份的以后几期;《东方杂志》,1925年7月份专刊;《向导周报》,117(1925年6月6日)至134(10月30日);美国国务院:《关于中国国内事务的记录,1910—1929年》,缩微胶卷第329号第137卷,关于美国国务院893。5041/112,美国上海总领事克银翰1925年6月10日发的快信,附件1:《5月16至6月5日警察局报告摘录》;附件2:调查;附件5:《1925年6月2日星期二会审公廨记录摘录》(初步听审);美国国务院893。5045/147:《1925年6月9日星期二会审公廨记录摘录》(审讯和盘问,然后是九次出示证据,共175页)。审讯记录见《1925年5月30日骚乱时被捕华人的审讯记录》(我未见到此文件);美国国务院893。5041/158,1925年7月3日北京代办费迪南德·梅耶发的快信:外交使团派住上海的一个代表团的调查报告,附件23份;美国国务院893。5045/274:10月12日起进行审问的英、美、日三名法官组成的委员会的单独的发现。国际法官委员会首席法官E。芬利·约翰逊致国务卿弗兰克·B。凯洛格的说明事件的信件的日期为上海,1925年11月14日。发表的审讯记录有:1925年国际法官委员会的《国际法官委员会的诉讼报告》(我未见到此文件)。大量信件、剪报、中国刊物的译文、宣传招贴的照片等证据的要点收入美国外交人员和领事馆的报告中,上述缩微胶卷第329号第43—45和136—138卷;这些材料可在国务院的《关于美国外交关系的文件》,1925年,I,第647—721页见到。近期的一种优秀的说明见尼古拉斯·R。克利福特:《1925年的上海:城市民族主义和外国特权的捍卫》。
① 陈训正写了这次战役的全面的报道,转载于《革命文献》,11,第1704—1706页。此文是《北伐战史》中附有两幅地图的类似报道的基础(I,第280—287页)。又见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1925年6月1—14日),第484—486页;美国国务院893。00/6396和/6458,广州总领事精琦士快信,1925年6月12日和17日;《纽约时报》,6月7—13日。
② 切列帕诺夫与黄埔的学生参加了这次战役,他提供了战役的详细报道,虽然报道显然部分地根据苏联使团的档案。他把布廖赫尔作为进攻计划的制订者和所有军事行动的负责人来描述,并生动地叙述俄国顾问与分散的国民党部队形成了一个通讯网络,准确地执行了布廖赫尔的命令。切列帕诺夫:《一个在华俄国军事顾问的手记》,1,第201—238页,译稿,第291—314页。这个报道的特征是对蒋介石抱有一种敌意的偏见。当时与国民党军队在一起的大约只有20名俄国顾问。
① 基本文件载于《革命文献》,20,第3801—3820页。《从容共到清党》第373页引的决议来自1925年6月14日中央政治会议第14次会议的记录,记录保存在国民党档案馆。毛思诚:《民国十五年以前之蒋介石先生》第494页提供了次日中央执行委员会采纳的决议。其他的详细内容载蒋永敬:《胡汉民先生年谱》,第331—332页。
② 本段论述省港大罢工的开始的段落是把作者研究中国、俄国、英国和美国的材料的一份手稿缩写而成。
① 提供这场争端中国一方的最全面的材料是钱义璋编的《沙基痛史》,原文在国民党档案馆,230/1780;部分转载于《革命文献》,18,第3330—3358页,断断续续地直至3419页。又,《6月23日:1925年6月23日中国广州沙基惨案调查委员会报告》,“委员会”分发。关于沙面的观察者证明中国人一方先开枪的证词,见英国外交部,Cmd,2636,中国第1号(1926年),《关于1925年6月23日沙面事件中先开枪的文件》。又,美国国务院,893。00/6464,广州精琦士1925年6月26日快信;893。00/6314,6月24日沙面电报;亚细亚舰队总指挥给美国海军部作战司的两份电报,意译后交美国国务院,893。00/6352和/6359。根据我掌握的证据,我发现不可能确定何方先开枪的事实。
① 大卫·克莱夫·威尔逊:《英国和国民党,1924—1928年:英国和中国官方政策和观念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此文充分报道了间歇的谈判的努力,材料主要根据英国外交部档案,也使用了中文材料。伦敦大学东方和非洲研究学院1973年博士论文。
内部的竞争和不和
流产的反革命
反革命在1925年8月20日暗杀廖仲恺的行动中摊牌了;廖是孙逸仙的联合苏俄和大力动员群众的主张的热诚支持者。在悲剧发生后,鲍罗廷立刻提议组成一个全权处理这场危机的三人特别委员会。许崇智、汪精卫和蒋介石是委员会的成员,鲍罗廷任顾问。调查暴露了一批保守的国民党领导人和一些粤军指挥将领谋求推翻广州政权中激进分子的阴谋。不到一个星期,许多嫌疑犯被逮捕,有的被处死,有的阴谋策划者已经逃走。蒋介石和鲍罗廷决定派胡汉民去俄国。在一个月内蒋介石驱逐了他的对手粤军名义上的指挥官许崇智。两名阻止俄国影响扩大的老资格党员林森和邹鲁被派到北方执行一项“外交使命”。这些人后来成为国民党内部反对留在广州的领导集团的一个有威望的派别。①危机还有其他重要的后果。汪精卫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